【內容摘要】對比閱讀在中學語文文言文教學中可以發揮較大作用,表現在:通過比較閱讀,能更好地理解字詞、把握句法章法、賞析藝術風格、領悟文章思想內涵。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對比閱讀 作用
當前,中學文言文教學中存在不少弊端,文言文教學中常見的“死模板”是作者介紹、寫作背景、逐字解讀、逐句串講、死摳語法,瑣碎可怕,內容零星分散,效果事倍功半,以致于出現教師怕教、學生厭學的尷尬局面。課本中文言篇目只是學生了解中華燦爛古文化的一個窗口,是學生培養文言文素養、鍛造出打開古文化大門的鑰匙的平臺。為此,探求合理、有效、易操作的文言文教學方法,是語文教育工作者應努力完成的責任。
事實上,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們都會或多或少的運用到比較閱讀,比較閱讀能發揮一定功效,教師應該將比較閱讀的范圍延伸到更大,將其作用發揮到極致。
一、于比較之中,理解字詞
文言文教學離不開咀嚼字詞。語文失“語”,則“文”為空;文言失“言”,則“文”也虛。忽略對字詞的理解,理解文章起來也只是霧里看花水中望月,在虛無縹緲的同時倍感迷惑。然而對字詞的闡釋,常見的弊端:一是易流于繁瑣,很是枯燥,不成系統;二是形如市面上不少資料對文言字詞意思用法的解釋和比較那樣,過多的羅列,好似古文字典,雖較為全面,但顯得干癟,不易于記憶。筆者認為一個可行的方法是,在平日賞析文章時,結合全文,理解比較,這才易于掌握。
若以文本為平臺,字詞的比較閱讀可分為同一篇文章中典型字詞的比較和不同文章間同一典型字詞的比較。前人早有此種讀書方法,胡適在《談談〈詩經〉》一文中就對《詩經》中的反復出現的“于”“以”“維”等字作出比較,辨別詞義,明了一詞多義的用法①。課堂教學上不妨也采用此法。比如在《鴻門宴》一文中,“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和“拔劍撞而破之”句中的“破”字就有可比性,前者為“打敗”,后者有“破碎”之意。
此外,抓住關鍵詞,通過細節,對比分析,理解內涵形象時也會起到很好效果。以例為證,介紹陶淵明時,談及他的“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可以出兩種看法:一是“五斗米”言量至少,一是“五斗米”言量之多。兩張看法,理解不同,陶淵明所給人留下的形象意味則也不同。如此細節,需要抓住,然后對比閱讀,讓學生細細體味,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對于字詞的比較,有個原則就是抓住典型字詞,比得突出,比得有價值,不可為比較而比較,避免流于形式,流于繁瑣,影響效果。
二、于比較中,把握句法章法
古人寫文章,講究起承轉合,講究章法。中學教材中所選文言文大多篇幅不長,但句法講究,章法嚴謹。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通過對比閱讀,可很好地了解句法章法,有助于識文意、析形象、品境界、察內涵。
增刪調換詞語,變動句式結構,改后的新篇與原文比較,欣賞原文文體文法的美感和效果。
教學杜甫的《登高》時,為了體會杜甫七律詩的效果,可將原詩改為五律:“風急猿嘯哀,渚清鳥飛回。無邊落木下,不盡長江來。悲秋常作客,多病獨登臺。艱難繁雙鬢,潦倒又停杯。”并與杜甫的《登高》相比,看看誰的效果更好。進而,讓學生明白,改后的詩中在少了“蕭蕭”“滾滾”等詞語后,缺少了情景化的詞語,缺少了身臨其境的感受,只有秋景,沒有秋情,詩歌沒有了韻味,詩歌的形象不再生動。
思接千載,跨越時空,不同時期但文緣相近章法相似的篇章可以一比。
教學《蜀道難》,分析其章法時,可用比較閱讀的手法。《蜀道難》本是樂府《相和歌·瑟調曲》舊題。在章法上,李白這首詩沿用古體,一唱三嘆。在詩歌開頭、中間和結尾部分,詩人分別用“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等詩句反復詠嘆,宣泄情感。此種章法,與《詩經》中《采薇》《碩鼠》有相似處,均有重章疊句、一詠三嘆的藝術特征。稍有區別的是《蜀道難》一詩中分別出現在每部分開頭、中間、結尾,位置、形式不拘一格。緣何這樣安排,恐怕與李白灑脫不羈的性格有關。依照李白灑脫的個性,自然追求章法上的變化。
三、于比較中,賞析藝術風格
