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為什么不喜歡文學作品呢?尤其是經典名著。原因是90后的學生接觸到新生事物太多了,網絡游戲、QQ空間、漫畫連載等等充斥他們的生活。緊跟他們的生活節奏的東西,他們也許會接受,那就是讓他們生活化的學習。我們應以日常的生活方式,或者說以我們“下里巴人”的方式來激發學生閱讀經典的興趣,去品讀文學作品的高雅,最終引導學生走近經典名著。
一、利用學生的“掠奇”心理,誘導學生走近名著
初中節選的文學作品離我們學生都比較久遠,例如在九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以“青春隨想”為主題的《故鄉》、《孤獨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聲》等課文。《心聲》是離我們最近,但作者發表于1982年,也顯得遠了。編者把這四篇課文揉為一個單元,目的在于:“少年時代,是人生中難忘的詩章。在成長中,有和煦陽光,也有風霜雨雪。這個單元選編的主要是寫少年生活的小說。欣賞這些作品,能從中得到人生的啟示和藝術的享受。學習這些課文,要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小說的主題,分析人物形象,體會藝術特色,品味小說的語言。”
這是編者在單元提示中出現。編者也提到了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入手,可是如何入手呢?
(一)“碗碟”到底是誰偷的?
在教學《故鄉》時,因為學生已經是初三了,既然把它當作范文來上,學生在對于課文的生字詞和作者寫作背景一般都課前預習了。對于課文的內容的概述一般在課前也大致能解決。如僅僅從文章的淺層分析人物,例如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方面入手,學生已有的技能一般都能解決。就像前面學生的建議,不要上了?或是引導學生讀讀描寫中年閏土的片段,大家討論交流,概括出中年閏土的性格。這樣又顯得按部就班了。所以在理清課文思路后,學生對閏土和楊二嫂有了了解之后,筆者讓學生讀課文第83段“我和母親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閏土來,母親說,那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后,便定說是閏土埋著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起搬回家里去;楊二嫂發現了這件事,自己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著這么高底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可看出“母親”對閏土和楊二嫂的不同評價,后筆者提問:你們覺得那些碗碟是閏土偷的,還是楊二嫂偷的,還是另外的人偷的?大家先不要下結論,到文本中去發現疑點和線索。
這樣讓學生從這一細節入手。目的是引導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和自己的生活經驗來深入解讀文本。學生有了興趣之后,他們自覺去閱讀課文相關的語段。大部分學生認為絕對不是閏土干的,理由有很多,前文講到“母親對我說你,凡是不必搬走的東西,盡可以送他,可以聽他自己去揀擇”。閏土就沒必要偷了,還有少年閏土與“我”是那么好的朋友,朋友家的東西怎么可以拿呢?絕對是楊二嫂偷得。她來到“我”家,是專為撿便宜的。所以,剛開始她硬說“我”闊了,“放了道臺了”……她就喜歡貪小便宜,學生各抒己見。隨后得出:楊二嫂勢利尖酸的品質其實為閏土淳樸誠實的品質作襯托的作用。學生都認真去閱讀,又像一個個偵探一樣不放過文本中的細節,這是男生們最愿意干的事。如果不這樣,那課堂既沉悶又被動。憑借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閱讀經驗去主動的解讀、欣賞、評價文學作品,這效果較為明顯達到了。
(二)此“楊二嫂”即彼“楊二嫂”?
趁機筆者連續拋出下列問題:楊二嫂年輕時也這樣尖酸刻薄、勢利嗎?這人物與你們所說的村子所謂的“楊二嫂”一樣嗎?文中的“我”對楊二嫂的態度怎樣?你對你們村子所謂的“楊二嫂”的態度呢?學生交流,根據文本相關的信息,發表了自己的見解。筆者引導后,意見統一了:閏土和楊二嫂變了,生活方式變了,變得不自然、不健康,好像失去了人性的人生方式。原因很多,都能從文章中找出,“我”對楊二嫂的態度更多是同情,與我們對村子里的楊二嫂的態度是更多的討厭和鄙視。而“我”的人生目標是什么,文中的“路”又蘊涵著什么呢?筆者適時的補充寫作背景,引導學生加深文章的主題的思考。隨后筆者又追問:你們的人生目標是什么呢?你選擇怎樣的路呢?感覺這樣上了一堂課比較隨意,也比較順暢。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替代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在較難理解的文學作品中,我們更應該關注學生的思維和情感。
二、利用情感共鳴,誘發學生的閱讀期待
(一)香菱學詩是傻嗎?
