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日益深入,作為新課程改革重要組成部分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越來越受到重視。學科課堂教學中借助于信息技術工具能夠實現良好的情境創設、師生互動和在線學習,能夠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豐富學生的知識層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一些教師慢慢又趨向于習慣性地利用信息技術實現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個別教師忽略信息技術工具的特性和學科特點,仍然新瓶裝舊酒,無法實現學科整合的更優化。對于以上種種問題,許多教育專家和一線學科教師都在積極的探索實踐,希望能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供更多的例證和解決辦法。
語文學科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語文教學在重視知識傳授的同時,更培養他們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思維習慣。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不僅為語文教育教學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和平臺,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本文從四個方面就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如何整合作以簡單的闡述。
一、注重新課改理念,辨證的學習使用課程整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信息技術參與到語文教學課程中,為課程標準的實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輔助作用。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改變過去單純的對“教”的輔助作用,而轉變為創設合理的學習情境,輔助學生“學”的作用。同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作為教育教學中的新興“事物”,我們不能盲目使用,要以國家課程標準和課程整合原則等理論為指導,繼續在實踐中摸索,注重理論聯系實踐和整合理念的更新。在信息技術整合中我們要明確以下幾個方面:
(1)明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過程的作用:優化課堂教學中學與教的過程,革新傳統的教學與學習觀,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改善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是一個信息技術必須遵循語文學科教學的規律,優化語文教學的手段與過程;同時,語文學科也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使之更有利于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師生的互動與發展。
(2)要辯證的看待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教學成績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不能過分寄希望于信息技術。語文學科有其自身的學科特性,傳統教學方式更是有其無法比擬的優點。我們在進行課程整合中整合,要明確整合是促進學生學習語文的一種途徑,但不是徹底改變學生學習語文的模式;語文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項工作,所以我們要更多關注教學,關注學生,聚焦課堂。
(3)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沒有固定的模式,也沒有百分百的正確理論。教學中我們要充分考慮到教學實際,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積累經驗。只有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才能使整合的效果不斷提高,才能夠形成更好的整合經驗方法。
二、因地制宜,充分考慮教學內容對象和教學環境設施
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為語文課教學夯實了基礎。但語文學科與其整合不能盲目的跟風,語文學科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更好更合理的利用信息技術。
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對于教學內容、對象和環境設施的考慮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
(1)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應針對語文學科的特點,充分考慮到語文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本課內容是否適合使用信息技術;適合使用那些信息技術工具;如何充分利用現有信息技術工具;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工具應處在教學過程的什么位置;信息技術工具使用的時間長度問題等等。
(2)如果語文課堂教學在微機房上課,每位學生都操控一臺電腦,教師無暇顧及每一位學生,那么教師應多考慮學生整體的信息技術認知水平。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課堂教學時,要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避免超過學生對信息技術認識使用的范圍,造成新的問題出現。
(3)與信息技術整合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充分利用好現有的信息技術設備。一些教師過分強調信息技術工具使用的高規格,以為信息技術使用得越先進就會帶來越好的效果。其實這是一種誤區,信息技術工具的使用有一定的針對性,同一個教學內容,有多種信息技術工具可供選擇,而且效果大致相當。對于信息化程度低的學校,要立足于現有設備,挖掘其潛能,最優化的進行信息技術工具利用。
三、利用信息技術工具,合理創設語文教學情境
語文教學情境的創設是課程整合的一個重點和難點。語文教學情境的創設就是將課本中用語言難于表達清楚的內容借助于信息技術工具創設出虛擬現實情境,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對知識的體會理解。
