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總體要求應該是恰如其分,注意分寸,恰到好處。郭沫若先生形容白鷺“增之一分則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素之一分則嫌白,黛之一分則嫌黑”。戰國時期的宋玉,描寫東家之子之美也是這樣:“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這種百分之百的恰當,就是將“恰當”絕對化,是任何人,在任何領域,任何情況下都做不到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也是如此。
這里就涉及一個“度”的問題。教師是為了“傳道授業解惑”才走進課堂的,這是教師的天職,所有的表現都要圍繞這一宗旨。而要實現這一主題目標,對教師的要求總是多方面的,如德才兼備,德藝雙馨,靈動自然,其中教師的綜合表現至關重要??鬃釉浾f過“過猶不及”,意思就是事情辦得過火了,就跟做的不夠完全一樣,事情做過了頭,常常會把好事變成壞事;話說過了頭,往往會令人難以接受,甚至走向反面。列寧曾經說過:“只要向前再多走一小步——看來仿佛依然向同一方向前進的小步——真理便會變成錯誤。”這些至理名言都在告訴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既不能“不及”,也不能“過度”。
“過度”,是指超過適當的限度,一般是針對說好話、做好事而言的。稱贊“過”了,就構成吹捧,令人肉麻;勞動“過”了,就會傷害身體,積勞成疾;興奮“過”了,就要危及生命,樂極生悲;紅色“過”了,就會紅得發紫,紫得發黑。與此同理,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表現,也不能“過度”。由于受心理因素、評價機制、教學素質等諸方面的影響,有的語文教師,特別是好勝心極強的年輕教師,他們在賽課之時的表現往往做得過火,從而產生了不好的影響。
一、旁若無人,天馬行空,顯示知識嫻熟
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心中要始終有兩個對象,一是心中有“本”,即教材,盡管這些課文分編于不同的單元,但每一課的內容、寫法、語言都是不相同的,作為教師都要做到胸中有數。二是心中有“人”,即學生,他們是課堂的主體,是受教育對象,是教學的終極目標所在,這兩者相比,后者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我們,要一切從課本出發,一切為學生著想,與課本緊密關聯,與學生親密接觸??墒俏覀冇械睦蠋煟瑸榱苏故咀约簩φn本的熟悉和領悟超越常人,為了顯示自己的教學如何信手拈來,駕輕就熟,在課堂教學時,表現往往“過度”,令人難以接受,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有一次,我們在市級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大賽中發現,有一位年輕教師,在教學《七顆鉆石》這篇課文時,就出現了這種“過度”情形。你看,教師始終是兩手交叉合壓在腹前,不拿一次書本,不寫一個粉板字,傳統的“三個一”(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張嘴)只用了一個“一”,即全憑著自己的“一張嘴”,在那里不停地說教,時而游走于講臺之上,時而徘徊于學生之中;學生讀書時教師邊走邊聽,教師讀書時,從頭背到尾,以誦帶讀,頗有點“倒背如流”之意;與學生對話時,也總是游離于文本之外,漫無邊際甚多,好像世界上的事情他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即使是下課前的最后一個環節,也不讓學生大聲集體朗讀課文,而是由自己背誦全文。
可以說,這位教師記憶力驚人,準備也很充分,課前確實下了一番狠功夫,但教學的出發點不對,不是從學生和教材考慮,而是以顯示為主,以炫耀為主,好像告訴學生,你們的老師對知識掌握多么嫻熟;好像告訴評委,我的課無人可比??墒墙o學生和評委的感覺是,老師的教學浮在水上,旁若無人,華而不實;教師現場“表演”,淋漓盡致,如入無人之境,如天馬行空,獨往獨來,過于自負,過于輕狂。其結果,不僅賽分不高,而且學生反應不佳,實在可惜可嘆。
二、旁征博引,多多益善,顯示見多識廣
