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確保課堂教學的質量,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標。而消除學生聽課疲勞是保證課堂教學的效果的重要條件之一。本文就此略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關鍵詞】語言 情景 生活經驗 故事
每個老師都希望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夠獲得學生的歡迎和好評,也希望通過自己的教學能夠使學生有所收獲。然而并非所有的希望都能變成現實。從課堂教學活動的實際效果來看,并非使人如愿,有許多因素影響我們課堂教學的實效,其中,聽課疲勞就是影響因素之一。我們知道,課堂上學生長時間聽課易產生諸如思維反映遲緩、目光無神、精神萎靡、發愣、打哈欠等疲勞現象,而這些正是造成課堂教學效果差的重要原因。那么,如何消除學生聽課疲勞,調動學生聽課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呢?筆者嘗試了以下做法,收效較為明顯。
一、根據課文內容的需要用幽默詼諧的或激昂慷慨的語句講解課文,創造輕松快樂或激情洋溢的課堂氛圍。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①,因為語言是我們“傳道、授業、解惑”的主要手段和工具。贊可夫說:“對一個有觀察力的教師來說,學生的歡樂、興奮、驚奇、疑惑、恐懼、受窘和其他內心活動的最細微的表現,都逃不過他的眼睛。一個教師如果對這些表現熟視無睹,他就很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②。他們都告訴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留心觀察學生的反應,調整我們的語速、語調、語氣和選用恰當的句式,用明快的節奏、幽默詼諧或激昂慷慨的語言,配以豐富生動的表情或形體語言來營造快樂輕松的課堂氛圍,調整學生聽課的精神狀態,調動學生聽課、參與學習知識的過程的積極性和熱情。比如在講解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意義時可用激昂慷慨的語句表述:“《論持久戰》如十字路口的路標,為中國軍民指明了抗戰的正確的方向;似沉沉黑夜中的明燈,給各族兒女照亮了前進的道路!”這樣講述給學生以振奮和激情,他們聽課的熱情、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
二、適當運用多媒體等輔助教學手段,創設不同的多變的情景,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和參與知識建立過程的積極性。課堂上如果學生總是兩眼看著黑板和聽著老師的講解,難免產生視覺、聽覺疲勞,特別是初中學生注意力更難持久集中。為解決此問題我們可利用多媒體等輔助教學手段,充分運用光、聲、色和靜態、動態的展示,給學生不同的視覺、聽覺感受和沖擊,以改善學生視覺、聽覺的狀態,并使其產生身臨其境、親歷親見的直觀感受。這樣既能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和參與知識建立過程的積極性,又能深化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掌握。比如,在學習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改革開放及其成就時,我們組織學生觀看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的七集紀錄片。比如學習抗戰歷史的時候我們運用《血戰臺兒莊》、《南京大屠殺》等影視片段,有助于學生正確認識抗戰初期正面戰場的抗戰狀況和意義、局限性,加深學生對日本法西斯罪行的感知認識,感受中國軍民為民族獨立解放而浴血奮戰的愛國主義精神,引導學生反思二戰給人類造成的巨大創傷和經驗教訓,培養學生努力學習報效國家的道德素養。
三、引導學生把課本知識與已有的生活知識經驗、與現實相結合,減輕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的負擔。知識是人們對實踐認識的概括和總結,因而,知識來源于生產、生活的實踐,這為我們在教學中把知識與學生生活實踐相結合提供了可能和條件。馬衛東先生在《歷史課堂教學改革》一文中指出:“由于歷史知識的一度性特點所決定,歷史課堂上,教師須在學生學習具體的歷史內容時,幫助其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使已經‘死去’的歷史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活’起來,二是使已經永遠成為過去的歷史與現實、特別是與學生的生活建立起某種有機的聯系,只有這樣,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才可能被開發。”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取新知識”③。這些都告訴我們要把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與現實結合起來。比如,在學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一課時,結合學生日常生活中到超市購物的體驗和政治學科中“走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課的知識建立起聯系,引導學生理解市場經濟作用和局限性,進而理解為什么要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這樣學生就能透徹理解掌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能活躍課堂氣氛。
四、穿插一些與課堂教學有關的又有教育意義的歷史人物故事,既可調節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可以促進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愛聽故事是每一個學生的天性,而歷史就是由無數有血有肉的有情感的生動的有教育意義的故事組成,是我們進行趣味教學的得天獨厚的條件,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去挖掘、利用它們來增進我們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幫助我們消除學生聽課的疲勞狀態。以歷史人物為中心,展開歷史畫卷,是一種教學方式。在歷史教學中開展以歷史人物為中心的各種教學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還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探究研討的積極性。此外,以人為本,進行情感教育,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更是新課改的重要理念。以人物為中心的教學,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情感的熏陶和良好價值觀的培養。以人物為中心,設置歷史情境,從情感深處揭示各類人物的個性心理品質,進行深刻剖析,歷史人物的喜怒哀樂、性情秉性、性格特點、情感體驗等都最能與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使學生在歷史長河中受到情感價值觀的熏陶和教育,使他們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什么是在人類發展中經久不衰可萬古流傳的。社會歷史是人物活動的過程,在歷史教學中,師生通過分析探討歷史人物性格、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來揭示歷史事件發生、發展是偶然性和必然性;通過對人物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進而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比如,我們在指導學生學習“商鞅變法”時,就可以介紹商鞅與秦孝公幾次夜談的故事,讓學生了解秦孝公面對東方諸侯兼并戰爭頻繁、統一趨勢加強的時代現實,同時因感到“諸侯卑秦、羞莫大焉”,為富國強兵而決心變法的急切心情,商鞅何以取得秦孝公賞識重用的治國方略和智慧,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聽課的激情,吸引學生聽課的注意力,加深學生對商鞅變法的掌握。同時,體會應當承擔社會責任,樹立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和責任感。
當然,上述只是我在課堂教學中為了消除學生的聽課疲勞,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而采取的幾點做法。劉家豐在《素質教育概論》一書中指出:“當人們處于愉快、松弛、集中的心理狀態時,學習會更有效率,記憶會更牢固;反之則效率低下,容易遺忘——這就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時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緒支配下精神集中地完成學習任務”④。《學記》道:“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我想消除了學生聽課疲勞狀態,使其精神飽滿地參與知識建立的過程就能達到魏源所言:“載色載笑,匪怒伊教”⑤的境界了吧。
【注釋】
①蘇霍姆林斯基.《教育藝術》.
②贊可夫.《和教師的談話》.
③馬衛東.《歷史課堂教學改革》.
④劉家豐.《素質教育概論》.
⑤魏源.《默觚》.
(作者單位:安徽省定遠縣齋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