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閱讀教學 讀寫結合 立足文本 課堂練筆 規范探尋
閱讀教學中的小練筆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重要方式,也是一條被實踐證明了的極為成功的寶貴教學經驗,對于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大有裨益。可是,在新課程實踐轉入思考、積淀的今天,我們發現許多課堂上的小練筆形同虛設,游離于文本之外。那么,閱讀教學中該如何立足文本,實現小練筆“練點”的規范,扎實提高課堂練筆的實效?近幾年來,筆者致力于課堂練筆有效性的探究,提煉出以下五方面的“練點”規范,與君商榷。
一、尋言語灼亮點,模仿文本 ——追擊效度
教材無非只是一個可以效仿的例子而已,我們在細細品味、咀嚼文本中語言精妙的同時,還應該抓住一些言語的“練點”——句、段、篇章,引導學生多多操練、把玩,進行仿寫,提高語言訓練的實效。
1.寓品句析段中練筆
詞句構成了段落,進而組成了篇章。教材中的文本都是學生學習仿寫的藍本,其中有許多精美片段用了特殊句式,教師在閱讀訓練中要善于挖掘資源,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進行仿句、段練筆。如一次教研活動中,一位教師引導學習《山中訪友》第五自然段后,設計了這樣的小練筆:山中還有哪些朋友呢?作者還會怎樣和它們打招呼呢?請你仿照“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鏡子,是要我重新梳妝嗎?”的句式來寫一段話。
2.融感悟篇章中練筆
對于篇章的練筆,有其值得仿寫的原因,主要在構思、材料、順序或者在立意上能訓練學生構思成文。教學中,我們要緊緊依托這個“練點”,把寫落到實處。如《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是一篇游記,按照游覽先后的幾個點進行記敘,在描寫中抓住景物特點,根據需要詳略寫。利用這經典范文的特點,我給學生確立了練筆主題《記上虞的ΧΧ》來寫寫自己游覽過的上虞的某一處景點。又如《桃花心木》一文,語言樸實流暢、寓意深刻。作者借樹苗的生長,來比喻人的成長。教完這一課,就可指導學生模仿課文立意明確的寫作方法,寫自己喜歡的一種東西。如“梅花”、“竹子”、“荷花”等文章。
二、找情境空白點,充盈文本 ——積淀厚度
很多篇課文都講究“留白”的藝術,這些空白處正是課堂練筆的契機,如果教者能善于挖掘課文言而未盡之處,依托文本找準“練點”,進行創造性解讀,能使文本更顯厚重。
1.于情節空白處練筆
有的課文描寫人物語言留下空白,有的課文描寫心理活動留下空白,有的課文描寫事件留下空白。如果對這些“空白”給予補充,進行“寫”的訓練,有助于加深對文章中心,人物品質,作者感情的把握,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1)于語言描寫空白處練筆
我在執教五年級下冊《再見了,親人》一課,在第二教時一開始就說:“課文只寫了志愿軍說的話。此時此刻,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聽了志愿軍說的話,會說什么呢?現在,請你們以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身份,寫一段向志愿軍告別的話。”以獨特的角色置換道出了大娘、大嫂、小金花心中的話,聽起來感人至深,兩國人民心連心的真情表露無遺!
(2)于內心活動空白處練筆
我在學校教研活動中執教了《伯牙絕弦》一課,當講到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一句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筆:子期死,伯牙來到墓前祭奠他,此時伯牙心里在想什么呢?請你寫寫伯牙的心聲。一番痛徹心扉的表露,真實地展現了兩人真知音的人生境界,學生感受到了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3)于事件描寫空白處練筆
文本中有許多地方對于事件的描寫上留有余地,這給學生留下了想象的廣闊空間。利用這個“練點”,設計小練筆,充實文本,讓文本更豐滿。《女媧補天》一文中女媧找五彩石部分中對于最后一塊純青石的尋找是文本的空白,我提供了一個想象的話題:女媧不分晝夜地找純青石,她還會到哪里去找呢?她還會經歷哪些磨難呢?并設計了這樣的練寫環節:“女媧找啊找啊,她 ,終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學生在想象小練筆中體會到了女媧找石的艱難,心目中女媧的形象更豐滿更高大了,文本內容也在孩子們的靈性釋放中變得更飽滿。
2.于意境空白處練筆
在古詩的意境空白處練筆,既可以加深對古詩的深刻理解,又可以具象古詩意境,更能潤化學生對詩中人物和情感的體驗。如教學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其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就有著顯露痕跡的意境空白,可以設計如下練筆:李白久久地佇立江邊,望著孤帆遠去,江水滔滔。此時此刻,他心里會想些什么?教師利用詩歌的意境空白,讓學生想象詩人的心理活動,感受詩句深遠的意境和詩人深深的別情。
三、察思維發散點,潛入文本 ——拓展廣度
