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英語學習中獲取信息的一種手段,也是英語學習者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英語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英語課程標準》提出:“倡導任務型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感知,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的,感受成功。”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將培養學生英語閱讀能力與任務型閱讀相結合,在課堂中組織實施好任務型閱讀,則會使學生一方面通過閱讀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培養能力的同時充分體會到閱讀的樂趣,獲取更多更有效的信息,進而真正實現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目的。
如何在課堂中有效地實施任務型閱讀,本人在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一些方法,在此渴望與廣大英語教學工作者共同探討。
一、選取適當材料,激發任務型閱讀興趣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只有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他才會積極地開動腦筋,認真思考,并以最簡捷最有效的方法去獲取必要的知識。可以說,沒有興趣就沒有求知欲。為了調動學生的興趣,教師應精選一些學生感興趣的閱讀材料。比如,針對初中生愛思考,求創新,對社會熱點和新鮮事物有強烈好奇心的特點,選擇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短文,如英語趣味故事,通俗淺顯的科幻作品等。這些閱讀材料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始終處于興奮活躍的狀態,極大的滿足了他們的求知欲,成功的滿足又促使他們對閱讀產生新的興趣,新的追求。這樣學生才會有閱讀的欲望。有一次我給八年級的學生選取了一篇介紹當下流行的網絡游戲“開心農場”的短文,我發現學生對此網絡游戲都非常熟悉,有著親近感,因此閱讀起來充滿興趣,學生在輕松愉快的過程中很好地完成了閱讀,并回答了短文后的相關問題,取得了很好的閱讀效果。
二、提出相關問題,抓住閱讀重點
任務型閱讀要求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去完成一項任務或解決一個問題,能夠考察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符合英語課程標準提出的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的要求。培養學生用英語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的指導至關重要。在平常的閱讀訓練中,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之前針對閱讀材料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這樣學生就能抓住閱讀的重點,更加專注地閱讀文章。在近年來本人所在的安徽省中考中,閱讀理解占40分的分值。如果教師能將這一方法貫徹在平常的閱讀訓練中,那么學生就會養成帶著問題去閱讀的習慣。這樣在考試中無疑會占取很大的優勢。因為,這不僅能提高閱讀速度,還能增加解題的正確性。因此教師設置一些與文章有關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能幫助學生提高任務型閱讀的質量。
三、面向全體學生,任務因人而異
我們都知道,雖然同在一個班級中,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在設計任務時,教師要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如果在設計任務時,教師以統一的尺度要求學生,就會造成有些學生“吃不飽”,有些學生“消化不了”的狀況。如果任務太難,只適合少數基礎較好的學生,就會挫傷大部分學生的信心;如果任務過于簡單,則沒有挑戰性,學生就會失去興趣,感覺枯燥。所以對于一篇文章所安排的任務,針對不同的學生要有所不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四、注重閱讀技巧,指導閱讀策略
實施任務型閱讀教學,教師還需關注閱讀技巧。掌握了技巧,學生的閱讀效果往往會事半功倍。首先在閱讀中要指導學生克服生詞障礙。很多學生一遇到生單詞就害怕,停頓下來急于尋找生詞的意思。這樣不僅浪費時間,還會造成思維的中斷。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根據上下文和語境猜測詞義,或者干脆繼續往下讀,不要停頓。因為這些生詞有的結合上下文能猜測到它們的意思,有的無關緊要,不影響對整篇文章意思的理解。學生應養成在在閱讀時思維連續性的習慣,這樣才能總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使閱讀順利進行。在閱讀訓練時,限時閱讀能促使學生合理安排閱讀時間和答題時間,從而更快更有效的提高閱讀速度。我在指導學生閱讀時,通常會給學生10分鐘左右的時間閱讀一篇200詞左右的短文,并回答問題,然后當場請學生回答問題,并將不同學生的答案寫在黑板上。這樣能夠激發學生有效利用時間,同時在班級中形成競爭的局面,激發了興趣。經過長期訓練,學生的閱讀速度有了很大提高,也更加適應了考試中任務型閱讀的題型——閱讀理解。
五、關注過程,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培養任務型閱讀能力的重要方面。首先要養成專心閱讀的習慣,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要集中全部精力,將注意力放在閱讀材料上。只有當學生的思維在高度集中的情況下,才可能充分發掘出材料中的新信息,并積極思考完成任務型閱讀的任務。其次,改變不良的閱讀習慣對于提高閱讀速度有著很大的作用。在教學中,我發現一些學生閱讀時總是一個詞一個詞的讀,有時讀到中途遇到障礙又重頭開始讀,這些都是閱讀的障礙。教師在指導閱讀時一定要糾正學生這些不良的習慣,同時在頭腦中形成英語思維的閱讀習慣。如果我們老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能堅持用這些要求來指導學生,學生就會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知道,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學生將會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