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講究起、承、轉、合,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精心設計,巧妙導引,才能讓學生學得專注、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其中,“起”猶如一部電影的開頭,能否一開幕就獲得學生的喝彩,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心,是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關鍵。優秀的教師都善于在“起”上著匠心,以多種形式導入新課學習,為教學譜一首精美的序曲,讓學習在引人入勝的序曲中自然展開。
一、心理調節,愉悅身心
有研究表明,課間休息時,學生身心比較放松,而一旦上課鈴響進入課堂,學生的身心便會條件反射性地有一定的緊張和焦慮。有經驗的老師便會恰當地化解這種緊張和焦慮,上課伊始,給學生說個笑話,講件趣事,或作點放松心理的小活動,讓學生愉悅身心,以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如:
魏書生教學《統籌方法》:
師:同學們坐在主席臺上,臺下千位老師聽課,大家有些緊張吧?我教大家一種放松的方法,雙手放在膝蓋上,閉上兩眼,內視鼻尖……
(邊講方法邊指導,學生按教師要求做動作)
師:同學們有什么感覺?
生:感覺心情輕松了!
師:心情輕松了,咱們上課。
(全體起立,師生互相問好)
二、聽說活動,增加積累
語文是一門內涵和外延都非常豐富的課程,語文課堂教學如果只著眼于教材本身,一上課就直接進入篇章學習,學生的收獲無疑是十分有限的。這既不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更不利于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優秀的語文教師都善于將有限的課堂作盡量寬廣的拓展和延伸,在正式上課之前安排三五分鐘,開展多種聽說活動,以增加學生的語文信息積累和語文能力積淀。如:
李鎮西教學《祝福》課前請學生講解《鵲橋仙》。
寧鴻彬教學《七根火柴》先請三名學生分別朗讀一首詩;一名學生講一個故事;全班學生作摘記,三名學生讀記錄。
程紅兵教學《雨霖鈴》課前安排兩個聽說活動:
1.每課一詩,由徐曉燕同學介紹宋代詞人晏殊的作品《蝶戀花》。教師稍加點撥,要求同學們熟讀成誦。
2.焦點訪談點評,由倪舒含同學點評前一天的節目“心比花紅”。教師稍加總結,同時提出自己對此節目的一些想法。
三、閑談隨評,拉近距離
構建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不論是哪種類型的課,師生之間的距離越近,教學的效果就越好。教師不僅要拋棄“師道尊嚴”的思想,而且還要通過一些言行表達,讓學生去掉“師道尊嚴”心理,視老師為朋友。有經驗的老師在課前常通過閑談隨評的方式,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如:
錢夢龍教學《睡美人》:
錢夢龍:各位同學好!我們今天是兩個班并在一起的,我了解一下情況,三班的同學舉手。四班的舉手?三班的班長是誰?你把班上的同學情況介紹一下好嗎?
付銳:我們每個星期都要寫隨筆、周記,定期要寫作文,課堂就不說了。
錢夢龍:課堂情況怎么樣?
付銳:我評價不了,我不會評價。
錢夢龍:你說說看。
付銳:這學期是李老師和魏老師共同上的。我覺得李老師道德方面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東西。魏老師使我們變得聰明起來。
錢夢龍:下面老師聽得見嗎?
付銳:這學期是李老師和魏老師共同上的,李老師道德上給我們很大的提高,魏老師帶我們走向了語文深度的地方。
錢夢龍:評價一下。
付銳:各有千秋吧。
錢夢龍:我就喜歡聰明的學生。我相信,今天這節課我可以欣賞一下大家的聰明才智。我先做一個自我介紹。我姓錢,錢,來自上海。我從上海的東海之濱趕到西部的大城市來,越過了大半個中國,我們的相遇是一種緣分。
四、方向點撥,提綱挈領
演出報幕,一方面要激發觀眾的欣賞興趣,另一方面要向觀眾簡要介紹節目的有關情況,引領觀眾很好地欣賞。課前導入尤如演出報幕,也可以先對學生學習進行方向點撥。優秀的老師常常會在導入時概括介紹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使學生對課堂教學有個整體認識,以提綱挈領地進入具體學習的環節。如:
余映潮教學《散步》:
師:可以上課了嗎?(得到回應)課文打開,看一看屏幕。這節課我們來看一篇美文,一篇很美的、精致的散文。(讀屏幕上的文字)
讓我們一起走進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鋪展著生命的新綠,有陽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魚塘……還有相親相愛一家人的情感漣漪……
我們將通過這樣三個環節來學習(投影):
我們的閱讀活動:理解文意、朗讀課文、品味語言。
余映潮教學《云南的歌會》:
師:同學們,上課!
