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要提高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實效,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實現教育意識的轉變,加強思想品德課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使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既成為傳授學生知識的認知過程,又成為開啟學生心靈的情感過程,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 意識教育
課程改革使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學呈現出勃勃生機,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學目標不全面、不具體、不深刻;教師由主宰課堂轉而放任自流的現象時有發生;教學效率低;學生學習內容僅限于課本,缺乏感悟和體驗,達不到規范自己言行、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目的。筆者認為:思想品德課必須重視教育意識的創新。
一、目標意識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對教學活動具有導向、激勵和測評作用。它不僅是教學的預期效果,而且是教學活動的調節者。合理的教學目標一經確定,就會對教學活動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在確定教學目標時,一是不要過多的追求形式。因為教學活動形式上的花哨雖然能帶給我們課堂上的愉快,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但它最終會由于目標不明確甚至沒有意義,而只給學生帶來浮光掠影的印象。二是要有整合性和深刻性。只有如此,才會給學生以系統、完整的教育,而不是零散和支離破碎的教育。而只有具備一定的深度,才會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主體意識
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生的發展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學生的學習應是發展學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學過程應該是教師根據不同學習內容,讓學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體驗等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圍繞教材創設一些特定的問題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給學生去體驗,讓學生將參與活動的欲望化為參與活動的行為,在活動中親身體驗、理解、運用知識。如對特定的問題或情境進行辯論、討論、模擬、表演、講故事、個案研討等,讓學生在特定的教學氣氛中從事活動,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參與活動中學會學習。
三、主導意識
學生相對教師而言,知識是貧乏的,認識是片面的、模糊的,體驗是膚淺的,這就需要教師進行適度的引導,撥開他們認識上的迷霧,理清思路,促使學生逐步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平等中的主導”這個位置,是教育本身賦予教師的。教師應該成為教學過程中的價值引導者。具體體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那就是一方面,教師要創設和諧的情境,引導學生合作學習,鼓勵其積極參與并主動創新;另一方面,面對爭議和一些需要引導的話題,教師不是一錘定音下發指令,而是為學生提供更寬闊的思路、更廣闊的視野、更豐富的選擇,以自己的智慧火花和思想光芒去打動學生的心靈,在學生追求真知的道路上產生積極的影響。
四、效率意識
在人們的觀念中,思想品德課是“副科”,往往是排在語、數、英之后的課程,歷來被擺在無足輕重的位置,往往被人們所忽視,在教師配備和課程分配上處在“附屬”的地位,諸多因素導致了思想品德課教學出現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五育并舉,德育為首”只停留在表面上,并沒有作細致深刻的探討,沒有認真地去落實。表現在課堂上,就出現了思想品德課“少、慢、差、費”的現象。
作為一名思想品德課教師,首先,要排除客觀不利因素的干擾,樹立“德育為首”的觀念,積極利用有利因素,營造有利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其學習效率。其次,教師在教學中應當積極思考教學過程如何設計,摸索出適合本學科教學過程的方式和途徑,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為學生主動、自覺地參與學習創造條件,這是提高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
五、實踐意識
新課標指出思想品德課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知行統一”的原則。學生閱歷不深,識辨能力不強,感悟、體驗膚淺,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空洞的政治說教,單調的課堂教學模式,脫離實際生活的自主、合作乃至探究性學習,使得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受到的教育都是“水面浮萍”,很難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所以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讓學生親身去領悟、去體驗、去感受,是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作為主導者和組織者的教師,應指導學生在生活、生產實踐活動中,去發現社會生活的奧秘,領悟人生的真諦,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從而產生認識上的質的飛躍。
如何進行社會實踐呢?筆者認為:一是要選準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好活動方案。二是要選準時機,根據教學的需要確定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如執教《公民的義務》一課時,課前讓學生打掃校園衛生、平整學校門前的道路。校園紙屑、雜草、果皮等清掃干凈后,道路平整后,學生都覺得比以前整齊美觀多了,走起來路來也輕松舒坦極了。再上這課時,由于有了深刻的體驗,學生思維十分活躍,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六、超前意識
新課標強調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學生”,這就要求我們具有超前的教育教學意識。為社會發展服務的教育不僅要“與時俱進”,更要有遠大的宏偉目標,具有超前的戰略眼光。
就思想品德課教學而言,最基本的是要加強三個時段的超前意識的教育。一是課堂教學要加強超前意識。授課前要預設教學目標、問題設計、課堂生成,搞好課前設計。絕不能學到哪兒是哪兒,學多少是多少,如此就不能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二是學期教學安排要加強超前意識。新學期伊始,就必須有一個切合實際的、比較周密的教學計劃。三是學段教學要加強超前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