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好朋友,是學生學習的直接動機和潛在動力。兩千多年前,孔子曾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之不如樂之者”。可見,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要從內部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使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是很有必要的。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我的具體做法是:
一、認真上好起始課
為了不讓學生盲目地、被動地學習地理,我認為教師應首先上好起始課,因為“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起始課又叫緒論課、序言課,主要讓學生解決為什么要學地理、怎樣學好地理的問題,對于這些,老師不能光講大道理或者照本宣科,要趁他們剛接觸這門知識的有利時機,有的放矢地運用一些方法,如可采用設問的方式,首先提出一些有趣的問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為上好地理課打下初步的心理基礎。
二、運用多種教學形式使學生的興趣形成連鎖反應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思維動機,這不僅僅體現在上好起始課上,而且要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這樣才能使學生學得有興趣,形成連鎖反應。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1.用謎語調劑學生情緒
謎語雖小,但它所涉及的知識范圍卻十分廣泛,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具有很強的魅力。同時,猜謎又是技巧和想象的比賽,在課堂上恰當適時地引入謎語,能起到興奮劑的作用。例如:講南方地區時末尾可出這樣一則謎語——“船出長江口”(猜一城市名),讓學生猜。這一謎語的提出,讓同學們枯燥學習的疲勞感一下子消除干凈。猜到了謎底是上海的同學,自然享受著勝利的喜悅;未猜到的同學也從別人的答案中獲得了很好的啟示。這則謎語,不僅讓學生記住了上海這個地名,而且記住了上海的位置——長江的入海處。謎語不在多,在課內出現要適時,最好讓謎語在教完一個內容后出現,可活躍課堂氣氛,調劑學生的學習情緒。
2.引入具體故事或時事新聞讓學生探索抽象原理
地理故事生動形象、短小精悍,對學生有很好的吸引力,時事新聞具有極強的新鮮感,它們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而且富有啟發性,可以促使學生動腦筋,從而把地理知識的傳播與思維能力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可以幫助他們理解地理的基本原理、規律和特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智能,幫助學生較好地掌握和解決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恰到好處的故事又能使本來枯燥無味的地理知識變得生動有趣,使學生易于接受與掌握。故事可安排在課中,也可用于導入新課。
如教學地圖上的方向時可講述這樣一則新聞:“我國地質考察隊員進行極地考察,他對世界宣稱:‘我的腳下再也找不著北了。’”然后提出疑問:“他到底站在哪里?”讓學生思考回答,幫助學生理解北極是地球的最北端。講時區的計算和運用時可引用新聞:在雅典奧運會上我國運動員劉翔在北京時間凌晨1:00奪得110米跨欄冠軍。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在凌晨?當地應該是什么時間?通過講故事和新聞,學生的學習興趣、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全面提高。
3.運用生動語言,深化地理美感
語言是最基本的教學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信息傳遞的主要工具。語言要求準確形象、鮮明生動、通俗有趣,富有啟發性和藝術性,這樣容易引導學生產生直接興趣,使學生聽課精神集中、思維活躍。中學地理課中許多內容無法一一進行實地考察,這就需要教師運用語言對祖國壯麗河山、世界各地奇觀以及抽象的原理進行生動形象的描述,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物、如聞其聲。相反如果老師只是照本宣科,學生就會覺得平淡無奇,容易感到枯燥、煩悶,產生厭惡學習地理的情緒。如講地形地勢對氣候、植被的影響可引用白居易的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弊寣W生理解山地氣溫隨海拔增高而降低,植被也相應呈垂直變化。在講長江三峽水流湍急、水能資源極為豐富時,可引用同學們熟悉的唐代詩人李白的《朝發白帝城》中的詩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教師一邊朗讀,一邊展示三峽風光圖片,使學生既能了解三峽景色又能理解三峽水能豐富的原因。在講述我國各個省級行政區的地理時,也可摘錄一些詩歌、民謠、散文、游記等有關文字進行描述,以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生動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地理知識。
三、組織模擬游戲提高學生內在的興趣
教學模擬游戲不僅能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還能陶冶學生的情感。尤其是初中生,他們的興趣停留在“新、奇、樂”上,身心活潑,好動愛模仿,因此,這類學習活動更適合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開展。在教學“七大洲、四大洋”時,我就設置了一次旅游地理知識競賽,假設全班同學乘船從上海出發到美國去旅游,教師在地圖上移動自制的平面船模,隨著該船的“航行”不斷提出問題,師生共同活動,以寬松的心境、濃烈的興趣去探索認識地理知識,有效地實現了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