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克服課堂的“無效教學”是課堂教學改革的迫切要求,本文從初中歷史角度,闡述了克服課堂“無效教學”的基本方法。
【關鍵詞】歷史課堂 無效教學 學生主體 方法
一位教育家說,“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筆者從教育家的話語中,讀懂了一個道理: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效益如何不是看教師教得如何,而是看學生學得怎樣。那么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如何克服“無效教學”呢?筆者結合初中歷史“活動單導學”的課堂教學,進行了嘗試和思考。
一、教師的思想解放,是克服課堂“無效教學”的前提
俗話說,思想是行動的前提。要想有改革的行動,就必須有改革的思想。課堂教學要想發揮好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看著學習的主人,教師就必須解放思想,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能把自己凌駕于學生之上。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活動單導學”,一個顯著的特征便是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的個體,是獨立于世的人,而不是成人的附庸或任人打造出來的產品。
新課程改革強調了教師應該是課堂教學中的平等的一員,應積極參加課堂的組織、交流、合作活動,既要當好“導演”,更要當好“演員”,要充當“平等中的首席”。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非常注重學生的主人地位,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學生身上,有什么想法都征求學生的意見,努力實現學生做主。現在我的歷史課堂成了學生智慧的課堂,成了師生共同成長的課堂。這種做法也使我深切體會到,教師的思想解放,真的是克服課堂“無效教學”的前提。
二、將學生推上課堂“前臺”,是克服課堂“無效教學”的關鍵
把學生推到課堂的前臺,包括活動單的設計和課堂的組織兩個方面。活動單的設計,要由教師單獨設計改為由師生共同設計,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課堂的組織要由教師“一言堂”改為由師生一起來交流、合作和探究。
1.將學生推上教學設計前臺。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沈白榆處長說:“調動學生,不在于表面形式,而在于整個課堂的設計、要求,這是教育比較核心的問題。”教學設計的關鍵要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學生量體裁衣,讓他們學得輕松,學得有勁頭,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平臺。我的歷史活動單設計非常重視兩個方面:學生的情感交流和思維的層次性。在設置活動形式時,總是先征求部分學生建議,從學生思維能力最近發展區出發,盡可能地多角度設問,體現由易到難,由表及里的設計原則,這樣有助于鍛煉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當然,活動單的設計不能流于形式,務必講究知識點的全面落實,不可忽視教師的導學作用,讓學生在明確的知識指引下不斷理解知識,靈活運用知識,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教與學完美結合。
2.將學生推上課堂教學前臺。在我的歷史課堂教學中,力求采用新穎獨特的教學設計,打造激情燃燒的課堂,以達到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我不是停留在課堂表面的熱鬧上,而是要通過學生的充分展示、檢測及時反饋教學效果,從而積極調整教學思路,改變教學方式,強化教學重點,確保面向全體學生。
現在在我的課堂上,學生精于學習、善于合作、勇于表達;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活動投入、旁若無人;學生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在各類活動中學會學習。另外,在我的歷史課堂上學生把我要說的話說了,把我要求他們讀的書讀出來了,解放了老師,這對老師對學生而言是何等的幸福呀!當然學生也有歸納不完整的,這時候我就要助學點撥了。在這個學習階段,生與生之間,師與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溝通交流融洽。學習氛圍的和諧,又促進了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智慧的火花不斷閃現。
3.給予學生一定的課堂討論時間和空間。教師要解放思想,給予學生一定的討論時間和空間,同時又要避免放羊式,任由學生天馬行空,應有放有扶,有放有收,適時適度地觀察、引導。那種為了趕時髦,走形式,把小組討論作為課堂教學的“點綴”、合作學習的“標簽”,為討論而討論的做法是無效甚至有害的,純粹是浪費時間,應堅決摒棄!
“教無定法”,課堂應該永遠是千變萬化的,而我們教師就應該是這種變化的策劃人,并且要努力探討提高課堂效率的路徑,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不斷自我超越,到達新的境界。
三、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克服課堂“無效教學”的保證
有人說現代意義上的教學,師生間要相互協商對話,師生都是主體性的人,互為主體,學生應該被看作具有獨特個性、自由的人,而不是工具化和物化的人,師生間要精神共享,美美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