在《香菱學詩》教學中,學生了解課文內容了。這時筆者提問:在香菱學詩的過程中,文中其他人又是如何評價她的呢?那你們又如何評價她呢?學生篩選出“呆”、“瘋”、“魔”這三個字。這三字能否互換?學生不假思索得出:不能換,因為程度逐漸加深的。學生評價又因人而異,更多的是同薛寶釵一樣認為。因為學生生活閱歷不廣、知識積累不夠多,很難走進文本、深入文本,以致缺乏自己的認識和評判。這時老師不做評判,而是想辦法舞動學生的思維,讓辯證的思維深入發展下去,繼續以問題開路:
香菱學詩是傻嗎?我們今天坐在教室里是為了什么?你們可以找出并用文章的話進行分析。
學生馬上得出:“得空來消遣的”,“追求詩的藝術”,“只是頑罷了”。學生有了爭論,筆者干脆讓他們討論了三分鐘,引導學生明白香菱學詩跟自己的身世有關。這樣的身世,她想學詩來尋找一種精神的寄托,不會像賈寶玉探春他們組織的什么詩社來玩高雅的,即追求藝術了。
(二)賈寶玉娶誰更幸福?
最后課堂小結: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特征,但在本文中她指導香菱學詩是那樣熱心和不厭其煩。林黛玉在大觀園中,大概只有賈寶玉能忍容她,還有薛寶釵可以說是她的情敵,可薛寶釵人緣特別好,你們有興趣去研讀一下這兩個人物,賈寶玉娶誰更幸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老師這一問題設計是為了吊起學生的胃口,激發想去研讀林薛“情敵”關系的興趣,自然也會讀一讀《紅樓夢》,總比強迫學生去讀有效。
三、精析文本的經典語句,提升學生的品析能力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正因為這些經典名著有著文采,才流傳至今。如果品讀文學作品僅僅去讓學生了解故事情節、分析人物性格命運,總好像少了什么。語文新課標在閱讀方面提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確實長期以來,應試教育迫使我們淡化了學生審美情感力的培養,從而束縛了學生的身心發展。所以他們在課堂上說出老師認為很幼稚的問題:“曹雪芹是男的?”“她的母親16歲就嫁人了,我們還在讀書,還是她舒服。”(在教學胡適《我的母親》時,學生不由的發出這令人吃驚的感嘆。)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培養迫在眉睫了。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學作品,注重學生的情操陶冶、文化傳承、精神家園建設,這些是我們語文老師應盡的職責和義務。
(一)利用經典語句,陶冶學生情操。
魯迅的人物肖像描寫非常精彩,寥寥幾筆就把閏土、楊二嫂、孔乙己寫的栩栩如生,這些人物形象好像就在我們讀者眼前浮現。如果老師不引導和點撥,學生也許走馬觀花,一眼帶過,太可惜了。筆者適時提到魯迅精妙的肖像描寫,那么他的精妙之處在哪兒呢?不妨我們來欣賞一下。筆者及時用投影呈現相關內容。“少年閏土: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上套一個銀項圈,有一雙紅活圓實的手。中年閏土:身材增加了一倍,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頭戴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提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楊二嫂: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學生反復默讀幾遍后,筆者引導學生品析魯迅的刻畫人物的妙處:少年閏土是“我”兒時羨慕向往的英雄,二十年后,苦難的生活使他變得呆滯麻木,他“那紫色圓臉、紅活圓實的手”已變得“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在讓學生閱讀文本中有關的語段后,獨立思考了之后,再讓學生交流得出:歲月流逝、苦難的生活,閏土只能寄希望于求神拜佛,所以他是在生活的重壓下艱難地掙扎著的中國廣大勞苦民眾的代表。比較、分析、評價、批判這些能力在語言的品析中,學生逐漸得到提升。
(二)品味語言魅力,提升鑒賞能力。
筆者發現班上內心細膩的學生都比較喜歡曹文軒的景物描寫,這是因為他們覺得曹文軒的環境描寫特細膩、特貼近生活。《孤獨之旅》中主人公杜小康,因家庭變故而失學,不得不跟隨父親去放鴨。這情節學生不是很理解。關于杜小康生活的艱難和精神的孤獨壓迫,由于時代的不同,這些剛開始學生產生不了共鳴。筆者在學生閱讀完課文時,發現他們的表情和神態還是很隨意,于是便問:同學們,讀完課文后感觸最深的是什么?學生按照套路回答道:杜小康在孤獨的漫長的放鴨過程中,經歷了社會的艱辛、精神上的寂寞,終于變得堅強了。老師追問:作者是怎樣寫出杜小康的艱辛和孤獨的呢?你們仔細找找。有部分學生提出:是通過描寫來體現,好像跟《故鄉》不一樣,《故鄉》中語言描寫和外貌描寫特別多,而本文環境描寫特多,又特別的細膩。筆者于是讓學生找找自己喜歡的語段。于是便有以下的情景:
生1:我覺得課文第一部分描寫的草灘、一片茫茫的水、一望無垠的蘆蕩是為了渲染一種氣氛,一種茫然而恐懼、寂寞孤單、空曠又陌生的氛圍,雖然我沒有經過,但從文章中我感受到了。
生2:我覺得第一部分尾部對蘆蕩里的空氣的清新和水邊蘆葦葉里無數的螢火蟲的描寫特別的美,也特別的歡快,可是本文的氣氛應該的孤寂和恐懼的,這不是矛盾了?
