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卷帙浩繁的古代詩歌,濃濃的“柳”香便撲面而來。蘇堤的柳,柳江邊的柳,隋堤的柳,灞橋的柳;杜甫的柳,柳宗元的柳,柳永的柳,姜夔的柳。柳以其輕盈低垂,柔媚婀娜引得歷代文人墨客的鐘愛,成為了我國古典詩歌中一個常見的意蘊豐富的意象。下面,筆者就對古詩詞中柳的意蘊試做分析。
1.美好春光的象征
柳是春天的使者,是春天的象征。
正所謂“漏泄春光有柳條”(杜甫《臘日》),“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李白《宮中行樂辭八首》),依依裊裊的楊柳成為詩人們歌詠美好春光的意象。白居易的《楊柳枝》:“依依裊裊復青青,勾引清風無限情。白雪花繁空撲地,綠絲條弱不勝鶯。”他將初春新柳的婆娑輕揚,“弱不勝鶯”的風姿,描寫得細致入微。
南宋著名詞人張孝祥的《西江月·丹陽湖》:“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生意盎然的早春意象在“柳”字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歐陽修的《蝶戀花》:“庭院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如煙般團團堆在一起的楊柳,綠陰萋萋,盡顯春天亮麗的風采。
清人楊昌俊在贊譽驍騎將軍左宗棠的詩中云:“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以柳示春,綠柳就是春天的標志。清人高鼎《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也寫出了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鄉村春景圖。
以柳寫春的古典詩歌中,當數賀知章的《詠柳》詩最為著名:“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詩歌一反前人以楊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條的寫法,而使楊柳化身為美人“碧玉”而出現,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畫出楊柳那曼長披拂的枝條、嫩綠的新葉在春風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態。
2.離愁別恨的隱喻
柳在古代是離別的象征,是寄寓離別之情的信物。
史書載:漢人送客至灞橋,往往折柳贈別,詩云:“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躞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在唐代折柳贈別的風氣更盛,涌現了大量的折柳贈別之作。如施肩吾《折楊柳》“傷見路旁楊柳春,一重折盡一重新。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戴叔倫《堤上柳》“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白居易《憶楊柳》“曾栽楊柳江南春,一別江南兩度春。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劉禹錫《折楊柳枝詞》“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柳管離別”;王之渙《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楊巨源《和練秀才楊柳》“水邊楊柳曲塵線,立馬煩君折一枝。惟有春風最相惜,殷情更向手中吹”;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諸如此類佳句在唐詩中數不勝數。
另外,宋代朱敦儒的《柳枝·江南岸》詞:“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無盡時。恨分離,柳枝;酒一杯,柳枝;淚雙垂,柳枝;君到長安百事違。幾時歸?柳枝。”詞中六次出現“柳枝”,把離別之情寫得淋漓盡致。
3.年華易逝的人生感慨
李商隱是歷代愛用“柳”意象的詩人,他的《柳》:“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以春柳作比,來寫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李商隱青年時就中進士,懷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遠大抱負,然而由于黨爭傾軋,長期沉淪下僚,此時悼念亡妻,悲嘆前路,其心情之慘苦可想而知,詩中經歷今昔榮枯懸殊變化的秋柳,不正是詩人自傷遲暮、自嘆處世的生動寫照?
白居易的《勤政樓西老柳》:“半朽臨風樹,多情立馬人。開元一支柳,長慶二年春。”用簡括的筆觸勾勒了一幅自我畫像――“臨風立馬圖”。勤政樓的一株柳樹是唐玄宗開元年間種的,至穆宗長慶二年已百歲上下,而白居易時值五十多歲,又遭江州之貶,以垂暮之年,對半朽之柳怎能又不動情呢?
宋詩人朱淑真《蝶戀花》:“樓外垂柳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獨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詩人望著樓外垂柳,忽然想到了似箭的光陰,韶華易逝,青春不再,怎能不使人暗暗嘆息落淚!
