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預設”,就是課堂教學前的一個預案;所謂“生成”,即在課堂教學實施中學生出現的情況。預設是靜態的,生成是動態的。科學預設是動態生成的重要前提,而精心預設是精彩生成的重要保證。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提高,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惟有將預設了然于胸,才有可能更好地駕馭新課程的課堂。真實的課堂教學是靠課堂的“生成”來詮釋的,因為在課堂教學活動的“行進”過程中,教師難以預計和預料課堂上可能發生的事情,對學生的“反應”也難以預測。有效利用教學中的“動態生成”,這不僅是教師教學機智的體現,更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要求。
遺憾的是,有的教師在課堂上,特別是在一些公開課上,不是只重視預設的教案,就是只關注預設的答案,對于學生在課堂上生成的問題,一時間不知所措,有時甚至是不敢觸碰,害怕學生說出自己沒有預設到的問題或答案,自己難以把握和處理。于是,這些教師對于意料之外的回答更多地選擇了聽而不聞,白白地喪失了激發和引導學生創新思維的絕佳機會。
記得有一次,我觀摩了一堂“聯想與想象”的活動課教學:
鞏固訓練階段到了,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圈,要學生進行聯想,說出這個圓圈像什么。多數學生說像“月亮”、“輪胎”、“山洞”……后來,有一學生說:“像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老師微笑著點頭。好一會兒,又有一學生說:“像白癡。”老師初一怔,短暫停頓后,依舊微笑著點頭:“想得不錯。希望同學們要繼續大膽想象和聯想。”
多么令人遺憾!一個精彩機會,就在老師不經意的輕描淡寫中轉瞬即逝了;一點極有可能激發學生新一輪思維風暴的“星星之火”,沒有能夠一觸即“燎”。
我們完全可以這樣推測:一開始,學生的思路其實并沒有真正打開,思維還僅僅停留在“形似聯想”的低級階段。而如何做到從“形似聯想”階段向“神似聯想”階段的過渡,才是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所在。老師為什么不能充分利用課堂中的精彩“生成”開拓學生的思維,最后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這位老師完全可以這樣引導:這位同學把圓想象為“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這里需要特別指出:孫悟空頭上戴的是“緊箍”,不是“緊箍咒”,“咒”是一種“咒語”,“緊箍”有形的圓箍。所以想象成“孫悟空頭上的緊箍”才是恰當的。是啊,人是很容易給自己的頭腦戴上“緊箍”,一種極為可怕的“箍”,一種禁錮思維的無形之“箍”。一旦戴上“緊箍”,這個人就不敢越雷池半步了。同學們是否也經常會給自己戴上可怕的緊箍呢?……剛才,不是有一位同學說“圓像白癡”嗎?大家想想:這個想象合適嗎?……太妙了!因為這已經真正達到“神似”了,思維已上升了一個層次。我要感謝這位同學的精彩想象,并倡導同學們學習他愛動腦、善動腦的好習慣。
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課程資源,類似這樣可以帶來精彩的“動態生成”也有不少,關鍵是看老師如何捕捉和把握了。處理巧妙、得當,將會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我不禁想起讓自己難忘的一次教學體驗:
在小說《甜甜的泥土》的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體驗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我預設了一個“讀懂人物”的環節:認真閱讀文章,用“我從句子(詞語)________中體會(理解)到了________(人物)的________(情感、心理、性格)”的句式說話,表達自己的發現。
學生也一下子調動起來了。有的說“我從‘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熱切的光’中體會到一位母親的愛子之切”,有的說“我從‘她一陣暈眩,幾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撲過去,雙手緊抓鐵欄使勁地搖著’中體會到一位母親見不到兒子的痛苦”,有的說“我從‘回答他的是奪眶而出的淚水和踉蹌而去的背影’中體會到一位母親的悲楚和無奈”……總之,這些回答都是完全在我意料之中,無非都是扣住文中“小亮的生母”愛小亮,渴望見到小亮,急切地要補償自己的母愛等等。我得意地分享著他們閱讀快樂。
突然,有一個“不和諧”的聲音響起:“我從‘他快活地叫著、跳著,連那只張了嘴的破鞋都甩掉了’中發現小亮的生母沒有真正的愛小亮之心。”我一下子楞了,因為我從來沒有想到過這一點,更沒想到會出現這個“岔子”。課堂里馬上就出現了“嗡嗡”的聲音,不少學生顯然有了不同的反應。此時,理智告訴我:鎮定,不要輕易下結論,不妨聽聽學生的獨特體驗。
于是,我微笑地問:“果然不同凡響,這是今天的第一個‘另類’的聲音。你能不能說說你的理由?”這位學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因為從這里我們可以知道,小亮此時最需要的不是奶糖,而是起碼的溫飽。小亮的生母卻一點都不知道,怎能說她真正地愛小亮呢?”教室里這下可炸鍋了。有同意的反應,當然更多的是不同意的聲音。在等學生爭論的時間里,我忽然有了新的教學設想。于是,我對大家說:“同學們,我們閱讀一篇文章,有時,會發現文章本身的存在著一些‘問題’,有時在對文章進行深入思考后也會臨時生成一些問題。這就是所謂的‘讀出問題’。這樣好不好?等我們讀懂人物后,再增加一個‘讀出問題’的環節,讓同學們盡情地各抒己見,甚至是‘顛覆’作者和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