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課是學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系統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的主要途徑。然而我國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育教學現狀非但出現德育功能的嚴重弱化,還一度遭遇被冷落的尷尬境地。
一、應試教育陰影難以抹去
盡管素質教育已提出多年并也進行了推廣,但從實際的執行效果來看從學校到社會以至地方政府仍然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陰影。
長期以來,教育行政部門對思想政治課的德育效果沒有正確有效的評估辦法,只以考試成績論高低。在升學率仍然是衡量教育成敗的唯一標尺的情況下,有的學校一味的強調和注重高考分值較高的學科的知識教學,而對分值較低或沒有實際分值的學科既沒有時間的保證也沒有切實可行的措施,從而使政治教育成為空泛的泡沫。政治教師當然不想也不愿在吃力不討好的德育上花時間和精力,也像其他學科一樣以知識為主,搞題海戰術。填鴨式教學的結果學生只能生吞活剝的死記硬背書本上的條條框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二、受當前錯誤認識的干擾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利益沖突觀念轉變中的差異,思想上的凝慮和心態上的不平衡也反映到學生的思想中來,使學生產生思想上的困惑。
1.“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在生活中,“需要”是學生學習的直接和重要動力。現實狀況是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導致很多學生不自覺地將學科分為三六九等。凡高考必考的、分值高的科目就會下大力氣去抓,哪怕自己不喜歡也要強迫自己去學,反之對高考不考的或分值比較低的學科不管有沒有用都不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學習。而越學不進去,就越感到枯燥無味,進而形成了惡性循環。
2.對政治學科的誤解。這種誤解主要是由于對政治學科的不了解造成的,他們本能的把政治課和行政工作、時事政治及思想政治工作等同。認為政治課就是簡單的說教,只是憑自己的感覺想當然的評價政治課。把政治課看成是傳統知識的灌輸,使政治課處于一個不利的社會氛圍中。從而影響了學生對思想政治學科的興趣。另外也有一部分學生認為學政治無非是與馬克思主義、市場經濟打交道,比較無聊乏味,不符合自己的理想或不符合自己心中理想的職業,而放棄或不愿把精力放在政治課上。
3.新環境變化帶來的誤導。新形勢下面對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網絡及強勢經濟到來的沖擊,已嚴重影響到了青年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也影響到了政治教學。在當今的青年學生中對政治課理論的學習產生了厭倦情緒,出現了重學習成績輕政治素質,理想觀念弱化的現象。相反的他們的自我意識比過去更加明顯,在一些問題的處理上也更多的強調個人利益,淡漠集體利益,這些認識都為政治教學設置了種種障礙。
三、政治教學的內容與實際脫節
政治課教學的基本理論和原理與當今的社會現實嚴重脫節變成了空洞的說教,給學生造成了一種“假”“大”“空”感覺。理論脫離實際使政治課失去了應有的說服力,學生很難相信政治課教學理論的正確性。這些造成了本來在學生心中就缺少感性認識的觀點又和復雜的社會現實存在很大的反差,進步影響了政治教學的效果。
例如政治課里講“社會主義優越”。而現實當中的經濟體制的改革,企業的破產所帶來的工人下崗失業等問題均使人們對改革產生了這樣或那樣的疑問。因而在社會上也就不可避免的形成了對改革的誤解和非議,哪怕他們是“一葉障目”,但這樣的誤解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對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困惑。又如政治課中要求“樹立集體主義人生觀、價值觀,要誠實守信”。但因市場經濟體制的不完善,社會上出現了一些扭曲的觀念和行為。如金錢至上,享樂主義成為支配不少人的基本信條。市場經濟所倡導的講信用重承諾的良好品性,也被許多人拋之腦后。造假行騙、違約毀約的現象屢禁不止,以權謀私。行賄受賄的行為也時有出現。這些都使學生對政治科學的內容產生了不解和疑慮。
總之,要真正提高學生和國民的政治素質,思想政治課教學不容忽視。環顧眼下局勢,我們要擺正思想政治學科的位置,使其德育功能得以正常發揮,擺脫其目前的尷尬困境已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而這些需要包括國家、社會、學校在內的多方共同努力、統一協調,特別是在青年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形成時期,為其提供一個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和諧安定的氛圍尤為重要。這是個艱巨而又迫在眉睫的任務,讓我們攜起手來為政治教學有效的推行提供更多的便利和良好的氛圍。
(作者單位:安徽省懷遠縣雙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