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思維越來越活躍的初中學生,如何充分利用每節課的四十分鐘,如何盡可能地用最少的時間教給學生最多的知識,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腦子動起來,去思考去探究,主動地學習,這恐怕是有效教學的關鍵所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填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相信課堂討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應該是一種有效教學的方式。
傳統教學中,教師“一言堂”,學生忙著聽和記,大腦容易疲倦,注意力時有分散。而我在講課中,往往只在開始吸引學生注意后,趁熱打鐵利用十來分鐘講解概念,定理或公式,而這十來分鐘的時間也需酌情處理。數學教育家波利亞認為:教師不但要教學生嚴格演繹思維證明問題,而且要教學生學會猜測問題。他說:“數學家的創造性工作結果是論證推理,是證明,但證明又是由推理,猜想等非邏輯思維而發現。”所以他向教師呼吁:讓我們教學生猜想吧!在講勾股定理的證明時,課本是向外作三個正方形,我就啟發學生,你猜想還可以作什么圖形呢?學生展開熱烈的討論,不斷有新的想法涌現,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由于學過的圖形不多,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這樣學生從根本上掌握了勾股定理。
每節數學課都離不開例題和練習,如何講解例題呢?一般我都是先讓學生思考,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首先是活生生的、尋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沒有思考就沒有發現(哪怕是很小的、乍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發現),而沒有發現就談不上教育工作的創造性。初中學生預習的少,往往會有新的思路和想法,即使是錯的,教師也不用打斷或給出正確解法,應該有充分時間讓學生表達,從錯誤中找出思維的閃光點,或進一步討論,由其他學生指出錯誤原因,甚至學生自身也會由討論中明白了自己存在的問題,找出問題后,可以進行改進。一次做練習時,發現一個學生的思路很獨特,雖然他解題過程中出現了一個錯誤,但可以彌補。于是我讓他板演,肯定了他的思路,然后指出問題,讓全班同學一起研究他的解題過程。我先給了學生幾分鐘時間討論,但大多數學生只覺得有問題,卻無法發現原因,我進一步提示:想想今天所學的定理。有的學生一下恍然大悟,興奮地站起來說出了原因。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的思維受到了肯定,上課養成積極動腦的習慣。
初中學生,正是愛表現自己的年齡,有時也可根據學生情況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一次講一個比較難的習題,有四種不同的情況,我準備自己講,但是講解前我習慣性地隨口問了一句:哪位同學能找到這個點呢?一個學生一下站起來說:我找到兩個。我一愣,就放棄自己講的打算,馬上讓他上黑板畫出來。他畫好后回到座位,他的同桌和他立刻一塊兒討論起來,我一看,就沒有再向下講,而是給學生討論:還有兩種情況,你能找到嗎?問題確實有些難,部分學生無所適從,但也有部分學生很興奮。過了幾分鐘,有學生找到一種,而在他的啟發下,其他學生也很快找到了最后一種,我就讓這幾個學生一一畫出來并進行講解,一道難題就這樣被攻克了。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
當然,在進行課堂討論中,也有一些問題需要注意。比如該怎樣充分調動所有學生,讓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從討論中受益。這就需要教師精心選擇問題,設置有梯度的問題,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著手點。對學生的討論結果,要善于發現閃亮點,多肯定多鼓勵,不足之處也不妨由學生自己補充,教師不要急于拋出正確結果。一次作業,是相似形的問題,應該有兩種情況,所有學生都只寫了一種,上課時,有學生就說:老師這道題我們寫得絕對是對的。其他學生也附和。我笑瞇瞇地說:是嗎?那我改錯了?看我的態度,學生覺得應該是自己錯,可又確實找不出問題,就追問我為什么。我提醒他們:再把題目讀一讀。這一讀,有學生發現了,沒指明相似三角形的對應點,應該分情況討論。其他學生也是一點就通。我想這樣的處理方式他們應該會更容易接受和記住。
初中學生大多較活躍,敢講敢言,但由于思維跳躍性大隨意性大,往往會“脫韁”,而且其余學生也喜歡附和,教室里經常聽到笑聲一片,此時教師的引導就尤其重要。一次課題學習“猜想、證明與拓廣”中,完成問題:任意給定一個矩形,如長2寬1,是否存在另一個矩形,其周長和面積分別是已知矩形周長和面積的一半之后,學生討論下面該研究什么,七嘴八舌,莫衷一是,有的說長3寬1,有的說長4寬2,我靈機一動,適時引導,“請大家按自己的想法,模仿前面的過程來驗證一下”。一聽是自己做主,學生興趣高漲,很快埋頭做了起來。完成之后學生積極思考,下一步該研究什么呢?于是我接著引導學生討論:有無數種矩形存在,我們不可能一一研究,有沒有什么好的辦法呢?怎樣能概括出一般情形呢?學生依然很迷茫地望著我。“我們班有48名學生,你們知道八(1)班有多少學生嗎?”學生在下面搖頭。“那么我可以怎樣表示八(1)班的人數呢?”“用字母”,立刻有學生脫口而出,于是其他學生也作恍然大悟狀,“這里也類似,為研究方便我們就統一采用字母長m寬n,同桌的學生合作探討”。學生們一鼓作氣完成后,我還請了兩個學生板演,大家集體訂正。我很滿意,已順利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因此就很激情澎湃地進行課堂總結:我們今天的學習其實是體會了一下研究問題的一種策略,先考慮一些簡單的,特殊的情形,發現一些規律后再討論一般情形……此時,下面一男生忽然插嘴:m和n相等時怎么辦?我的思路一下被打斷,其他學生也開始小聲議論,本想斥責他上課隨意插嘴,轉念一想,這是我未考慮到的問題,腦子一轉,離下課尚有幾分鐘,于是中斷小結,馬上肯定了一下其探索精神,再引導大家利用黑板上板書集體思考,很快得出結論。“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
也并非所有的問題都適合課堂討論。一些新的、學生從未接觸的知識,教師一方面可以尋求與舊知識的聯系,作為討論的切入點,一方面有時也只能是講解為主。
在課堂上老師往往會啟發學生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學生的思維有時是無序的,學生的個體之間也存在著差異,所以教師也出現了不能很好地把握這個尺度,過多地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言論或者引導的不到位,使學生數學思考能力的發展受到了限制。例如,算法多樣化與算法的最優化之間的協調問題。
善用課堂討論,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但一定要組織好,一定要關注每個學生的表現。心理研究表明:交往雙方的心理距離越近,交往越通暢。教師首先要轉換角色,以合作者、伙伴的角色來關照學生、關愛學生。陶行知先生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學生。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說得不清楚、說得不明白,應不責怪、不歧視、不譏諷,讓所有的學生敢說、愛說、樂說,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其次教師要與學生保持人格的平等,既應保持必要的權威,又不能以絕對真理的擁有者自居。教師應該把自己定位在話題的提供者、討論環境的創設者、課堂教學的主持人,是學生表達獨特見解的旁聽者和欣賞者。在討論過程中,教師的心態也很重要,不要急躁,要耐心地對待面前的每一位學生。教師的講評尤為重要,即使是錯誤,也不能一味批評,而是要引導學生從正確的方向去討論去思考,這樣學生會養成思考的好習慣,學會從錯誤中去學習,愿意去犯錯誤去改錯,提高課堂四十分鐘的效率,進行有效教學。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