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無數文人墨客為我們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贊美生靈、歌頌自然的詩詞。本文通過生物學教材中出現的古詩詞,就如何利用古詩詞輔助生物教學作了簡要的闡述。
【關鍵詞】生物教學 古詩詞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無數文人墨客為我們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詞,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贊美大自然的美好,描寫生物的生活、生物與人類的關系。這些詩詞,不僅給我們留下了藝術上的享受,而且生動形象地記述了豐富的生物學知識。
在生物課教學中適當引用一些古詩詞,不僅能調動學生的興趣,使枯燥無味教學內容活潑,拉近生物學與生活的距離,引起學生對生活經驗的回憶,調動學生的興趣、更好地理解生命科學;同時又賦予學生生物學的眼光,從而有更廣闊的視野,感知世間萬物,賦予他們美學欣賞能力,從而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另一方面,適當運用詩詞輔助生物課教學,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美的享受中使學生思維得到啟迪。下面就古詩詞在生物教學中的滲透談一談本人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利用古詩詞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導入新課時適當運用詩詞,既可導出本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又能在新課一開始就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牽引住學生的思維。例如,在講授“生物與環境”時,可運用古代詩人描述環境的優美詩句來導入新課:“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庇秩纾涸谥v授“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時,可應用古詩詞“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千里鶯啼綠映紅”導入,讓學生在美妙的詩句中想象大自然的美景,同時投影一些美的環境圖片,再用一些環境污染的圖片作反襯,引起學生思考,分析環境惡化的原因和危害,教育學生愛護環境,愛護一草一木、一鳥一獸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教學中滲透古詩詞,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1.教學中利用古詩詞設置懸念
教學中利用古詩詞設置懸念,采用發現法、探索法等,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質疑、探索,激發學生“知新”的欲望,促進知識的遷移和深化。如在講授有關“鳥的多樣性”的內容時,可運用學生很熟悉的詩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來啟發學生。春天為什么處處聞啼鳥呢?給學生留下懸念,讓學生通過學習自己去尋找正確的答案。這樣能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起到“懸念”的效果。又如七月仲夏夜,一邊吟讀唐代杜牧《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的詩句,一邊讓學生探究此現象的成因。了解螢火蟲發出的熒光不僅是表達交流的方式,同時也是一種性召喚。美麗的詩詞欣賞與科學的知識探究就形成了完美的結合。
2.在生物圈、生態系統教學中的應用
如東晉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說明在農田生態系統中,雜草與農作物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競爭關系。
唐代李紳《憫農》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闭f明在農田生態系統中,雜草的競爭力非常強,農民要在中午時把它們除掉,使其根系無法吸水,直至失水死亡。大家都知道農業勞動的艱辛,卻容易忽略農業需要科學和技術。農業離不開生物科學和技術的應用,現代化農業更是依靠生物科學和技術來生產高產、優質、安全的農產品,如雜交稻、轉基因抗蟲棉等的培育。
唐代李白《將進酒》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闭f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環。
宋代辛棄疾《西江月》中的“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說明在生態系統中,害蟲咬食農作物,青蛙捕食害蟲,這是一條食物鏈。
清代龔自珍《己亥雜詩》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闭f明植物的殘枝落葉被微生物分解成簡單無機物,供綠色植物重新利用,是對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的有趣描述。
3.用詩來說明光對生物的影響
唐代詩人孟郊《游子吟》中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來說明沒有陽光,植物就不能生存。另外,唐代詩人孟浩然《過故人莊》中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和唐代詩人黃巢《菊花》中的“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來說明菊科植物的開花需要較短的日照,因而在秋季開花。
南宋詩人葉紹翁《游園不值》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以此說明單側光可以引起生長素的不均勻分布,使植物的莖顯示出向光性。
4.用詩來說明溫度對生物的影響
唐代詩人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由此說明同種植物在不同地區栽種時要考慮溫度的影響,也可以用來解釋高山植物的垂直分布是由于氣溫隨海拔高度的變化而變化造成的。
唐代詩人杜牧《山行》中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以此說明秋季氣溫下降,葉綠素受到破壞,細胞液中出現由糖分轉變成的紅色花青素,從而葉子的顏色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唐代詩人杜甫《登高》中的千古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以此說明溫帶地區“秋風掃落葉”的現象。
宋代詩人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以此說明少數生物具有很強的耐寒本領。
5.用來說明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唐代詩人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對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動寫照。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經歷生長、發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過程。同時也說明有的植物可利用地下莖和根進行營養生殖。
唐代李紳《憫農》的“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說明農民種下去的是種子,收獲的糧食也主要是果實和種子??梢哉f我們都是靠種子植物生活的。
唐代白居易《憶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以此說明春天氣溫轉暖,一些微小的綠藻大量繁殖而使水面呈現出綠色。《錢塘湖春行》中的“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闭f明春天來了,鳥類在爭奪巢區筑巢,進行繁殖。
唐代賀知章《詠柳》中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以此說明春天葉芽發育成枝和葉的現象。
唐代李商隱《無題》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說明蠶的幼蟲吐絲作繭化蛹的過程。
南宋趙師秀《約客》的“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闭f明青蛙生殖的時節為黃梅時節,地點為水域環境。
三、復習鞏固時,運用古詩詞激發學生的質疑精神
由于詩詞的短小精悍,語言優美,很適合用于作為思考題對所學知識進行檢驗和應用。例如,《詩句·小雅》中的《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負之”。事實上反映的是一種小青蟲被細腰蜂抓來作為幼蟲的食物現象。然而,當時的人們卻以為是蜾蠃養螟蛉作為義子。還如,在講授“家蠶的生殖和發育”時,不妨回想李商隱的《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思考:“春蠶絲盡即死”對嗎?事實上是“春蠶絲盡沒有死”。
總之,像這樣的古詩詞還有很多,如唐代劉禹錫《陋室銘》的“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闭f的是苔蘚植物。我們還可以利用苔蘚植物當作檢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將古詩詞融入生物教學,除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文理輝映,情景交融的效果,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詩人贊美生靈,歌頌自然,培養熱愛生活的情懷,也反映了古人生動細致的觀察,讓我們在輕松愉快中獲得科學知識,又得到美和愛的熏陶,感受到自然界的和諧與韻律。
【參考文獻】
[1]《中學生學習報·生物周刊》,2009年第31、32、33、34期.
[2]《生物課本中的古詩詞》,網絡資源.
(作者單位: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區柘皋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