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詩文,都是作者和編者的心血凝成,加工潤色,刪繁就簡,爐火純青。但課本厚度有限,不可能將作者作品有關內容都收編進來,即使是提供給教師的“教參”,也只能是聊補基本內容之不足。教師在具體教學時,根據課文和學生實際,增加一些與文本有關的新知識,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但這補進的內容,也應該有個“度”,增加哪些項目,補充什么內容,要因文而易,要根據重點確定,并非多多益善。
可是我們有的教師,不是將目光對準教材和學生,好像教材沒有什么吸引力,不值得玩味似的;好像學生懂得知識太少,僅僅一篇課文那是太狹窄、太沒意思了;更主要的是,就本教本,就文說文,不是顯得教師太沒水平、太沒知識了嗎?不是與其他教師沒有什么兩樣了嗎?不是陷入了陳舊傳統的教法了嗎?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教師往往是面向大海,花開向外,注重“拿來”,甚至覺得,外來的東西越多越好,“外來的和尚好念經”,而要做到這一點,只有旁征博引,才能顯示出教師知識的淵博,見多識廣,學生才佩服之至。
不恰當的指導思想,必然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表現出來。例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文言文《項脊軒志》時,就通過多媒體增加了許多知識。這是一篇文言文,淺顯易懂,文字難度并不大??墒墙處熞贿呏v解課文,一邊補充許多相關知識,先后有:①地方狹小的成語,8例;②與“楫”字形似的漢字,6例;③兄弟不睦成語,5例;④古人喪葬用語,6例;⑤古人年齡特稱,15例;⑥含“比”字的文言句式,8例;⑦古代數詞表示法,8例;⑧古代“然”類詞語集釋,16例。這些補充的知識,不是說都無必要,但要根據課文以及編者設計的重點和意圖。課文剛剛講了一段,就補充了這么多的書外知識,補充的文字遠遠超過文本篇幅,“兒子大似老子”,而且在每次呈現所補的內容時,教者臉上總是蕩漾著自豪之情,沾沾自喜之意溢于言表,意在告訴學生:你們的教師知識多么淵博,我的教學內容是多么豐富??墒牵@樣做,不僅花去了許多時間,難以完成教學的基本任務,而且走出文外過多,偏移了重點,又由于多媒體轉換迅速,展示的八類補充知識,學生并未記錄下來,致使用在教材上的時間少,精力少,花在課外的時間多,本末倒置,遷移過多,令人目不暇接,教師只顧自己釋放,不管學生吸收,只管自己顯示,不顧教學宗旨,弱化了教材,強化了好勝,好看不中用,出力不討好,深刻教訓,值得汲取。
三、手舞足蹈,窮形盡相,顯示技藝高超
有人說,語文教師應該成為“雜家”,樣樣都懂,門門都會,可以不精,不可不全。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不無道理。因為語文學科,兼合工具性和人文性,涉及的知識包羅萬象,沒有哪一個學科能與語文比寬度、比深度、比文學、比美學、比人性、比感情、比認字、比寫字、比表達、比表現。所以說,當一個稱職的語文教師最好是全才,這就可以在教學中遇事不慌,臨陣不亂,應付自如,得心應手,問題難不倒,學生問不倒。這里所說的是語文教師的知識面要寬闊,并非要求他們在每節課上都要有全能展示。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釋放哪些知識,講解哪些內容,傳達多少有效信息,完成多少教學任務,都要受文本和學生制約。可是有的語文教師,為了顯示自己教學技藝的“高超”,幾乎使盡渾身解數,唱歌跳舞,口技小品,故事笑話,魔術雜技等等,無所不用其極。這樣的語文教師,說是表現“過度”,不如說是“表演”過分,盡管課堂笑聲陣陣,掌聲不斷,甚至不少學生喜歡這樣的語文老師,可是作為具有特定意義的語文課,作為教與學唯一的特定場所課堂,作為“傳道、授業、解惑”這一語文教學的特定終極目標,顯然是不妥的。說穿了,這是在有意取樂學生,取笑課堂,取悅評委,盡管舞了一身汗,累得氣喘吁吁,可是冷靜一思考,仍然是肯定的少,質疑的多。語文課堂可以也應該有笑聲,有掌聲,甚至有歌聲,可那都是為教學服務的手段,是教學情境達到高潮的體現,是情不自禁、水到渠成的一種理想境界,我們反對生造笑聲、硬要掌聲、強加歌聲。