明詩人高啟《秋柳》:“欲挽長條已不堪,都門無復舊毿毿。此時愁殺桓司馬,暮雨秋風滿漢南。”描寫干枯的柳枝,失去了往日那種青翠柔軟、長條低垂的姿色,從而憶及人物,抒發了年華易逝、世事頻更的感慨。
歷來詩人以“柳”入詩,但很少有人寫到冬柳,而唐人陸龜蒙則不然,他的《冬柳》:“柳汀斜對野人窗,零落衰條傍曉江。正是霜風飄斷處,寒鷗驚起一雙雙。”寫的是在寒風中零落枯槁的冬柳,寄寓了詩人自傷的情懷。
4.風流韻致的夢中情人
因為柳枝輕柔細長,姿態動人,所以古人多以柳喻美麗的女子。柳葉初生似睡眼初展,故稱“柳眼”。女子秀眉細長如柳葉,喻為“柳眉”。女子身腰若柳條柔軟,故稱“柳腰”。
白居易《長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垂淚。”芙蓉和柳是美麗的,但它使情人想到了在水一方的愛人,楊柳便成了無盡的垂淚想思之樹了。李商隱的《贈柳》詩描繪春柳風姿:“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全詩全用白描,“掩映”“參差”寫柳色或明或暗、柔條垂拂的繁茂景象,“風流”“婀娜”寫柳的體態輕盈,花飛似“雪”則把春柳的繁華寫到極致;仔細玩味,又會發覺它們既是寫柳,又像是在寫人,字里行間,仿佛晃動著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風流韻致,婀娜多情。詠柳即詠人,對柳之依依不舍,實對其所愛之人的依戀。
李商隱的另一首《離亭賦得折楊柳》(其一)“暫憑尊酒送無憀,莫損愁眉與細腰。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寫與情人惜別時勸慰情人,你本來已是眉愁腰細的了,哪里還再經得起損傷?而在這令人痛苦的惜別前,又怎能因為愛惜長長的枝條,而不讓那些滿懷著離別痛苦的人們去盡量攀析呢?“惜”與“損”互相呼應,因為愁眉細腰,既是正面形容這位姑娘,又與楊柳雙關,以柳葉比美女之眉,柳身比美女之腰。此詩先用暗喻的方式教人莫折,然后轉到明明白白地說出非折不可,把話斬釘截鐵,充滿了悲觀情調。
5.邀寵取媚的奸佞之徒
出于不同的寫作目的,詩人們會根據楊柳的一些生理特點,賦予它不同的含義。那枝條柔軟“恰如十五女兒腰”(杜甫)的楊柳,也能比喻趨炎附勢、得意忘形的小人;那素潔似雪的柳絮,也能影射不思進取的孟浪子弟。曾鞏的《詠柳》諷刺了那些一朝得勢便肆意妄為的小人:“亂條猶未復初黃,倚得東風勢更狂。能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韓愈《晚春》借柳絮諷喻了那些不思進取、游手好閑的小人:“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唐朝詩人唐彥謙的《垂柳》詩又別有寓意:“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不成。”這首詩不僅寫出垂柳的婀娜多姿、纖柔輕盈、妖媚多情,而且聯想到楚靈王“愛細腰,宮女多餓死”的故事,托物寄興,諷刺矛頭直指無恥的邀寵取媚的小人及腐敗的朝政,于柔情中見犀利,于含蓄中露鋒芒,堪稱“詠柳”詩一絕。宋代詩人曾鞏的《詠柳》:“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詩人則以亂條狂舞、柳絮紛飛的柳的意象諷刺了攀附權貴、得勢猖狂的奸佞之徒。
光陰荏苒,時過境遷,但“柳”伴隨古人的詩篇,詠柳至今。古人筆下的柳,柔媚多姿,又哀婉動人;輕盈婀娜,又堅忍剛強。柳,是春天的使者,是離情的絲帶,是高潔心志的象征。那隨風飛揚伸展的枝條,彈奏出一曲曲洞簫吹奏的旋律,不僅打動了離別歸隱之士,超脫塵俗之人,而且穿過千年的時空,打動了今天讀者的心。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縣小坪中心學校;江西省贛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