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結合聾生特點,聯系教育教學實踐,以課堂導入為切入點,創設聾校數學課堂導入的幾種有效方法,激發聾生學習興趣,培養聾生數學思維能力,為課程奠定一個良好的基調,從而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
【關鍵詞】聾生 優化 課堂導入
數學課堂導入是指在講解新知或教學活動開始之時,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一種方式,是課堂教學的啟始環節,也是一堂課成功的起點和關鍵。作為教育群體中的一部分,聾生在感知世界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傳統的復習導入形式過于死板,教科書中的部分導入對于聾生來說過于深奧。因此教師需要精心設計課堂導入,在課堂教學伊始激發聾生興趣,喚起聾生的求知欲望,促使聾生積極思維,勇于探索,主動地去學習,從而讓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潑,更加靈動有效。
一、開展簡明化導入,彌補手語表述的局限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聾生對教科書中的很多情景,特別是抽象的數學概念難以理解,因此教師精心創設了以簡單、形象的問題為切入點的課堂導入。
鑒于手語表述的局限性,聾生常常在對數學概念一知半解的情況下開始了新課程的學習,這極大的影響了課堂導入的效果,因此聾生并不適合難度偏大的課堂導入。簡單明了的課堂導入,更有利于他們樹立對數學學習的信心。因此教師在一堂課的開始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直觀的、形象化的問題,一方面便于轉化為手語向學生提問,另一方面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聾生將在漸進的思索中產生學習興趣,并由疑到思,由思到知。同時教師提問的語言要簡潔精練,鼓勵聾生盡可能用完整的語言回答問題,充分發揮課堂導入的真正價值。
課堂實錄一:在圓的定義的導入時,首先向學生提問:“車輪是什么形狀?”學生們覺得這個問題太簡單,回答:“圓形!”教師又問:“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能不能換成別的形狀?比如說,三角形,正方形?”課堂氣氛立刻熱鬧起來,學生們回答到:“不能,因為它們無法滾動!”教師再問:“那做成橢圓,行嗎?”學生們開始思索,繼而明白起來:“不行!車子前進時就會忽高忽低。”教師進一步發問:“為什么做成圓形就不忽高忽低呢?”學生們一時議論開來,最終找到了答案:“因為圓形車輪邊緣上的點到軸心的距離相等。”由此引出圓的定義。
二、開展啟發式導入,提升聾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啟發式導入是創設一種學習的環境,讓學生更好地展開學習行為的過程,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通過引導、指導、開導、啟發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地、自覺地、積極地學習和思考,并投入實踐的一種教學方式。啟發式導入實施的根本要求是要組織好學生,也就是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啟發活動的積極性。在實施這一教學模式時應力求實現啟而能發,發而能導,導而不亂。聾生在學習中的情感與學習的認知活動是緊密聯系的,在關注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使聾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注重過程體驗,培養聾生積極探索的學習態度和情感,從而發展其數學思維能力。
課堂實錄二:在學習“三角形三邊關系”時,為每位學生準備一根木條,要求學生任意剪成三段拼成一個三角形,事先預設了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兩邊之和小于第三邊,兩邊之和等于第三邊。學生在活動前認為隨便怎么剪都能拼成一個三角形,結果卻在實際操作中產生了疑惑,部分學生發現自己剪出的小木條無論如何也無法拼成一個三角形,這就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和探究的欲望。作為教師,要對學生可能出現的每種情況都心中有數,并加以適時引導啟發,面對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作出睿智的應答,同時給學生留足自主思維的空間,啟發他們思考是不是任意的三條邊都能構成三角形以及構成三角形的三條邊需要滿足什么樣的條件。
三、開展生活化導入,領悟數學源于生活
“數學是人類生活的工具;數學是人類用于交流的語言;數學能賦予人創造性;數學是一種人類文化。”認識到數學與人和現實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數學課程的內容就一定要充分考慮數學發展進程中人類的活動軌跡,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不斷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科書上數學的聯系,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聯系教材與聾生的實際,通過設計一些現實問題,讓學生身臨其境展開激烈的討論。
例如在學習不等式時,把生活中遇到涉及大與小,多與少的問題轉化為本節課的不等式知識,讓學生體會用不等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課堂導入從學生身邊的事和物出發,讓學生自己去計算、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更加明白學習數學的現實意義,突顯數學的應用價值。
四、開展直觀化導入,彌補聾生的抽象思維缺陷
聾生因其生理特點,第二信號系統沒有得到正常的發展,對外界的刺激引起的注意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們不可能通過聽覺接受由語言傳達出來的信息,只能靠眼睛來觀察對象,因此,他們的視覺表象比較豐富,經常借助視覺來理解外部世界,喜歡和習慣用視覺去感知世界。聾生的思維特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感性經驗。直觀化導入教學是一種充分尊重聾生的認知特征,發揮聾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的教育模式。
例如在導入教學內容“行程問題”時,可以創設“模擬相遇”的情境,利用動畫展現“相向而行”、“反向而行”、“相遇”、“追擊”等概念,為下一步的教學掃清障礙。這樣既避免了在手語講解中語言缺陷所導致的繁瑣講解和理解錯誤,讓聾生親眼目睹實景的再現,把抽象的問題轉化為具體的畫面,化靜為動,使聾生在腦中產生具體的實物表象,使聾生主動參于學習與探討,深化聾生的理解與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