有一次,我們聽了這樣一位年輕教師的大賽課,課題為《夢游天姥吟留別》,這是李白的一首浪漫主義詩篇。且不論這位教師教課是否到位,也不說他的教學基本功怎樣,但就在課堂上的種種表現,也讓人為之嘆惋。這位教師的教學技藝確實豐富多彩,可是由于是賽課,這位教師的表現欲可能本來就比較強烈,到了這里就更加放蕩不羈,一發不收,放得太過,失去控制。你看:語調,時高時低,一驚一乍,高得聲嘶力竭,低得無法聽清,反差太大,令人難以承受;表情,時而大笑不止,時而痛苦萬分,時而齜牙咧嘴,時而擠眉弄眼,近于獻丑,令人啼笑皆非;動作,仰天、擺頭、揮手、踢腳、急轉身、拍講桌等等,幅度大,變化快,令人緊張不已;表演,歌唱《大江東去》,口技動物叫聲、故事天姥傳說、小品李白脫靴等等。這位老師確實是個全才,拿得起,做得出,情態萬種,窮形盡相,有的技藝值得肯定,并非全無是處,但就整體來評價這堂課的教學表現,無疑是“過度”的典型。教者將主要精力和時間放在自己的各種表現和表演上,盡管課堂氣氛很活躍,盡管教者也感覺良好,但形式服務于內容,忘了主體學生,輕了教材文本,淡了教學宗旨,一切都是徒勞。成功與失敗,肯定與否定,往往就在分寸之間,真理過了一點,就會變成謬誤。這位教師這節賽課沒有獲得理想成績,主要原因就是表現“過度”,因為課堂畢竟不是劇場,學生畢竟不是觀眾。
四、緊鑼密鼓,快馬加鞭,顯示思維敏捷
課堂教學節奏性很強,語文學科尤為如此。既不能過快,急如星火,也不能過慢,老牛拉車。藤野先生之所以給青年時代的魯迅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原因之一是他的說話“抑揚頓挫”,節奏明快,這就是教學語言,是語文教師言語表達的基本功之一??梢韵胂?,節奏過快,傳遞的信息量雖然增大了,但學生思維跟不上,更談不上記錄和思考了;節奏過慢,產生的副作用更多:學生易于疲勞,課堂往往沉悶,傳達的知識量與效率大大減少。這里所說的“過度”,主要是指前者,即無論是環節轉換,還是多媒體播放,都是快節奏運轉,高速度推進,好像搶火一般,緊鑼密鼓,快馬加鞭,一鼓作氣,接二連三。這種情況,大多表現在年輕教師的身上,他們有朝氣,有勁頭,有活力,思維敏捷,大腦靈活,頗有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氣勢,排山倒海,一往無前,使課堂節奏如車輪般高速飛動。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主要原因是他們認為,這樣可以證明自己思維敏捷不受阻,轉換迅速不脫節,媒體操作不生疏。實際上,這些都是課堂教學“過度”的表現,是一種與慢節奏同樣有害的不良現象。
例如,有一位青年教師,在教學《〈世說新語〉兩則》這篇課文時,就出現了這種情況。這篇課文是由兩則精美的文言構成的,一則是《陳太丘與友期》,另一則是《詠雪》。教者基本上遵循了文言文的教學路子,先疏通文意,解詞,翻譯。然后分析內容、寫法。值得商榷的關鍵是教學節奏,是說話速度。從一開始導入,一直到下課,教者的語速總是快得驚人,有這樣幾個數字可以說明:①課堂沒有停過3秒鐘不說話,學生無任何思考時間;②師生個體之間對話71次,學生群體回答19次,共90次,平均每分鐘2次,學生是在搶答,教師是在搶問;③教師臺上臺下快速走動甚至小跑15次,增加了緊張氣氛;④教師沒有板書一個字,課堂沒有開展一次討論;⑤兩則短文先后交叉問答達17次,“嘈嘈切切錯雜彈”,使節奏顯得緊張而急迫。
再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沁園春·雪》這首詞時,也出現過這種快節奏現象,但不是語速,而是多媒體播放。教師在前30分鐘以課文為主,等到將這首詞解讀完了之后,馬上坐到主機前,打開多媒體,一邊點擊,一邊展示,一邊講解,不看學生表情,不聽學生反應,自言自語,一廂情愿,先后涉及課題、作者、背景、重點詞、大意、寫法、警句、雪景圖、典故、歷史人物、作者書法、錄音朗讀等,琳瑯滿目,色彩紛呈,點到為止,一掠而過,停頓的時間都只有幾秒鐘。學生是否領悟了,是否記住了,甚至是否看清了,好像都與教師無關。
這兩位老師的快節奏現象,不是教學內容不當,也不是教學方法不好,而是學生反應和教學效果令人堪憂??墒菑慕處燂@示時的表情和說話時的情態來看,他們對自己的教學表現是滿意的,感覺是良好的,甚至流露出一種得意的神情。可見,他們不是無意識的失誤,而是有意這樣表現,但無疑又是一種“過度”的表現,“過度”的角度就是沒有把握好節奏,是“快節奏”運轉所致。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想表現自己,這本身是好事,是一種積極上進的心理狀態。如果走進課堂,特別是評優之類的賽課,還與平時一般,那是不在狀態的表現,是沒有什么表現的表現。我們認可和強調的是,表現的思想要正確,目標要明確,方法要準確,把握要適“度”,要恰當,要有原則,有主旨,是自然而然的流露,是情不自禁的發揮,是敏銳機智的生成。這才值得稱道,才是恰到好處的成功表現。
(作者單位:安徽省廬江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