利用信息技術創設語文課堂教學情境,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考慮:
(1)情境的創設離不開教學資源來源的多渠道獲取和教學資源的多方面整合。書本內容枯燥單調學生難于理解;教學光盤上內容往往又顯得少而呆板;網絡資源豐富,但是適合自己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的內容卻不多;有經驗的教師雖然有很多教學材料,但是每節課都與之交流好像也不大現實。因此,語文教學情境的創設,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實際情況,進行多方面整合。
(2)情境的創設要“化繁為簡”,始終圍繞教學內容。如:在教學《在太空中理家》一課時,太空的生活對于學生來說比較生疏,名詞較多,學生難于理解。如果借用中央臺錄制的航天員有關短片給學生們觀看,不僅使學生對本課教學內容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而且能夠激發學生對航天的興趣以及增強了學生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意識。
(3)語文教學情境的創設要能打動學生那根“情”弦。
中學語文課本所選散文都是含義雋永,語言清麗的作品,本身已獨具吸引力,我們在情境創設中要注意的是怎樣讓學生能夠進入這種意境,能夠了解作者的情懷和初衷,以求在與作者達成共鳴的基礎上更好的理解課文。如:蘇軾的《水調歌頭》,這首詞屬于豪放派,同時又由于自己經歷透出對于人生悲歡離合而產生的淡淡憂郁。學生通過配樂二胡曲《良宵》朗誦課文,曲與詞的意境融為一體,學生能夠很快進入意境,情和景歷歷在目,詞句自然流暢,學生真正體會到了成就感,這樣既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引起聯想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又能幫助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感情。
(4)語文教學情境的創設要注重課堂效果評價,課前課后要多聽取其他教師和學生的意見,“一言堂”容易造成知識的片面化。
四、信息技術利用的多元化,重視網絡和網絡教學的作用
整合過程中信息技術的利用越來越體現多元化,其著重點之一就是教學中要重視對網絡的使用。“校校通”工程的實施,為教學實現網絡化提供了保證。現代教學中利用網絡常常有以下幾種方式:教學的網絡化;課堂教學素材的下載應用;課件、積件,網絡課件的下載應用。合理地利用網絡資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借助于網絡信息資源,尋求更多幫助。
信息網絡時代,網絡提供了不斷豐富的多元化知識庫、資源庫、信息庫,網絡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已逐漸成為一個現代教育工作者必備素質。網絡資源具有信息量大、時效性強、易互動性和針對性強等特點,例如: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http://www.k12 .com.cn)教育資源庫語文學科、中國語文教學資源網(http://www.ruiwen .com/)等都可謂是一間完整的中小學數字資源庫,它們很多能夠提供在線同步教學、課堂教案、優秀課件等多種資源,且借助于網絡論壇,可以實現參與者之間的互動,從而實現知識信息的交流共享。通過這種交流共享,可以實現知識信息的更大優化,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而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教師主動投入到網絡課程設計中,提供最直接的幫助。
語文課堂教學中,利用網絡技術,進行語文教學與網絡整合的探究模式,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基礎上,教師可以自己創建網頁,將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和知識的延伸拓展整合到網頁上,通過教師對知識的分析、加工、整合,使教學內容變得更易于接受、興趣性強、有利于發揮學生創造性思維,通過理論與社會現實的結合,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從而檢查學習效果,又能讓學生關注社會上的一些實際問題,并提出建議,也把“提高學生語文的信息素養”的教學理念落到實處。提升了語文課堂學習的品味。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進行學習,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就能很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語文教學課堂中借助于網絡教學,不僅深化了語文學科教學、加大了學科信息容量,而且很好地提高了課堂四十五分鐘的教學效率。《建設理想課堂》中告訴我們的網絡議課也從另外的作用告訴網絡的能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將信息技術引進教育領域將給學生、教師、學校帶來一個新的教學模式和新的教學契機。語文課程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激發了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課堂上參與意識增強,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較理想,尤其是利用信息技術工具創設教學情境,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但欣喜之余,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不能迷信信息技術,不能將過去的“人灌”改為“電灌”,不能將計算機模擬代替學生的自主實驗,將學生的學習過程,思考、獲得知識的過程完全用課件來代替,必須能夠科學合理的安排。只有充分考慮到信息技術和語文學的學科特點,才能夠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學實現更優化整合,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烏梅娜.《教學設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
[2]余勝泉.《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教育技術資訊》,2005年第12期.
[3]陳大偉.《建設理想課堂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反思與改進》,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江蘇省贛榆縣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