師:我們今天學習的這篇課文,有人說了三句話這樣來評價它。第一句話,這篇課文的特色是多么鮮明啊。第二句話,這篇課文的片斷的描寫是多么生動啊。第三句話,這篇課文表現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我們今天的學習就圍繞這三句話來進行。
五、聚焦問題,引發思考
以問題為導向,有利于在較快的時間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進入思考狀態,是一種較為實用的課堂導入形式。有經驗的老師常常會根據所教學內容的特點,設置恰當的問題,或讓學生提出問題,以問題為線索組織課堂教學,引發學生思考,在不斷的探究中成長、發展。如:
錢夢龍教學《故鄉》:
(上課之前,錢老師委托金華市教研員布置學生自讀課文,提出疑問。但錢老師到金華時卻被告知“學生已看過課文,沒有問題”。于是立即補上了一堂“提問指導課”,結果全班共提出了600多個問題)
師:昨天,同學們書面提出了許多問題,都提得很好。有兩位同學提了二十多個問題,又多又好。大家提的問題涉及課文的各個方面,我把它們分為七類。
板書學生問題:
……
大家提了這么多問題,第一步走得很好。那么第二步該怎么走呢?大家說說看。
生:(齊)解決問題。
師:好。在解決大家提出的問題之前,我先來考一考大家:《故鄉》是在什么時候寫的?
六、巧講故事,激發興趣
中學生求知欲強,對自己不清楚的事往往充滿好奇心,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這種特點,采取恰當的方式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經驗的老師常常會以講故事的形式,巧妙地聯系教學內容,引入課堂學習。如:
胡明道教學《狼》:
師:同學們,老師先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他是我的同行,教書之余,他在路邊擺一個茶攤,無償為路人提供茶水,你要喝他的茶水,就為他講一個故事。有一個故事,里頭有個人流汗,有個人流血,還有一個在笑。我這個故事講得好不好?
(學生齊答“不好”。)
師:聽完這個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生1:茶攤的人是誰?
生2:故事中的人是誰?
生3:什么會流汗?為什么會流血?
生4:老師怎么會有時間擺茶攤?
師:這么多問題,一定想知道結果,對吧?今天我們來學習擺茶攤的主人寫的一篇文章《狼》。請同學們拿起書和筆,自己默默地讀,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七、由遠及近,導引鋪墊
教學要因材施教,這個“材”一方面是指學生,另一方面是指教學內容。課前導入可以針對學生設計,也可以針對教學內容設計。優秀的語文教師往往會根據所教學內容的特點,采取恰當的方法作由遠及近的導引,為篇章教學作好鋪墊。如:
于漪教學《晉祠》:
師:我們偉大祖國歷史悠久,山川錦繡,名勝古跡星羅棋布,在世界上可以說是——
生[部分]:首屈一指。
師:首屈一指(豎起拇指)。現在請每位同學就你所知道的名勝古跡說一處,要求:一說清楚,二速度。我不一個一個叫名字了,請挨著次序講下去。你先說(示意第一排一位學生)。
生1:青島八大關。
生2:故宮。
生3:從化溫泉。
生4:山西云崗石窟。
生5:西安的大雁塔。
生6:杭州的西湖。
……
生14:西藏的布達拉宮。
師:好,講得很響。
生15:河北省的趙州橋。
師:河北省的趙州橋我們什么地方碰到過?
生[部分]:課文《中國石拱橋》。
……
生43:中岳嵩山。
師:中岳嵩山,你還能夠說出其他的幾個“岳”嗎?
生43:能。西岳華山、東岳泰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師:對不對?
生[部分]:對!
師:記得很熟,好。
生44:浙江的瑤琳仙境。
師:剛才我們花了不到兩分鐘的時間,把自己熟悉的名勝古跡初步檢閱了一下,已經巍巍乎壯哉!我們祖國無處沒有名勝古跡,真是美不勝收。我們祖國究竟有多少名勝古跡呢?我給你們介紹一本書,[出示書]
大家看:《中國名勝詞典》。這本書里介紹的都是我國名勝古跡,我們今天要學的《晉祠》,這里也有介紹。“晉祠”,你們學過地理,“晉”是指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