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魅力是指一個人在性格、氣質、能力、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的極能吸引人的力量。它是積極的心態,真實的自我;它是對他人真誠、熱情、友善;它是自勵而不自大,自謙而不自卑;它是在理智上感知敏銳,有豐富的想象能力;它是在思維上有邏輯性,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它是在意志上目標明確,行為自覺;它是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開朗的心境。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理想的人格具有崇高的價值,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滲透力。作為一名高中教師,我曾捫心自問:怎樣的教師才能真正的打動學生?我追尋著前輩、師長的足跡,從他們的身上去尋找答案。在一次次的發現中,我認識到了:具有良好人格魅力的優秀老師才能成為學生學習之路的旅伴。正如烏申斯基所說:“教師的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可以說,教師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學生的成長、成人、成才。
教師的人格魅力是吸引學生的主要源泉。教師的人格魅力是由其理想信念、學識水平、個性情趣、品德修養等綜合素質熔鑄而成。它是通過長期的教育實踐而形成和發展的獨特的感染力、影響力與號召力之總和。那么教師該如何完善自己,讓自身的人格魅力在教育實踐中散發光芒呢?
一、學高為師 身正為范
教師的人格魅力能形成無形而強大的“校園教育場”,能促使學生自覺按照教師的要求,去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及時糾正錯誤與不足,從而不斷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孔子曾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教師是以培養人為終極目標的,因此在擔當培養人的任務之前,教師自己就必須成為一個值得推崇的模范。教師需要一身正氣和傲然不俗的風骨,需要站得直、走得正。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從事教師這樣一個特殊的清貧職業,保持平和的心態尤為重要,應“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張筑生教授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一生熱愛教育事業,心里只有學生,他超脫了名利,甘于清貧,他似乎不懂得爭成果,爭頭銜,他至死都沒有評上博導,然而他得到了學生的愛戴與敬仰。
二、知識是水 魅力是舟
教師的人格魅力體現在淵博的知識、靈動的智慧上。葉圣陶先生曾說:“惟有教師善于讀書,深有所得,才能教好書。只教學生讀書,而自己少讀書或不讀書,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因此,在讀書方面,也得要求教師下水”。當今世界,知識更新日新月異,教師作為知識的重要傳播者和創造者,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掌握最新學術動態,更新、優化自身的知識系統,使自己在教學和科學活動中更具主動和優勢,才能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最優的精神食糧。所以,身為人師應緊跟時代步伐,進一步開闊視野,拓寬學習領域,不僅自己所學專業要精深,相鄰學科也要廣博,向“博、大、精、深”邁進,真正成為專博相濟,一專多能的人。
三、誠摯無私 大愛無言
教師人格魅力還體現在具有誠摯博大的無私愛心上。教師應如慈母,用真摯豐富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學生。一個教師是否贏得學生的信任和愛戴,主要是看他是否真正地去關心愛護學生。作為教師,必須有一種為教育事業,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鞠躬盡瘁的奉獻精神。北京22中特級教師孫維剛堪稱當代師表中的佼佼者,他為學生勤勤懇懇、嘔心瀝血的那份執著與奉獻,無時不震撼著學生的心靈。為了學生,他長期強忍受著癌癥的巨痛毅然站在三尺講臺上。孫老師出殯那天,八寶山上4000多名學生自發前來送行,白花點綴的悲壯使他的人格在天國里升華。
教師的人格魅力還應體現在有激情、因材施教上。教師應具備創造力,不唯書、不唯上,學習內容因勢而變,不死教。教育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培養富有創造力的學生。教師應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不僅能看到誰最聰明,更能從每個學生的身上找到與眾不同的東西,并視之為寶藏,悄悄地開掘。沈陽工業大學近年評選了兩次“學生最喜愛的十位老師”,楊乃坤教授都是第一名。他的課已經成了工業大學一景:大教室堂堂爆滿,很多沒有課的同學都來慕名旁聽。大一新生楊帆說:“我一入校就聽師兄說了,不聽楊老師的課等于白上了工大,他就是工大的易中天。”尊重學生個性的老師、不拘一格的教學模式、書本與實踐的貫通互動……如此課堂,持之以久,相信各有所長的學生們定能收獲融于心、踐于行的成績,更懂得如何做人、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