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校教師在教學中就發展學生的思維做過大量嘗試,并且已經形成了系統的做法,而對于聾生思維的發展,則研究得較少。聾生由于聽覺障礙,造成語言發展緩慢,表達能力、理解能力、領悟能力都處于劣勢。聾校教師往往對學生不敢“奢望”,只注重知識的教授,而忽略聾生數學能力的發展,因此聾生的思維急需活化。面對新課程,關注聾生思維發展,構建充滿生機的有效數學課堂,是現代特殊教育急需著手的一個方面。筆者就如何發展聾生數學思維,構建有效數學課堂談談自己一些做法。
一、數學問題生活化,激發學生積極思維
與正常學生相比,聾生只能靠視覺從外界獲取信息,認知途徑單一,很難自發思考數學問題,學習處于被動狀態。如何讓他們在無聲的世界里感受到數學問題的存在,主動開啟思維的大門呢?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數學若源于生活,卻脫離了生活,數學研究就失去了意義。因此,教師應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經歷為實例,把數學還原到生活中,引導學生立足實際,變“需要我思考”為“我需要思考”,探索新知識,解決新問題,激發聾生積極思維。
案例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學片段。
教師:“有一塊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如圖所示的兩塊,如果要到玻璃店去照樣配一塊,要不要兩塊都帶去?”這一問題來自于實踐,立即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思考,有的學生說一起帶去,也有的學生說只帶一塊,討論得出結果之后,教師繼續提問:“帶哪塊好呢?”學生的思維又活躍起來,師生繼續討論研究,“為什么要帶1呢?”學生不知道其中的內在原因,進入了一種“口欲言而不能”的狀態,這時教師引導學生考慮問題的本質:一個三角形有幾個元素?帶去1或2,相當于帶去三角形的哪些元素?這時,學生的思維開闊了,在生活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激發了聾生的求知欲,調動了聾生積極思維,有利于提高思維能力訓練和培養的效度,為訓練聾生思維作好鋪墊。
二、抽象知識生動化,讓學生在探索中發展思維
聾生接受信息途徑單一,如果不對教材深入研究、加工,直接把枯燥的抽象知識放在課堂,學生容易對數學概念、定理產生厭倦,一知半解的情況常有發生,嚴重影響教學效果。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沒有學生的參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主動構建和主動生成就成了空話。創造情境,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活動,通過量一量、折一折,讓學生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同時活動,在活動中,增大從外界獲得的信息量,充分調動起思維的活躍度,把抽象知識化為生動直觀,并能深刻理解,克服了數學中一些問題“紙上談兵”的弊端。
案例二:軸對稱圖形的教學片段。
教師先讓學生用準備好的紙撕自己喜歡的圖案,看誰撕的又快又漂亮。同學們很快都完成了,撕的圖片有的是對稱的,有的是不對稱的。教師再組織學生把撕好的圖案放在一起評比,大家很快發現那些對稱的圖片漂亮些,對軸對稱圖形的形象有了初步認識,但對它的概念還很模糊。此時,進一步啟發學生總結那些漂亮圖案的共同特點,激發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本質的探討,在探討中總結出把紙先延某條直線折疊后再撕得到的圖形較直接撕得圖案美觀,從而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本質的認識。此時,教師給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學生經過剛才的操作探究活動,對概念的理解也比較透徹,課堂氣氛生動活躍,學生思維在課堂活動中得到潛移默化的發展。
三、展現思維過程,保持學生思維持續性發展
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學會數學思維和方法,在遇到新問題時具有探索和研究的能力。不少聾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感到思維混亂,無從下手,或是思維進行到了一半無法繼續下去。學生產生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對知識的銜接理解不夠透徹,對結論推導的過程和思想還不能較好掌握,思維在某些知識銜接處被阻塞,不能突破。因此應重視引導學生思維持續性發展,在教學中注意把學生組織到對相關知識的分析和綜合、類比和對比、抽象和概括、判斷和推理等思維的過程中來,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時間和空間。
例如,在講授全等三角形后,采用了下面一道例題:
如圖,已知在正方形ABCD中,M是BC的中點,E是BC延長線上的一點,MNAM,交∠DCE的平分線CN于N,求證:MA=MN;
為了能讓學生充分體會探索的思維思維過程,教師沒有直接給出證明思路講解,而是和學生一起分析與探究:結合已知與結論,要證MA =MN,可連結AN,證明△ANM是等腰三角形即可,但不易證明。換思路:證明它們所在的兩個三角形全等。可是結合已知,發現這兩個三角形一個是鈍角三角形,一個是直角三角形,不全等,此法行不通。繼續思考,想到構建三角形,通過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來證明線段相等。先試構建一個三角形與△ABM全等,因為△ABM是直角三角形,于是過點N作NF垂直于BE,在證明過程中比較容易找出兩組角相等,但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一組邊相等,而找一組邊相等非常困難。教師再提出:能不能再換思路,構建一個三角形全等于△MCN?根據點M是BC的中點,于是學生找到AB的中點F,連結FM,此輔助線方法非常有效,不僅創設了AF=MC,而且又得出∠AFM=∠NCM =135°,因同角的余角相等,即∠FAM=∠CMN,就可以利用ASA證明這兩個三角形全等。
四、跳出思維定勢,鼓勵學生創新性思維
聾生解答數學問題,比正常學生更容易按已掌握的題型和方法進行,這樣做雖有章可循,但他們的思維活動易被束縛,解決問題墨守成規,易形成思維定勢。如講幾何時有這樣一個題目“要求學生畫出已知鈍角三角形的三條高線”,結果有近三分之二的學生只會畫出一條垂直于鈍角所對的那一邊的高線,而另外兩條邊上的高卻不易被發現。歸其原因,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使用鈍角三角形鈍角所對邊上的高線,舉相同類型例子、方法,誤把學生的注意力過多集中在研究對象的個別特殊性質上,而忽略了研究對象的一般特征和方法。數學思維應該是開闊的,因此要求學生能多角度、多方位辨證地思考問題,既發揮定勢思維解題積極的一面,又要跳出定勢思維之外,讓思維變得更全面、深刻,具有創造性。
再如在教授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系數的關系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系數的關系是個難點,要突破這個難點,不妨讓學生先從幾個具體一元二次方程的兩根和、兩根積與方程系數關系的探索實驗開始,通過創造性思維,大膽猜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系數的關系,再引導學生從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證明猜想,最終形成公式。在本節教學中,通過“小型化實驗——猜想——證明——得出結論”的過程,讓學生初試了研究數學問題時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維,學生在新穎的教學設計里產生新奇感與求知欲,擴大了思維的廣度,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