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我國學生在知識結構上的缺陷,致使我國高等教育階段處于明顯落后狀態(tài)。如何重拾中國學生健全的知識結構,實現(xiàn)學生“隱性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回歸和提升呢?筆者結合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做法。
【關鍵詞】知識結構 隱性知識 課堂教學 回歸
《反思中國人成才障礙》一書的作者上官子木認為,我國學生在知識結構上的缺陷表現(xiàn)為:顯性知識有余,隱性知識不足;理論知識有余,實踐知識不足。顯性知識方面的優(yōu)勢使我們在基礎教育階段與發(fā)達國家似乎難分上下,但隱性知識教育方面的劣勢則致使我國高等教育階段處于明顯落后狀態(tài)。我國的學校教育是以隱性知識的缺失為代價換來顯性知識的高積累。正是隱性知識方面的劣勢,導致我們的學生沒有后勁。那么如何重拾中國學生健全的知識結構,實現(xiàn)學生“隱性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回歸和提升呢?
一、還學生本位
學生是教育對象,也應是學習主體。教師一定要克服“教師本位”思想,還學生的“本位”地位。在我的歷史教學的教室里,沒有高高的講臺,老師始終處在學生中間,老師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的,老師可以是學生的學生,學生可以是老師的老師。
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實現(xiàn)了學生教學活動的自主設計,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方式,設計活動方案,安排學習程序。所有“預習單”的設計都一改過去做法,由教師設計改為學生參與、師生共同設計。我還強調在“預習單”的設計上必須體現(xiàn)目的性、參與性、差異性、生成性、趣味性。問題的設置要盡量簡潔、生活化、實際化,學生一般都可以輕松完成,否則預習任務過重,會使學生感到厭煩。課堂使用的“活動單”也由教案變成學案。這樣可以讓學生在研學中獲取知識,同時,形成自己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二、還課堂“本味”
課堂不在于“華麗”,而是要追求課堂的“本味”,追求實實在在的、有效的課堂。課堂教學內容更多是由預設走向生成,教室由“教堂”變成“學堂”,還課堂的本來“味道”。
我的歷史課堂還充滿了民主和諧的氣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師生互動蔚然成風,把課堂推向了一個全新的境界。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多樣而有選擇性、答案的不唯一而有開放性等變化,都在很大程度上給所有學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學習空間?,F(xiàn)在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了轉變,多了民主性、少了強制性,多了自主性、少了被動性,減少了機械模仿,沒有了強制手段,減輕了學習壓力。另外,教師指導教學的思路發(fā)生了變化,關注的是學生的探索、創(chuàng)新,是師生互動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
新課程一直強調要重視學生的活動和體驗。體驗性是現(xiàn)代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征。體驗性學習強調學生參與,強調“活動”、“實踐”、“探究”和“經歷”。教師在課堂上不是導演,而是演員,不過是一名名演員,協(xié)助導演工作。課堂上教師要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感情色彩、形象生動的具體情境,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情感體驗,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更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討論過程中,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有偏離話題的傾向能及時提醒,發(fā)現(xiàn)學生偷懶,能及時督促,發(fā)現(xiàn)冷場能加以提示,學生若爭論不休也能因勢利導,適時調控,確保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順利完成任務。
在歷史課堂上,我總是要求學生能真正“動起來”,這是促進學生成長的有效手段。這一要求又進一步促使教師轉變觀念,提高親和力,樹立正確的師生觀;要求教師善于捕捉課堂的亮點,抓住生成的時機;它還要求教師善于引導和營造互動的氛圍,在各種互動中實現(xiàn)有效教學。
三、還人才“本謂”
現(xiàn)代社會的人才標準不再是僅僅強調理論知識的淵博,而更應注重應用能力、實踐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學評價也應由知識評價轉向能力評價,還人才的本來稱謂。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在課堂上,我非常注重學生的能力鍛煉。例如給足時間讓學習小組獨立思考,并要求形成書面文字,如果內容較長的話,可以是提綱,培養(yǎng)學生先準備后發(fā)言的習慣,要求能夠圍繞中心有條理的表述,從而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我還非常注重問題學生的培養(yǎng)。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那些智力較好、反應較快的學生,無論是合作討論,還是實踐操作,都表現(xiàn)得十分出色。但是我也看到,有一小部分學生他們上課不愛發(fā)言,學習主動性不夠,再通過課后問卷調查讓我更多地了解到他們的真實想法,也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癥結不在學生而在老師身上,那就是我們對不同能力基礎的學生的要求過于簡單。大家知道,孩子本身是有差距的,我們不可能通過課改,讓所有的學生都處在同一發(fā)展水平上。因此我們在進行評價時“一刀切”,忽略了學生的基礎對學習進程的制約和影響,更是忽視了后進生的成功心理需求,從而導致了他們在課堂上孤獨地坐著,游離于小組活動之外。所以,作為我們教師,關鍵是要選擇和運用好課堂教學策略,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關注每一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fā)展,盡量縮小兩極間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