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江蘇省出臺《關于進一步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意見》,要求各地切實把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工作擺上重要位置。為著力解決當前中小學辦學行為不規范的突出問題,省教育廳還對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作出“五嚴”規定,即嚴格禁止下達高(中)考升學指標,嚴格控制學生在校集中教學活動時間,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嚴格規范考試和招生管理,嚴格制止義務教育學校違法辦學行為。
圍繞“五嚴”禁令,當前教育界更多探討的是教學方面如何轉型應對,確保減負、減時而不減質,教學質量穩中有升。而對于學校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班主任工作如何轉型,卻論之甚少。“五嚴”政策的根本目的是要實施素質教育,讓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因此,圍繞這一根本目的,班主任工作也應當發生深刻變化。筆者基于多年的中學班主任工作體會,認為當前最為迫切的,是班主任需要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切實進行轉變。
一、班主任工作理念的轉變——弱化管理,強化協作
當前,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普遍存在三個方面的觀念誤區:
一是充當管理者。許多班主任把自己定位為班級管理的主體,把學生看成班級管理的客體,運用種種手段與方法來控制學生,使學生按照一定的步驟實現預期的教育目標。這雖然能夠使學生達成學校所規定的教育目標,但忽視了學生的要求,抹殺了學生的個性,對于學生人格的培養及長遠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二是充當決策者。在班級管理中,班級中各種事務往往是由班主任拍板決策。這種管理方式雖然也能夠提高班級管理的效率,維持班級的正常運轉,但弊端也非常明顯:事無巨細、事必躬親的做法,加重了班主任的工作負擔,同時,也不利于學生自主性的培養。學生沒有機會參與班級事務的決策,只能按照班主任的決策行事,因此,缺乏自主性,易養成依賴性,不利于學生發展。
三是充當監督者。在學校中,學生的身體狀況、學習成績、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是班主任在日常工作所要關注的內容。為了使學生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出現意外,班主任往往習慣于對學生的行為采取監督的方式,來控制并引導學生的行為。為了能夠更好地實施監督,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往往傾向于把各種規章制度及成人規范強加于學生身上,強制學生接受,這很容易引起中學生的反感甚至對抗。中學生己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他們希望能夠自己管理自己,發揮自身的自主性。
為了優化班級管理效果,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獲得全面發展,班主任應當轉變觀念,重新定位自己在班級管理中的角色。
班主任要由管理者向服務者轉變,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服務。在班級管理中,學生是班級的主體,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班主任要以學生為本,把學生的發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能僅從管理者的角度出發為學生制定各種規章制度,而應該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為學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與條件,提供各種學生所需要的合理的服務,這樣才能使學生的發展得以最大程度的實現。
班主任要由決策者向咨詢者轉變。班主任的工作要由臺前轉到幕后,將班級中的事務主要交由學生進行決策,只有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才向學生的決策提供幫助,從而促進學生提高自主管理能力。這既是班主任工作的需要,也是學生發展的需要。
班主任要從監督者轉向協作者。要成為學生的朋友,與學生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關系,與學生一起處理事情。這不僅能夠不斷融洽師生之間的關系,也能夠使班主任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
另外,班主任還應當成為班級創新活動的協作者。班級活動是實現德育目標的主要載體,班主任要引導學生培養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藝,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班主任要放手放心,鼓勵學生大膽設計,自主創新,在活動實施中鍛煉創新與自我發展能力。
班主任要把自己當成班集體中的普通一員,應有意識地引導或通過制度建設促進班級文化的有效形成。通過養成教育,形成交流、合作、探究的班級文化氛圍,使學生能在一種健康、民主、進取的氛圍中快樂學習。
二、班級管理方式的轉變——讓學生真正成為班級管理的主體
陶行知先生說過:“我們辦學的人所定的規則,所辦的事情,不免有與學生隔膜的。有的時候,我們為學生做的事體越多,越是害學生。因為為人,隨便怎樣精細周到,總不如人之自為。”
在傳統的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往往習慣于強化自身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希望通過班主任個人的管理來實現學生的發展。這種以班主任為主導的班級管理模式,既不符合現代班級管理理論的發展趨勢,也不符合班級管理實踐的根本要求,更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素質與能力,是一切教育活動的價值所在。為了切實推進素質教育,班主任必須弱化自身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班級管理的主體。教育實踐證明,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律遠遠不如自律。自主教育正是體現現代教育理念的教育實踐。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應當有意識地調動學生參與到管理中來,使學生成為班級制度的建設者、班級制度的執行者和制度執行的評價者,改變過去學生總是制度制約的對象,永遠處于被動境地的局面。
根據現代教育研究,學生的自主水平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自覺層次。處于這一層次的學生能夠意識到要遵守班級規章、履行班級義務、參加班級活動等,但這種自覺水平還缺乏現實的價值,還需要進一步付諸行動。這一層次是自主性的初始,是其它一系列活動的基礎。第二個層次是自理層次。自理,就是根據自主意識付諸行動(包括言語和行為的),并進行初步的控制,這是自主性的發展,是自覺水平的提高,具有現實意義。這時的學生不僅意識到自主管理的重要性,而且以各種積極的行動來實踐班級的自主管理,但是它還缺乏管理行為的節律性、調節性及協調性。第三個層次是自為層次。處于這一層次的學生能夠自主地支配、調節自己的行為,以適度的方式實現自主選擇的目標,這是較高程度的自主水平,它的主要特征是控制節奏,在能力闡限內選擇目標,完成全部的自主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