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寸之舌勝于九鼎之師。這句話深刻地說明了口頭表達能力的重要性。作為一名教師,即使是滿腹經綸,如果在課堂上不能夠準確而流暢地進行語言表達,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效果必然很差,正所謂“茶壺里的餃子——有貨倒不出”。教師的表達手段主要是語言,而教師的課堂語言有它的特殊要求:通俗簡潔,使學生易懂;留下間隙,便于學生思考;抑揚頓挫,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生動形象,以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對于教師,良好的表達能力甚至比專業知識更重要。因此,教師應練就“一張鐵嘴”,讓教學語言發揮它的最大效能。應做到“八忌”和“五要”。
一、八“忌”
1.忌信口開河。有的教師課前準備不用心,不認真備課,不推敲教學語言,不充分熟悉教材,不了解學生實際,上課信口開河,信馬由韁,不著邊際。
1.忌信口開河。有的教師課前準備不用心,不認真備課,不推敲教學語言,不充分熟悉教材,不了解學生實際,上課信口開河,信馬由韁,不著邊際。
2.忌面面俱到。有的教師上課,內容不分主次,不分重點知識和一般知識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什么都講,沒有重點難點,平分秋色。
3.忌重復啰嗦。有的教師本身知識不夠豐富,備課時不逐字逐句地思考、斟酌,不能提煉出精美的內容,講解不簡練,喋喋不休地重復一個問題。
4.忌邏輯不清。有的教師講課不分層次,缺乏邏輯性,前面所講的不是后面教材的基礎,后面所講的不是前面教材的發展,使學生難以理解和記憶。
5.忌精神不佳。有的教師講課無精打采,沒有激情,靠嘴巴說,沒有神態、動作,這樣即使說得爛熟,也像老和尚念經,使學生提不起精神。
6.忌用詞貧乏。上課語言不夠生動活潑,不注意運用比喻、詩歌、民歌、順口溜等生動語言,就概念講概念,不聯系實際,舉一反三。
7.忌語言不準。有的教師普通話不標準,夾雜方言,學生難聽懂;有的教師講話有口頭禪,如“這個,這個”不斷,影響學生對所講內容的理解,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
8.忌語調平淡。有的教師說話聲音太低,學生聽不清;或說話聲音過高,如被轟炸;或語速偏快或偏慢,學生難以適應。
二、五“要”
1.要把話說“通”。
教學語言既要有書面語言的準確,又要有口頭語言的明白易懂,易于被學生所接受。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教學取得成功常常是因為教師能深入淺出地講清問題,不成功的教學往往是教師不能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圖,顛三倒四,詞不達意,含混不清。教師要做到自己的教學語言通俗易懂,就必須對教材上的書面語言進行加工、改造。這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既要滲透大綱的要求,又要按照一定的線索和需要調整講授知識的先后,還要把書面語言轉化成學生喜聞樂見的表達形式,從而使學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2.要把話說“活”。
有位教育家說過,世界上沒有枯燥的知識,只有枯燥的講授。形象的教學語言是教學的催化劑,如果教師沒有好的口才,語言不生動形象,即使是生動形象的內容,也會講得干巴巴,索然無味。
3.要把話說“準”。
準確性是教學語言的靈魂,沒有“靈魂”教學語言就沒有生命,缺乏科學性的語言,無論用詞如何考究,語句多么華美,都會顯得蒼白無力。
4.要把話說“趣”。
幽默、風趣的語言是課堂教學的潤滑劑。培養一定的幽默感和教育機智,是調節師生情緒狀態所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缺少幽默感和教育機智,常會在師生之間筑起無法溝通的高墻,增加許多無謂的矛盾。實踐也證明,富有幽默感和教育機智的教師比起缺乏這方面素質的教師,更容易實現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控制,更善于緩和工作中的緊張局面,也更能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來處理矛盾,從而造成一種良好的教學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