文本中常有文筆含蓄之處,教師要因勢利導,引領學生潛心會文,通過練筆化虛為實,發散思維,補充與課文內容對應的畫面,可以拓展內容空間,以深化理解,強化效果。
1.想象,激活形象
閱讀教學要利用學生的想象,把語言化成畫面,學生才能感受到語言的具體、形象、生動,才能獲得某種情感體驗,才能使學生思維自由馳騁,舒展個性。如在一次與金華實驗小學的聯誼教研活動中,我和全國第七屆青年教師閱讀大賽一等獎的王春燕老師同臺教學。我執教了《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文中有一句話是感知的重點:走過任何一條街……姹紫嫣紅。我在這里設計了這樣一個小練筆:當你讀著“花團錦簇、姹紫嫣紅”這兩個詞語的時候,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請展開想象,動筆寫寫。正是在這種想象畫面練筆中,學生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德國大街是一個花的海洋,這一形象的活化,突破了難點,為下文“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崇高境界的領悟和悅納作好了感性的鋪墊。
2.移情,角色置換
閱讀中的移情,就是學生在閱讀課文時,置身于描寫對象的境地,利用心靈的接融,體會他們的情感。如《夢想的力量》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媽媽的一位朋友被瑞恩的執著感動了……登在當地的報紙上。有位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寫話練習:這位記者寫了一篇報道來報道瑞恩的故事,號召更多的人們來幫助瑞恩實現夢想,如果你是這位記者,會怎樣寫這篇能打動不同人的報道?此次小練筆通過角色置換,活化了課文內容,給學生提供了極大的想象、創新空間,同時學生也感受到夢想的感染力量。
四、觸情感焦灼點,解悟文本 ——凝注深度
在閱讀教學中,要以“情”來觀照文本,尋找出為深化文本“架橋鋪路”的“讀寫結合點”。教師如能準確找出解悟文本的“情感點”,精心設計寫的話題,便有可能產生“四兩撥千斤”的神奇效果。
1.練于理解縱深處,解讀文本
如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時,教師就尋找到了這個“情感點”,進行巧妙引導:“四周是無邊的黑暗、恐懼,七歲的阿曼達是怎樣熬過這漫長的36個小時?請想象,他會想些什么,會不斷地對自己和同學說些什么呢?”七歲的阿曼達的命運深深牽動著學生的心靈,他的恐懼、絕望,或他的美好回憶和希望都化成了學生心中的訴說,小練筆成了學生情感宣泄的出口,真可謂“情動而辭發”。
2.練于認知沖突處,深悟文本
一次在西湖之秋小語會上,我聆聽了錢鋒老師執教的《秋天的懷念》,老師和孩子都是流著淚聽完這節課的。到底是一種什么力量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筆者以為錢老師精心設計的課堂練筆有著重要的作用。認知上的沖突給所有的人強烈的情感震撼,聽的人都置身在其強大的情感磁場中,怎能不催人淚下啊!
五、駐意猶未盡點,延伸文本 ——點染亮度
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假設情節的延伸、發展,扣尋“練點”,鋪設練筆環節,加深對課文的感悟。
1.于懸念處練筆
教材中有不少課文的結尾意猶未盡,留給學生許多懸念及想象的空間,對于這樣的文章,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合理想象續寫,把這些“曲盡意未盡”的結尾用自己的文字表達出來。契訶夫的名作《凡卡》具有極強的感染力,結尾似喜實悲。在引導學生了解凡卡悲慘的生活后,我說:凡卡未來的人生之路會怎么樣?請你寫一寫。這一練筆,正是基于對文章獨特的解讀,才使得學生在寫中觸及到文章的靈魂,感悟到文章的主旨。
2.于延伸處練筆
教師在對文本進行延伸拓展時就可以抓住有利時機,實現由讀到寫的巧妙過渡。如一次校優質課評比上,有位教師在《詹天佑》一文結課時,這樣說:假如有一天,我們面對著高大的銅像,我想每一位同學一定有很多話想對詹天佑爺爺說,把想說的話寫下來。這次練筆體現了“情動于衷而形于言”的那種生命狀態,而非形式的矯情之舉。同時也為本課的結束起到了畫龍點睛、蕩氣回腸的效果。
課堂練筆對培養學生讀寫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起著重要作用,已成為閱讀課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文本資源取之不盡,只要牢記課堂練筆的規范,善于挖掘文本,找準“練點”,精心設計寫的話題,就會開辟出一方新的練筆天地,讓我們“引一泓清泉,浸潤詩意的棲居地”。
【參考文獻】
[1] 夏德剛.《課堂小練筆的基本類型及功用》,《試教通訊》.
[2] 汪潮.《語文教育智慧》,中國新農村教師專業發展計劃研修班講座.
[3]《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
[4] 盛茉珠.《依托課文,想象練筆》.
[5] 陳虹.《開辟課堂練筆的新天地》.
[6] 孫忠心.《挖出生長點 上出語文味》,《小學語文教師》,2009年第12期.
(作者單位:浙江省上虞市華維文瀾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