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葉瀾教授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這很好地道出了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重要性。新課程改革中,教學反思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我們教師不僅要具備教育教學的藝術,更要有直面新情況,分析新問題,解決新矛盾的本領和在更高的起點上不斷實現自我超越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從教學反思開始的。
一、反思有利于發現教學中的問題
反思我們的歷史課堂,發現存在一些問題:
1.注重了課的形式忽略了課的實效。課上我們非常重視課堂的“精彩”,而淡化了課堂的“本味”,使歷史課堂變成了“藝術”課堂。
2.講求授課的速度忽略課堂的質量。在備課時,活動單上設計了很多問題,覺得這個要講,那個要講,舍不得放棄這個知識點,舍不得放棄那個知識點,到了上課時要解決的內容太多,只得在拼命趕時間,有時一課時的活動單還沒有完成就下課了。
3.課堂注重小組討論,但小組討論只是流于形式,表面上轟轟烈烈,效果上冷冷清清。
4.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要求所有的學生在同樣的時間內、以同樣的學習速度掌握同樣的學習內容,并要求達到同樣的學習水平和質量,加上被動式、接受式學習,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思維方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學生之間的差異沒有明顯地顯現出來。教學上缺少針對性,未能做到因材施教。
二、反思有利于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1.向教育前輩學習,吸取先進教育營養。
反思我們的歷史課堂,我們被存在的問題嚇出了一身冷汗。我們歷史組同仁決定向教育前輩學習,學習一些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我們利用課余時間一起學習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朱永新的《新教育之夢》、贊可夫的《和教師的談話》、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等名著,還重點學習了如皋教育局金海清局長的《活動單導學實踐案例》,從他們身上吸取營養。
記得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說過:“學會有選擇的放棄,追求深刻的簡單。”在活動單導學中,學習活動的設計要講求實效,就必須放棄一切與學生學習的核心內容及學習目標無關的環節,讓學生學起來感覺脈絡清晰,有章可循;刪除多余的媒體,讓學生用最直接的方式與同伴交流。這樣,學生既能抓住要點,又有更多的時間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中獲得新知,發展個性。
2.向教育對象——學生學習,堅持以生為本。
學生是教育對象。教育教學方法如何,學生最有發言權。我們老師要改變陳舊觀念,不能從教師角度出發來評判教學方法的好壞,而應從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的角度出發,堅持以生為本。最利于學生接受的方法就是最好方法,最利于學生成長的內容就是最好的教學內容。
郭思樂教授提倡的“生本”課堂,就是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相信學生有自己學習的能力。只有走近學生,走進學生的生活,蹲下身子與學生對話,活動單的教學才更加有效。活動單導學模式下的歷史課堂,我認為其精髓就是一個“活”,自主探究活,展示形式活,反饋方法活,檢測手段活。學生在活動中學得有興致,在活動競賽中學得有勁頭,在活動學習中學得有深度。
“活動單導學”模式下的課堂,要求教師要做好比以往更充分的準備,因為課堂是智慧的、豐盈的、靈動的。活動單導學,教師自己首先要被充分導上路,才能導好自己的課堂,把學生導向智慧之門。從這個意義上說,全員參與,不只是學生參與,教師也必須參與其中。
一個高效而靈動的課堂,必然是預設與生成的完美統一,預設中孕育著生成,生成豐富著預設。
3.以教育教學失誤為鑒,在總結反思中完善自己。
反思我們的教育教學,發現了許多問題,我們應該以這些失誤為鑒,不斷總結反思。比如我們不能過分追求課堂的虛華,而應該還課堂的“本味”,追求課堂實效;不能過分追求課堂形式的多樣和完善,而應該力求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效與實用,做到形式為內容服務,而不是內容為形式服務。
要想活動單導學真正發揮其獨特的魅力,要想將教室重新變回“學堂”,要想讓每堂課都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就應該像雄鷹在俯沖時一樣,要根據獵物的移動隨時調整自己的俯沖動作,方能保證每次“捕食”萬無一失。
正如葉瀾教授所說:“課堂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要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探尋,樂于表達,需要教師付出自己的智慧與創造,不只是在課堂上,也要在課外設計出多樣的活動,這樣才能引領學生精彩的表達。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薛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