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從當前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來看,還存在教師主講、學生主聽的現象,這種一廂情愿的“獨白”,不利于開啟學生的頭腦,不利于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更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民主、平等、寬松、快樂應該是構建語文閱讀教學和諧課堂的主旋律。
【關鍵詞】情境 尊重 創新 和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這就要求教師轉變觀念,營造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給學生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隨著新課程、新理念的實施和推廣,“創設和諧的閱讀情境,激發閱讀興趣;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以生為本;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鼓勵創新;構建和諧課堂,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等也成為我們語文教師努力追求的目標。怎樣在閱讀教學中構建和諧課堂呢?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營造和諧的閱讀情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強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走進教材,就得創設一種教學情境,讓學生感悟教材,教師要注意多引導、多啟發、多鼓勵,調動一切可以發揮的情智因素,醞釀“未成曲調先有情”“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學習氛圍。
我在教學《幼時記趣》一文時,首先讓學生對照書下注釋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然后讓學生回憶自己類似的童年經歷,想想自己追逐蝴蝶的情景,說說自己把螢火蟲當星星的故事,回味自己堆雪人的感受……以自己的樂趣理解文中的樂趣,借此創設閱讀情境。當學生感到興趣盎然時,再讓他們去認真品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自己認識生字詞,積累實詞和虛詞,體會文章的中心內容等。在這樣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可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從而提高語文課堂的學習效率。
在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時,我將詩歌的配樂朗誦通過MTV直觀地展現出來,猶如一首輕柔優美的小夜曲,把學生帶入了寧靜夢幻的詩歌世界,從而在優美的旋律中、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使學生產生了對詩歌閱讀的興趣,學生很快進入角色,課堂氣氛漸入佳境,朗讀效果得到提升,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給予充足的閱讀時間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給予充足的閱讀時間是讓學生走進文本,實現課程目標的保證。
教學一篇課文,即使學生課前做了預習,我們在教學中仍然應該把多數時間讓給學生閱讀。整體感知時讀,理解賞析時讀,積累鞏固時讀,讓學生在閱讀中熟悉課文的字詞、句子,明了段落層次之間的關系,理解把握課文的主旨及文體特點等。如果能這樣,文章的情理才能融入學生心靈,文章的內涵才能為學生所把握。也只有這樣,加上教師稍加引導、點撥,學生才能把作者的東西化為己有,從而感受到語言的意味。
我在教學詩歌《有的人》時,把學習重點放在了朗讀上。一節課中,有整體讀、分節讀,有齊讀、個體讀,有全班讀、男女生分角色讀。在讀的過程中,我只作了適當的導引和交代。一節課結束時,大多數學生能當堂背誦,讀懂詩的意義,理解作者的意圖。
反之,讓學生“迅速地瀏覽一遍”,在學生不知文本所云的狀態之下,教師就帶領學生進行教學活動,學生的思維只能處于懈怠狀態,即使教師再三強調所讀的這一篇美文是經典,學生也不會有任何感覺,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根本無從著手,又怎能提高學習效率呢?長此以往,學生失去的不僅是對某一節課的興趣,甚至對語文學習失去了興趣。
留給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真正思考,實現學生與文本的思想的激烈碰撞,增強學生的語感能力,也會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三、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書,不是記住他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思考,獲得獨特的體驗。”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是多元的、獨特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求異學習,因為求異學習是創造思維的核心。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閱讀活動,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讓他們交流思想、發掘潛能和熏陶情感,敢于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而對學生產生的各種思維,我們都應該以欣賞、接納、包容的態度去看待它。
在學習《記承天寺夜游》引導學生感悟詩意時,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文章表達了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隨緣自適的特殊心境。但有一位優秀的學生卻補充說:“作品中還流露出作者遭遇貶謫,不被朝廷重用的淡淡憂傷。”聽到這個答案,我很驚喜,這位學生沒有像其他同學那樣迷信參考書的答案,而是用心品讀,設身處地地去想,得到了全新的認識。
四、仿寫語段的閱讀創新
閱讀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真正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語感,對精美語段、精美詩文、名言警句的格式和技法進行仿寫,但這絕不是抄襲,不是生搬硬套這些語段的內容,而是積極學習其格式和技法,仿造出表現新內容的美妙詞句、段落和篇章來。
在教學《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時,引導學生品讀課文第七段描寫雪地捕鳥的游戲之后,我要求學生仿照本段用一連串動詞寫捕鳥過程的方法寫一段話,描寫自己玩過的一個游戲的全過程。學生們寫出了五花八門、妙趣橫生的描寫游戲過程的語段。
在品讀朱自清的《春》最后三段后,從“夏天”“秋天”“冬天”中任選一個陳述對象,仿寫一個排比比擬段,以訓練學生的聯想想象、形象的表情達意等創新技能。
以上四點,是我在閱讀教學中的幾點心得。總之,通過努力,在閱讀教學中,關注學生的體驗與創造,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思考時間,在寬松和諧的狀態下讓學生快樂閱讀,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將不再是遙遠的夢想。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公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