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一種精妙的語言藝術,是詩人感悟生活、組合意象、升華并創造意境,最終以語言將具體而真切的意象表達出來的文學形式,在人類的審美活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詩歌,作為文學藝術的驕子,擁有眾多的愛好者。不少青少年學生喜歡讀詩,也試圖寫詩,幻想當詩人的也不乏其例。
詩歌教學活動,可以看作是教師引導學生探求詩人心靈的過程:一方面,對詩人感發詩情的過程進行還原,即通過詩歌進入詩人所寫的意境之中;另一方面,對詩歌本身所提供的意象進行感悟,即讀者根據自己的生活積累去體驗,重構詩的意境,實現和完成對詩的把握。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詩歌教學的核心是意境分析。
王國維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成名句。”可見,優秀的詩歌是很講究意境的。什么是意境?詩歌教學過程中,又應當怎樣分析意境呢?
意境是藝術美的重要范疇。意境是由意和境兩個因素組成的。意就是主觀的思想感情,屬于主觀范疇;境指的是藝術形象所呈現出的生活圖景,屬于客觀范疇。所謂意境就是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在詩歌教學中,必須深刻揭示詩歌意境的內涵,使讀者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真切感受,否則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意境的分析應當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應抓詩歌的藝術構思。詩歌是通過藝術構思將思想、感情、形象三者連綴統一起來的。以毛澤東的《沁園春·雪》為例,`教師的引導教學不應僅僅停留在這首詞壯麗的北方雪景的描繪和評論古今英雄人物上,而應在抓住詩的藝術構思的前提下引導學生進一步領會詞的意境。那么詩人構思這一意境的用意到底是什么呢?目的是為了讓全國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看到中國共產黨人在國家民族極端危困情勢下的豪邁膽識、英明決策以及對光明前景的熱切憧憬,它是抗日救亡的中流砥柱,是民族復興的希望。明白了詩人構思這一意境的用意,自然就能把握這首詞的意境:寫北方雪景的壯麗是為抒發作者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評論古今英雄人物是為表達作者救國的豪情壯志。由此可見,明確詩歌的藝術構思是理解詩歌意境,進行詩歌意境分析教學的重要前提。
2.應抓住表現意境的關鍵性的語言分析。詩歌語言的突出特點是精練。這是因為詩歌要用短小的形式表現集中凝練的生活內容、抒發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既然這樣,詩歌就非要用高度概括力和表現力的語言不可。因此,要把握詩歌的意境,必須深入挖掘認真推敲詩的語言,才能講清詩歌蘊含的深意,領會詩中豐富的內涵。
首先,重點分析串聯構成“意境”的“意象”。所謂意象,就是沾染或滲透了詩人情感而有所變形的形象。如杜甫《登高》中的詩句“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詩中的“風”“天”“猿”“渚”“沙”“鳥”已經不再是純粹的客觀物象,全部浸染了詩人的惆悵和孤寂,它們是主觀情思和客觀形象交融而產生的“新物”。詩歌是以意象來反映詩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詩人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那世界也便有了深淺不等的各種色彩。詩歌正是以不同的感情色彩感人的,而組成詩歌用以感人的基本因素正是意象。
此外,應抓住那些表現意境的關鍵性的字、詞、句,從而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再現詩歌意境和藝術形象。以李清照的《聲聲慢》為例來說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尋尋覓覓”寫動作,借動作表現心理狀態,一個年老的夫人在房間里尋尋覓覓,表現她心神不定,渴望找到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冷冷清清”寫天氣,深秋天氣清冷,又是寫環境,客居異地、舉目無親、陋室空空,深深感到環境的清冷。“凄凄慘慘戚戚”,寫心境,國家江河日下,自己淪落天涯。這一句是血和淚交織而成的,是向蒼天的悲憤呼號。這是多么凄慘、多么讓人揪心的場面啊!可見,抓準了關鍵的字、詞,有益于喚起學生的聯想和想象,真正領會詩的內容,產生共鳴,并受詩歌魅力的感染。
3.應根據不同類型詩作的側重點進行分析。詩歌創作注重特殊的發現和特殊的表現形式,因此,詩歌的意境應根據敘事詩和抒情詩,以及各詩選擇的不同側重點來進行分析。敘事詩的意境是鮮明的。它有完整的故事情節,較豐富的人物形象,它的主要特點是靠語言和情節的展開來反映社會生活的。因此,教《木蘭詩》、《孔雀東南飛》等這類敘事詩時,都應該在疏通詞句基礎上,側重對詩的情節的展開作具體分析。抒情詩則是按照詩人感情脈搏的跳動來構思成篇的。因此,教讀這類詩,側重點應是領會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要順著詩人感情脈搏的跳動(感情的線索)把各個“畫面”連綴起來,整體地深入地去領會、探索、揣摩詩的意境。
在重視意境分析的同時,教師在詩歌教學中還應適時地突出詩歌語言的特點。詩歌語言的運用是非常講究的,它需要采用多種修辭手段來追求詩歌力圖創造的藝術效果,而且詩人對修辭手段的使用常常打破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語言常規,以更強烈,更突出甚至是偏離和違背常用語法規則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寫作目的。在詩歌教學過程中,適時地突出詩歌語言的特點,不僅要對詩歌在修辭手段的運用上加以分析,還應對詩人采用的特殊手段加以分析,以便學生從這種分析中找出形成詩歌語言藝術的規律。
作為優秀個體生命的創造性精神活動的結晶,詩歌折射著深具穿透力的人文之光,常常不可抗拒地灼亮讀者的心靈。尤其是對處在青春期的學生而言,詩歌教育能點燃其生命能量,激勵其追求超越現實之上的不朽的精神價值。
培養審美能力,升華精神境界,優化人文品質,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