生3:這好像是表現杜小康的對新的環境產生了好奇心,也為下文他慢慢適應環境的孤獨。
生4:我覺得課文第二部分作者對蘆蕩里那個風雨交加的惡劣天氣的描寫,是為杜小康艱難地找鴨群、與父親走失而經歷的磨難作鋪墊。
生5:課文倒數第四段:杜小康的一只腳板底,還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親的腳印里,也滴在跟在他們身后的那群鴨的羽毛上……寫得非常感人,我有種自己的腳在流血的感覺,感受到杜小康的堅強和收獲,最后鴨長大了下來蛋,這就說明杜小康終于長大了,成熟了。
師:這細節描寫很巧妙,你們發現了,并有了同感,那帶血的父親的腳印,那帶血的鴨群的羽毛,栩栩如生,讓我們讀者浮想聯翩。可你們知道嗎,這苦難在杜小康的人生中僅僅只是一小部分,在他心靈長大的同時,今后有更多、更大的苦難等著他去征服。你們有興趣的話課后去看看曹文軒的《草房子》。
第二天,學生的課桌上有了《草房子》,有了《紅瓦》,有了《第十一根紅布條》……
(三)關注文本細節,揣摩其中妙處。
《紅樓夢》是一座字字珠璣的語言藝術寶庫,幾千年民族語言的精髓積淀在這里得以匯總升華。在《紅樓夢》中信手擷取一枝一葉,略加咀嚼品味,便能余香滿口,齒頰流芳。在讀課文《香菱學詩》時,有細心的學生就發現文中“笑”特別多,尤其是香菱的笑特多。老師順勢讓學生圈劃出香菱的笑,一數共有14處,再讓學生體會她的笑,這笑僅僅是描寫香菱的高興嗎?學生探討之后,交流得出:香菱的笑更多的苦笑、辛酸的笑,其中也包含面對人生的艱辛堅強的笑。一個簡單的“笑”字在文中卻蘊含著如此別樣的人物性格。老師這時稍微點撥,讓學生分析一下林黛玉的笑,平時在大觀園里,她說話可是像刀子一樣鋒利的,可她對香菱好像特別的熱情和友善,這是為什么呢?激發學生課后想看看《紅樓夢》或是《紅樓夢》的電視劇也行。學期將近結束,盡管學業很緊張,還是有學生在課間討論新版的電視劇《紅樓夢》的林黛玉演得不像,沒把林黛玉演好。可見學生是去看書本《紅樓夢》了,并與電視劇進行了比較。不管學生有沒有看懂,至少他們去看了,去評價了。而且,他們心中也有了自己的林黛玉了,也有了自己的合理的審美觀,也逐漸有了自主評鑒能力。
【結束語】
解讀的技巧有時存在于生活中,存在于對生活的感悟、體驗與評判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情感體驗,對經典文本做出種種理解,得出種種認識與看法,即豐富了學生閱讀內容,又提高了閱讀教學質量。當然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僅僅存在于閱讀文本之中,還來自文本之外,來自文學理論、閱讀理論等方面。這些理論教師應當有針對性地簡要講述一下關于文學的基本知識以及體悟文本的方法。這樣老師看似不經意的幫助學生打開了閱讀經典名著的一扇窗,學生便不由得進入文本看一看。這樣也許我們的學生就會走近更多的經典名著。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2] 張天明.《經典閱讀中的誤讀淺析》,《中學語文教學》,2009年第10期.
[3] 朱貽淵.《怎樣建設“生活化”的語文教材》,《中學語文教學》,2010年第11期.
(作者單位:浙江省桐廬縣分水初中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