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說明文在教材中的地位越來越高,怎樣使說明文教學由枯燥變得形象生動,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提出幾點方法,希望能有助于說明文的課堂教學,激發(fā)起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
【關鍵詞】激發(fā)興趣
初中教材入選的一些說明文,有許多是精美的科學小品文,不少寫得形象生動,通俗活潑,讓人讀來饒有趣味。說明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那科學的真知對人的吸引力。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是創(chuàng)造才能的催化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只要根據(jù)說明文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就可以激發(fā)起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
一、輕松開場,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平時,我們總聽到有些老師抱怨學生上課注意力集中不起來,亂作小動作,上課不積極回答問題,導致整個課堂死氣沉沉,不活躍。但靜下心來,反思我們自己的課堂,我認為這種情況不能一味地責怪學生不配合老師。夸美紐斯早已指明:“教學藝術的光亮點是注意,有了注意,學生才能使他的心理不跑野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而“注意”總是靠精彩的教學語言和巧妙的教學方法去牽引,靠教師的智慧和情感去覆合。教學語言像一潭死水,激不起半點波瀾,激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教學藝術就失去了光亮。學生是學習的主動者,探求者,只有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被喚醒,學生才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知識的強者,成為不斷進取的創(chuàng)造者。
倘若每節(jié)說明文教學一開始,就能使學生輕松地進入學習境界,學生就不會覺得學說明文是一種負擔,教學效果則會好些。我在教《松鼠》一課,在課前導入時,先讓學生欣賞松鼠吃食的錄像片段,課堂頓時輕松活躍起來了。“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一堂生動的語文課,開始就扣動了學生的心弦,學生只有在神奇召喚的情景下,才能產(chǎn)生學習上的正遷移和光環(huán)效應,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激發(fā)好奇心,修渠注水
因為中學生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比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東西,就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對學習說明文最厭煩的是老調(diào)重彈,所謂“說明對象、說明方法、寫作順序”這些內(nèi)容,他們一點就通了,何需我們老師喋喋不休!于是我就采用了激發(fā)和拓寬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比如在上《巍巍中山陵》這一課,利用多媒體出示中山陵的全貌,孩子們馬上就被帶入了莊嚴肅穆的氛圍之中。《松鼠》一文中針對松鼠的習性,給有關松鼠的郵票命名。孩子們的命名雖近乎荒誕,但卻妙趣橫生。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讀寫說明文的興趣,而且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并取得明顯的教學效果。
三、拓展空間,授予學習方法
《國寶大熊貓》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說明文,主要向人們介紹了大熊貓的生活習性及珍貴性。文章既展示了大熊貓憨態(tài)可掬的特點,也突出了大熊貓珍稀的現(xiàn)狀,喚起他們保護大熊貓的激情。感悟科普性文章語言表達的準確與否,不能只是停留在比較分析的層面,一定要內(nèi)化到心靈!那么,最好的辦法還是讀,應該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內(nèi)化。拓寬教學空間,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打通學生已知信息和社會生活現(xiàn)有的信息通道,學生學習的范圍更寬,學習情緒更高漲。
四、啟迪思維,無聲勝有聲
結合課文,參照比較,開闊視野,啟迪思維。比如我教《松樹金龜子》這篇科普說明文,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松樹金龜子的生活習性,使他們對大自然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最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里,我設計了一個這樣的問題:為了保護這些可愛的小精靈,你還有哪些好的辦法?教室里安靜了許多,孩子們有的低頭冥想,有的在本子上畫著什么,有的和小組成員交談起來……不一會兒,教室里小手如林。有人提出進行科普知識的宣傳,有人希望完善我國對保護大自然這一方面的獎懲制度……這樣不但能讓學生愛上科普說明文,掌握說明文的知識情況,而且對豐富學生知識,開闊視野,調(diào)動學生自學說明文的積極性,培養(yǎng)能力,啟迪學生的思維都起到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