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流行歌曲就像是一本日歷每天一過,就要撕去一頁,而且不留任何印記,而今天的頁章不會是昨天的復始。但古代詩歌,雖然不是人人都能吟唱,但卻透露著濃濃的文學蘊味,散發著濃濃的文學氣息,它就像是一個印章,深深的印在文學史上,悠遠典雅,經久不衰。時代在變遷,文化在發展,但是,許多真正的文化知識卻像一粒粒細沙,從我們指縫間滑落,被我們所遺棄,這是我們所不愿看到的,我們真誠期待廣大青少年能看到古典文學的價值所在,能品味古代詩歌的音樂意韻。
【關鍵詞】校本教材 古代詩歌 流行歌曲 新課程標準 探索 思考
2001年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我國在課程管理體制方面做出了重大調整,改變了以往的國家課程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三級課程管理的新體系。因此,學校中實施的課程應該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校本課程是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地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校本課程開發(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簡稱SBCD)的思想源于20世紀60~70年代的西方發達國家,主張學校的教師、學生、學生家長、社區代表等參與課程的決策,以學校為基地進行課程開發,實現課程決定的民主化。它對于學校辦出特色,向學生提供最迫切的教育有著重要的價值。在這樣的大前提下,根據學校教學的現狀和學生實際,學校迫切感到有必要開發出適應我校實際的語文校本教材。為此筆者以新課程改革為依托,以學校爭創省級示范高中為動力,積極進行了開發和研究,并成功編寫了一套高中語文校本教材——《中國古代詩歌和現代流行歌曲歌詞的關系》。
一、開發背景
1.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新課程標準加大了實踐和實驗的比重,必然要求課程的設置要有必修課、活動課、任選課等課程形式。新課程標準關注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和學生對不同學科教育的不同期待,必然要求高中語文課程體現出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特點。新課程要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普遍獲得進一步的提高,同時也要為具有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更大的自主發展空間,必然要求語文課程的結構應體現出多樣性、層次性、發展性的特點。新課程強調對學生創新意識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必然要求語文課程的內容和目標要充分反映時代的要求,注意和現代生活相聯系,體現出現代的思想意識、價值追求和行為方式,同時要使學生能夠從現代觀念的角度出發,聯系特定的歷史背景去感受和思考傳統的經典作品。可以說,新課程標準是以全體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社會發展要求為主要著眼點的,是最能體現素質教育目標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它必然要求課程的設置要與之所體現出來的特點與要求相適應。然而,反觀當前的中學語文教育,卻仍存在著與新課程理念不相適應的地方:課程的設置仍未能突破統一化、單一化和機械化的局限;作為教學內容重要載體的語文教材,無論是舊編還是新編,都未能很好地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從學生的興趣與經驗出發,以多樣、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來展示教育內容。因此,語文教育呼喚與生活領域相銜接、相融合的教學素材;呼喚一種生命化、創新化與信息化環境、學習型社會相適應的能夠突現個體成長、個性發展的多元課程體系。《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課程標準(送審稿)》在前言部分特別強調,要適應時代發展對高中語文的新要求新需要,應該調整好課程的內容和結構,為學生的發展搭建一個展示個人才華、探尋適合個性發展方向的大舞臺。為此,改變原有的只由國家設置課程、決定課程內容的狀況,轉而推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政策,根據本校的具體情況構建一個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課程體系,顯得尤為重要。那么開發語文校本任意選修課程,使高中語文的課程設置更符合新課程標準,這將是推動新課改的很有意義的嘗試。
2.辦學特色的需要
眾多學者和教育工作者認為校本課程開發與特色教育理論“不謀而合”。學校要真正辦出自己的特色,就不得不在課程開發上下功夫,校本課程開發實際上就是在構建學校自身的特色。進一步體現語文教學特色,開發和編寫具有學校特色的語文教材,并使其成為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更好地體現辦學思想,凸現我校辦學特色,成為目前我校積極爭創省級示范高中的當務之急。
3.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經典和流行的需要
現在的學生,幾乎人人都能唱出周杰倫的《東風破》,人人都能唱出《花好月圓》中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有的卻不知這些和蘇軾的詞有關。曾在古典文壇史上風靡一時的唐詩宋詞,在現在絕大多數新新人類眼里竟成了“落伍”的代言人,人們不再以吟詩為雅興,反而覺得那是閑人的鬼哭狼嚎,取而代之的是輕松自得的流行歌曲,嘴里哼著快曲,念著碎詞成了潮流一族演繹“酷、帥”等詞的方式,但是那些嘻哈自成的腔調含有幾分音樂韻意?那些善讀易懂的歌詞又含有幾分文學底蘊?