藝術風格就是創作個性的自然流露和具體表現。在浩如煙海的古文化中,不同文人、不同流派,甚至同一作家不同作品,都體現不同的藝術風格,區分它、賞析它,是學習文言文的更高要求。于比較之中來完成此項任務,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通過比較,了解同一文體經不同作家之手產生的不同風格。我在教學高適的《燕歌行》一文時,在拓展延伸部分中,讓學生閱讀了曹丕的《燕歌行》(其一)。同為樂府舊體,高適詩是因時事而作,意在慨嘆征戰之苦,譴責將領驕傲輕敵,筆力矯健,氣氛悲壯,主旨深刻含蓄,體現了“其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的特點。且用韻平仄相間,抑揚有節,音調和美,是邊塞詩千古傳誦的名篇。而曹丕的《燕歌行》(其一)敘述了一位女子對丈夫的思念。筆致委婉,語言清麗,感情纏綿。曹丕這首詩突出的特點是寫景與抒情的巧妙交融。王夫之稱此詩“傾情,傾度,傾聲,古今無兩”。
通過比較,辨析不同流派的主要區別。以詞為例,宋詞詞壇上豪放與婉約派的比較是學習宋詞不可繞卻的話題。何不拿出柳永的《雨霖鈴》和蘇軾的《念奴嬌》作出對照閱讀。取材上,前者是“寒蟬”、“煙波”、“曉風”、“殘月”,后者為“大江”、“亂石”、“驚濤”、“雪浪”等;陳事上,前者“執手相看”、“無語凝噎”,后者“指揮若定”、“談笑退敵”;表現手法上,前者“回環吞吐”,后者“沖口而出”;情感特點上,前者纏綿哀怨、凄涼悲慘,后者豪邁瀟灑、傷感壯美。一來二去,即可體會“十七八女子,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與“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之間的不同了。與此相通,詩歌類別諸如田園詩、邊塞詩、懷古詩、宮體詩等比較區別方法也是如此。
四、于比較中,領悟思想內涵
學習古文,了解文意,知曉風格,不是最終目的。體會古人所思所想,與古人對話,學習為人處世之道,提高自身修養,汲取精神力量,乃是更高要求。明曉文本內涵,才為真正讀透文本。詩無達詁,文也如此。時代有別,古人已去,文本內涵難免復雜有多解,比較閱讀,或許能夠幫讀者在紛繁頭緒中理出線頭來。
同一題材的不同作品,理解主題時對比閱讀,有時會有清晰的理解。同樣是以“夢”為題材,《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中,詩人交代了夢的緣由、夢的經歷和夢醒后的感悟,李白的“夢”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錚錚鐵骨和灑脫自由的夢。相比之下,李煜《子夜歌》中“故國夢重歸,覺來只淚垂。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的“夢”,則是雙淚垂垂、飽含屈辱又性情柔弱、無可奈何的亡國之夢;辛棄疾《破陣子》中“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中的“夢”,又是慷慨悲壯、睹國心憂,渴望建立功業的愛國之夢……同樣是夢,不同的是時代背景,不同的是人生經歷,更不同的是詩人詞人的胸襟氣度、性格氣質、理想抱負和人生追求。
同一文章,比照對內涵的不同理解,能讓我們的理解更豐富,更了解文本。《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注重個性化閱讀”,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象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②教學白居易的《長恨歌》時,我們不妨讓學生在朗讀全文感受全文樂律美之后,讓學生探究主題。教學中可直接讓學生概括全文的主題,要求依據原文,查找資料,找出證據,列出綱要,并將自己的探究成果拿出來在班級討論、展示、辯論。這樣一來,學生在探究中既了解了原詩字詞含義及內容,又學會一定的探究方法,提高了探究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加對問題探究的熱情。
比較閱讀,是文言文教學的一種方法,無時不在,隨處可用,總結它、介紹它、運用它,是為了完善它,更為了讓中學文言文教學更易操作、更有效果。
【注釋】
①《胡適論學近著》,第一集卷五,臺北遠東圖書公司印行,1953年版.
②《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單位:安徽省銅陵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