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素質教育理念,實現創新教育是當前的一個熱門話題。為了更好的貫徹這一教育精神,創新教育、研究型學習都從不同的方面進行了探討和研究,也形成了一些共識:如注重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和學生能力的提高,特別是創新能力的提高;強調要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和學生發展的全面性,鼓勵、引導和保護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觀念和創新精神。可以說,這些觀念已被我們廣大教育者所接受和認可。
那么,在推進素質教育,進行教育創新的過程中,如何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呢?在歷史學科的教學改革中又怎樣切實地、真正地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呢?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實現這些目標?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我們經常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要調動和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關鍵在于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雖然,教師耐心細致的說服教育起到積極作用,但歸根結底的解決途徑依然是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學生只有對真正感興趣的知識,才會集中注意力,投入較多的精力,才會去刨根問底,發現和研究問題。所以,從某種角度而言,教師的“教”就是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我們通常說寓教于樂,實際上“樂”的教育過程也就是培養、集中、抓住學生學習興趣的過程,在“樂”的過程中實施“教”,在“樂”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動地學習,在“樂”的過程中達到最終的教育目的。所以說,培養、引發和利用學生學習的興趣,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作用,切實做到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這是教育教學的客觀規律,也是當今教育教學改革的潮流和趨勢。本文的切入口就是從激發興趣說起。
新教材減少了篇幅,降低了難度,較好地體現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理念,更有利于素質教育的實施。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新教材還注重實踐活動和直接體驗,注重理解與創造,提倡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目的是為學生將來投身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新教材的課后作業部分非常重視實踐活動,設計有閱讀、朗誦、講故事、設計表格、撰寫小論文、辯論、參觀、動手制作等活動,且數量很大。幾乎每課都要求學生動眼、動手、動腦,全身心的參與,傾注情感的參與使學生從親身的實踐體驗中,獲取有一定共性但同時又體現了個性的成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抓住新教材的特點,我從中選擇了一個環節,想通過對它的實施,看是否能達到既提高了興趣,又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如《中國歷史》第一冊第二課的題目是“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居民”,課后之活動建議是:“用泥巴做一個容器,體會一下用什么方法、做成什么形狀,能把這個容器做得最好。”并指導性地講:“有條件可到博物館看看遠古居民制作的陶器的模擬圖,然后再動手。”這一建議,以學生樂于積極參與的形式,直觀地幫助學生解決他們比較難于理解的人類文明進程中生產力發展的這個問題,以及在教學和研究中,從具體的器物上闡釋其文化內涵的問題體驗到知識融合的重要以及合作的重要。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通過課文、地圖、圖片講授了7千年~5千年前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黃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社會生活、生產活動,強調了“7千年~5千年前”的時間概念、“新石器時代”的生產工具及使用、“母系、父系氏族社會”的社會構成形態等知識點,指出當時居民的生產活動主要是從事漁、獵和原始農業,并能建造房屋和制造陶器,而陶器的生產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到了約5千年~4千年前,陶器還出現了黑陶、白陶的區別,由于工藝水平的提高,產生了種類的變化。同時,指導學生詳細觀察教材中所附的圖片,以獲得直觀的印象。最后得出結論:由于社會生產的發展,逐漸出現了私有財產和社會分工,并由此產生了階級。如果按舊教材的做法,課后指導學生做一些書面練習,掌握其中的知識點,也就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新教材課后的“實踐指導”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新的學習天地,要求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參與歷史、感受歷史。于是我按照新教材的建議,布置同學們課后自習時間每人制作一件陶器,將制好的陶坯帶回家修整、晾干。下次上課交來評比,同時,談談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我想通過這次的實踐活動是否能實現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
和泥、玩泥幾乎是每個孩子童年時期都喜歡的游戲,在課后自習課上,大家早已把準備好的材料擺放在桌子上,我的話音剛落,大家一擁而上,立刻動手做了起來。在我們看來摻水和泥,看似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活動,實際上已體現出了知識的綜合性。泥巴是固體的、水是液體的,泥中加水的多少,直接影響到捏塑的東西是否成型,用行話說就是單位體積的土中,水摻入的質量直接關系成型性。水少了,土太干,團不到一塊;水多了,泥太稀,無法成型。反復加水添土,慢慢摸索,會使學生們在潛意識中進一步領悟到物體綜合、平衡的關系。學生們齊心協力和好了泥,便迫不及待地發揮其想象力,大做特做起來。有的捏個碗,有的捏個杯子,還有的不按教材要求去做容器,而是捏頭小豬小猴或者捏頭小牛。有的孩子發現剛捏好的碗就裂了口,學生能用竹筷點水來抹一抹;有的孩子看到捏好的杯子形狀不圓,就轉著身子去捏。下自習的鈴響了,大家還沒有一點離開的意思。鑒于時間關系以及做好的器物需要孩子們在家長幫助下再次加工,我讓大家收拾好各自的作品,帶回家再次加工后,下次上課帶來。
第二次上課,當我走進教室后,發現同學們早已把他們形態各異、晾干后顏色不齊,甚至還加了彩繪的作品展現出來。面對這些出自初中學生手下的琳瑯滿目的陶器,我不禁為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所震動,聯系他們的作品,我告訴學生們,大家已經完成了一項陶器模擬實驗,聽了這話,孩子們大受鼓舞,頗為得意。趁此機會我又說,現在大家親手做出了陶器,也就大致再現了七千多年前古人類制作工藝。再加上人類使用天然火,使得陶器硬度增強,使用壽命更長。通過切身實踐,學生們感到制作陶器的方法其實也并不神秘。這時,我又讓同學們回顧上節課我們把陶器的發明作為生產發展、生產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的原因,學生們馬上就明白了:火的運用改變了物質的性能,器物的硬度變了,也不會被水溶解了;人類在發明陶器以前,只能被動地利用自然界的天然石塊、石片或樹枝、動物骨骼等硬物來打制或磨制成工具加以利用,而現在人類能用火改變物質的性質;這也是人類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小步,但卻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大步。以上這些規律性的認識得益于同學們在實踐的基礎上理論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