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法學習是語言學習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從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一書中提及“語法在整個外語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已經不是語法該不該教的問題,而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因為英語在我國屬于“Foreign Languages”,所以我們沒有像漢語般的語言環境,在這種情況下,要培養英語的語感,逐漸獲得語言交際能力,我們必須掌握系統的語法知識,把握英語的基本結構。而英語語法條目繁多,難記,而且枯燥乏味。怎樣讓語法教學思路清晰,讓學生易于接受,就應該掌握語法教學的下列特性:
一、邏輯推理性
在人教版編訂的供高一年級第一學期使用的英語教材中,定語從句是該教材中最重要的語法點之一,怎樣使學生建立有系統、有條理的知識結構,就要注意語法教學中的邏輯推理性。由表入里,由簡單到復雜,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如下步驟:
第一步:判斷該從句是否為定語從句。讓學生充分了解定語從句中的作用,從而更好的進行運用。這就要求區分定語從句與同位語從句。如:
The news that he told me surprised everyone here who wears a red coat is my brother.(定語從句)
The news that our team has won the match is true.(同位語從句)
定語從句中,顧名思義“從”乃“跟從”之意,也就是說該句是“跟從”于另一句且在整個句中起限定和修飾一個名詞或代詞的作用。而同位語從句是對名詞或代詞起解釋,補充,說明的作用。關鍵的區別在于“that”:有意義的是定語。無意義的是同位語。因為定語從句的that在從句中作主語或賓語。而引導同位語從句的that只起到連接詞的作用。
第二步:判斷從句是否缺乏主語或賓語。引導定語從句的關系詞分為關系代詞和關系副詞。
從句缺乏主語或者賓語,我們通常用關系代詞。這時又分為兩種情況:
(1)先行詞是人,用who / that/ whom/不填
Wang Fei is the singer who / that sings “Hong Dou”.(缺乏主語)
Wang Fei is the singer whom / that/ who /不 填 I like most.(缺乏賓語)
(2)先行詞是物,用that/which/ 不填
They talked about the music that/which they remembered.(缺乏賓語)
They talked about the music that / which /不填 was song by Jay.(缺乏主語)
從句既不缺乏主語,又不缺乏賓語。我們通常用關系副詞(when,where,why),例如:
I don't know the reason why he was late.(作原因狀語)
This village is the place where I first came.(作時間狀語)
通過該兩步的推理總結,學生可以對定語從句有一個大致且清晰的理解,構建其邏輯推理的理念。
第三步:特殊情況的處理。這一步對于學生來說不會構成困擾,因為它僅屬于記憶內容,在此我就不一一贅述。
二、注意簡約性
因為定語從句內容太多,學生容易混淆,這時有一個淺顯的方法,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掌握。例如,有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很難看出從句是否缺乏賓語,從而不能確定用關系副詞關系代詞來引導該從句。這時我們就可以用這樣的工程式:
從句動詞+先行詞=>缺乏賓語
(注:也就是說從句中的動詞能夠直接和先行詞連用)
從句動詞+介詞+先行詞=>不缺乏賓語
(注:該公式表明從句中動詞只有插入一個介詞才能和先行詞連用)例如:
1. This is the place where I lived in 1998.
注解: lived + at + the place =>不缺乏賓語,用關系副詞where。
2. This is the place that/which/不填 I visited in 1998.
注解:visited + the place =>缺乏賓語,用關系代詞that/which/不填。
如果我們將第一句稍微改動為:
This is the place which I lived at in 1998.
注解:lived at + the place =>缺乏賓語。
這其實就是我們說的:一個介詞+一個關系代詞=一個關系副詞。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樣的簡化方式更適合于基礎程度較差的學生,使它們能夠更準確的掌握。
我們前面所說定語從句推理的第三步也是可以在強調記憶的同時,增加其靈活性。例如:我們可以將只能用who和只能用that的情況作一下比較。通常同樣的條件在先行詞是人的情況下,只能用who。反之,先行詞是物,只有用that。例如:
1. Anyone who pass the exam can get a present.
2. Anything that is on show is very precious.
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同事采用了歸納法和演繹法,讓學生通過一些簡單的公式來理解復雜的概念。歸納法是一種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方法。歸納法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分析觀察總結能力。但花費的時間較長。演繹法與其則相反,是種由一般到個別的方法。演繹法簡便易行,節約時間,但容易造成課堂氣氛沉悶。根據不同的課堂內容,要考慮用不同的方法。對于一些顯而易見的語法現象,讓學生自己去歸納,易于牢記。對于復雜的語法規則,教師運用演繹法,給學生講解,然后;練習,直截了當,省時省力。
三、注意趣味性
語法教學的趣味性是指教師不為教語法而教語法,教語法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所以教學中例句引用的趣味性尤為重要。激發興趣的目的是把求知變成學生最大的內在需要,用“趣”構建教學模式,用“玩”組織教學活動,用“景”融語用于教學。充分發揮師生互動作用,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并在“創景階段”消化吸收。如:Let me introduce myself to you. I'm an English teacher who used to be a beau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