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的一些調查顯示,有八九成的中小學教師感覺工作壓力大,經常精神疲憊。不管是《國家教育督導報告2010》的官方調查,還是新浪網和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聯手開展的民間統計,都得出了相近的結論。教師職業幸福感的逐漸流失已成令人痛心的尷尬現實。
一、今天教師為什么不快樂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其中之一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按此說法,教師職業應該是一個快樂的職業。那么,今天的教師為什么不快樂了呢?
如果說物質危機只是部分教師面臨的窘迫處境,精神危機則是當下更多教師職業幸福感流失的共同禍根。
近乎完美的道德要求與捉襟見肘的生活處境的沖突,常常讓教師們陷入精神的苦悶之中。教師“身”雖為社會的普通成員,但從傳統上要求他們的“心”卻要貴為全民的精神領袖。一旦他們犯下在世俗社會中司空見慣的錯誤,必然招致千夫所指、萬民痛罵的“隆重”待遇。“范跑跑”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他“跑”得自然不好,細細一想,如果他根本不是一個教師,如果他不去投下那枚率真無余的文字炸彈,恐怕也懶得有人為他的本能反應去耗費光陰,口誅筆伐了。
對此,我們應珍惜社會對教師職業道德的極高期望,因為那正是教師職業尊嚴與價值的充分體現。但是,對教師道德的極高期望與物質回報的不相和諧,也容易引發教師們職業倦怠的精神危機。康德說過,在一個可能的世界的最高的善,必然是德行與幸福在同一個人身上的統一。因此,真正的幸福是以道德為前提,真正的道德也要以幸福為歸宿。把道德與幸福對立起來,把教師置于光焰萬丈的神壇之上加以“烘烤”,其本身就缺乏了道德的內在合理性。
許多地區過于功利的教育環境對教師身心構成的戕害,也是使教師陷入精神危機的重要原因。經常見到一些青年教師工作之初,疲于適應中學的緊張節奏,很少去讀像樣的書籍。結果,盡管取得不錯的教學成績,但心情躁亂,職業的幸福感一度跌入谷底。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為生命奠基》一文中指出:“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養美好的人格,使學生擁有美好的人生。判斷教育的好壞,應該從這樣的原點出發。”可見,教育應該以人的生活為目的,人的生活應該以幸福為目的,因此,教育的終極目的也應該是幸福。然而,當下過度功利帶來的緊張教育環境,使教師在工作上缺少了一種心靈的自由、情感的舒展、行動的睿智,而更多表現出一種精神的焦慮、情感的壓抑、工作的盲從。在高分賺來的笑臉背后,隱藏著多少“絲盡淚干”的悲涼?教師的職業幸福自然成了一種鏡花水月的奢談。
二、構建教師完美的精神家園
那么,我們該怎樣行動,從哪里尋回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呢?為此,我們必須對教師職業進行重新審視,構建教師完美的精神家園。
教師職業幸福的流失,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師長期對自己職業優勢的漠視乃至放棄。比如,商人的優勢是金錢,政客的優勢是權力,而教師的優勢是精神,即正直的道德標桿與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三種職業本都擁有足以自傲的價值坐標,也都從不同角度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可問題是,一旦誰無視了自己的職業優勢,拋棄了自己的價值體系,便會墜入他人的價值坐標中而迷失自我乃至走向失落與毀滅。試想,一個教師一旦以追逐金錢或竊取權力作為自己職業的第一訴求,其精神的荒蕪便為期不遠了,其痛苦郁悶的潛滋暗長便也理所當然了。
所以,精神家園的構建,成為了一個重大時代命題嚴肅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它對于廣大教師緩解精神危機,從而尋找職業幸福之路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三、讀書是一條通往幸福的路
構建教師精神家園的途徑很多,讀書應該是一條可行的途徑。在物欲橫流的今天,一個教師一旦與優秀的文化經典長期疏離,將很容易喪失道德的高度和文化的專長,于是像一個失去堡壘的軍人一般,沒有了堅守的據點和防身的武器。因此,教師要激活職業生命,必得使自己處在一種真正的讀書狀態中,即利用一切機會集中地、連續地、廣泛地閱讀中外經典。閱讀經典,能讓教師在講臺上左右逢源、駕馭自如,讓學生在課堂上如品甘茗、如坐春風;閱讀經典,能把教師從牢騷滿腹、光說不練的口頭“憤青”變為一個深刻的思想者與堅定的實干家;閱讀經典,更能給教師提供一條直抵自由的精神通道與破譯幸福的心靈密碼。
當然,閱讀經典應該有靈魂的始終參與,因為真正的閱讀是一個自由靈魂在崇高精神世界中的自我發現和自我成長。因此,教師的閱讀應該是遠離塵俗又關注眾生的,是讓人心馳神往又心曠神怡的。一旦讓讀書負載上強烈的功利目的,如獲取文憑、職稱評聘、求職升遷等,其不自由和不幸福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恐怕這就是“偽閱讀”會成為人生一大痛苦的緣由吧。
一個教師如果不好好讀書,只教一輩子書必然是無比痛苦的。他既要周期性地克服無限重復自我帶來的枯燥乏味,又要以一生的時光苦苦對抗著無比強大的世俗社會的裹挾侵蝕,其靈魂掙扎的苦狀是令人同情而又倍感無奈的。而讀書則能加固教師的精神小屋,開拓教師的精神田園,重建他們失落的職業幸福。只教一輩子書是痛苦的,但讀一輩子書并與學生分享則是幸福的。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物質土壤里開出的精神之花,是身心統一的和諧之果。真正的幸福,是一種根植于大地而又純粹屬于自我的東西。借助于他人的反饋才能建立的幸福,真名其實叫虛榮。當我們苦惱于離幸福越來越遠的時候,正是離自己的內心越來越遠的時候。一位先賢說:“與其詛咒黑暗,不如燃起一支明燭。”我想移用于此,這支明燭就是用讀書來構建一條復歸幸福的精神之路!
當然,還有那些更多的復歸幸福之路,它們或在遙遠的天際,或在轉瞬的手邊,也許需要苦苦探索,也許就在轉念之間,就能夠踏上它,向幸福啟程,滿載那種精神的飄逸和心靈的踏實。
(作者單位:山東省濱州市北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