與之相比,古代詩歌作為曾經盛行的文體,并非是副空骨架,而是蘊含著大量的文學養分。無論是柳永的含蓄自然,還是蘇軾的鏗鏘豪邁,無論是李清照的委婉烈切,還是杜甫的沉郁頓挫,自成一格的雕塑歷經了千年風霜仍屹立在文壇上。詩歌的主題不一,表現手法千變萬化,風格各異。但無論如何,我們總能透過或者華麗或者樸素的詞藻,看到作者真切的內心。
流行歌曲就像是一本日歷每天一過就要撕去一頁,而且不留任何印記,而今天的樂章不會是昨天的復始,《老鼠愛大米》在短短的時間內,不也漸漸被淡忘了嗎?而它在這時代的潮濕中,充當的又是何種角色?我想不過是一粒荒漠中的流沙罷了,但古代詩歌,雖然不是人人都能吟唱,但卻透露著濃濃的文學蘊味,散發著濃濃的文學氣息,它就像是一個印章,深深的印在文學史上,悠遠典雅,經久不衰。然而,在人們眼里古代詩歌與現在的嘻哈世界似乎是格格不入,流行歌曲卻受萬人追捧,當然,不能說流行歌曲的存在毫無意義,它作為生活的調味劑能讓緊張匆忙的光沒有幾分閑瑕與輕松,但是,人們已經把它捧得太高了。它在現代人眼里已經不僅是調味劑,而是主食了。
時代在變遷,文化在發展,但是,許多真正的文化知識卻像一粒粒細沙,從我們指縫間滑落,被我們所遺棄,這是我們所不愿看到的,我們真誠期待廣大青少年能看到古典文學的價值所在,能品味古代詩歌的音文意韻。
二、校本教材《中國古代詩歌和現代流行歌曲歌詞的關系》的基本章節和內容體系
校本課程必須通過一定的內容實施來實現其培養目標,本校本教材的目標是讓學生知道什么是高雅文學,并從此以后能自覺得去欣賞格調高雅的古典詩詞或流行歌曲,甚至能夠創作此類的歌詞。
經過近一年開發探究、實踐并不斷修改和完善,終于在大體上形成了以下面章節為框架的校本教材。
第一章 流行歌曲中的中國古典詩詞
§1古典詩詞曲對當代歌詞創作的影響
§2當下流行歌曲與古典詩詞關系示例
第二章 古典詩詞與流行歌曲的融合
§1當下流行歌曲的雅與俗
§2當前流行歌曲中的俗的現象及現代流行曲與古典融合的必要性
§3兩者能夠融合的原因
§4融合的意義
第三章 賞析部分與古典詩詞融合的流行歌曲
§1《東風破》的古典美
§2從《東風破》到《青花瓷》
§3唐詩宋詞與流行歌曲的交融(我的評點)
三、教材使用效果
1.校本語文教材能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供幫助,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興趣。
流行歌曲作為現今社會的大眾快餐,已越來越多的被人們所喜好,所接受。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曾剖析過:“大眾傳播媒介的美學意識到必須討人高興和贏得大多數人的注意,它不可避免的變成媚俗的美學。隨著大眾傳播媒介對我們整個生活的包圍與滲入,媚俗成為我們日常的美學觀與道德。”而《尚書·堯典》有言:“詩言志,歌詠言。”在中國古代,詩歌被認為是作者用以表達遠大抱負、抒發崇高志向的文學體裁。作為“音樂之父同文學之母(確切說是詩歌女神)相戀的產兒”的歌詞理所當然遺傳有詩歌女神的基因。她也完全可以像詩歌一樣用來表達崇高的思想,展現完美的人格,提升高品位的人生姿態,而不僅僅只是停留在對兒女情長、小橋流水、桃紅柳綠的吟唱上。但是,通觀當下網絡、電視、廣播等上流行的歌曲,我們不無悲哀的發現,其中有不少作品起點低級,品位不高,有的甚至突出了對杯水愛情,享樂主義的崇尚,宣揚一種消極的、片面的人生觀、價值觀、戀愛觀、世界觀。其實這種“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的思想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過先例:“人生苦晝短,何不秉燭游。”(《古詩十九首》)而在當下的流行歌詞中,也存在不少這樣的觀念:“如果沒有你 / 給我愛的滋潤 / 我的生命將會失去意義 / 我們在春風里陶醉飄逸 / 仲夏夜里綿綿細語…… ”(鄧麗君的《我和你》)“看我看一眼吧 / 莫讓紅顏守空枕”(《雪山飛狐》主題歌)“不如溫柔同眠”(黃安的《鴛鴦蝴蝶夢》) ……透過這些歌詞的表面,我們不難看出作者隱潛在冰山底層的劣根意識,他們把人生的追求定位于溫柔鄉的層面之上,這不能不說是一種人生觀的錯位,文化的缺憾,道德的滑坡,嚴重降低了詞作品的品位。
另外,某些詞作品還存在著對女性不尊重的傾向。譬如《老鼠愛大米》,詞中把自己對愛人的愛等同于老鼠對大米的愛,我認為極為不妥。首先,老鼠本身就是極其讓人厭惡的貽害之物,而它對大米的愛也僅僅是出自本能,用它比喻男女之愛,顯然是對女性的不尊重。我不知道作者在寫這首詞的時候,有沒有考慮到一點:其實在“我愛你,就像老鼠愛大米”的后面還有并列的兩句順口溜:我愛你,就像老鼠愛大米;蒼蠅愛牛屎;嫖客愛妓女。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老鼠愛大米和蒼蠅愛牛屎、嫖客愛妓女一樣沒有什么不同之處,用老鼠愛大米來表達男女之間深切純潔的愛情,不僅不恰當的,而且大大降低了歌詞的品位,使歌詞的趣味偏向了低級、俗氣。這也決定了《老鼠愛大米》登不上音樂的大雅之堂,成不了經典,最終也必然會被時間拋棄在歷史的垃圾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