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對服務的平臺開放問題,需要加強技術驅動力,提高核心技術水平,建立數據核心業務,以此獲得核心競爭力。
展望中國未來互聯網平臺發展,商業模式和技術將是主要的驅動力。其中,商業的驅動力是充分的,技術驅動則是一個突出薄弱環節。所有的開放都離不開技術驅動。因此,2011年乃至今后幾年,技術驅動這個短板解決得如何,直接關系到中國互聯網平臺開放努力的成效;而商業模式選擇正確,會在一定程度上讓中國更好抓住機遇。
首先,我們觀察一些熱點平臺的未來開放動態。
定位平臺,是當前美國最熱的開放平臺之一,中國的定位服務熱也在重新興起。在美國,定位服務發展受到商業模式狹窄的制約。由于,FourSquare的大熱,導致SNS平臺成為LBS的主流。中國也一窩蜂在發展SNS類型的LBS,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然而從未來發展講,SNS平臺,只是眾多適合LBS的平臺中的一個。與SNS模式同樣有前途的平臺,還有LBS的內容平臺(可以把一份報紙化為成千上萬份臨時、當下的一對一“報紙”)、廣告平臺(可以在200米范圍臨時招商,定位到人的精準投放平臺)、數據挖掘平臺等等。留下這些商業模式空當,是當前一窩蜂涌進SNS、并且馬上會死掉的一大批LBS們的失策。未來馬上會有人填補空白。
但是,技術驅動才是LBS平臺化、特別是中國LBS平臺的真正軟肋。國內目前搞LBS的,多是玩商業模式出身,趕時髦是他們所長,而缺乏核心技術將成為這一撥(候補)先烈的致命傷。核心技術的缺乏,在LBS平臺上的表現是全方位的,從標準、工具、中間件(構件)到API,幾乎沒一樣拿得出真東西來。這樣上陣沖鋒,在我看來,無異于赤手空拳去送死。騙騙投資人的錢而已。從這次互聯網周刊的年會看,聰明的投資人已注意到這種玩法在LBS市場培育期特有的高風險。我認為未來LBS的贏家,不屬于那種將定位技術與具體應用進行簡單直聯的玩家,這是電信運營商過去十年玩剩下的,事實證明不成功,要想玩贏,至少要在一項核心技術上,特別是API上,有特色、有突破才行。
支付平臺,這是當前美國最熱的又一個平臺。其主要意義在于它是通向未來個人精準信息服務的門戶。銀聯和運營商把支付平臺誤當作金融業務(在美國,實際是數據信息業務為主),屬于整體看走眼。而支付寶的路子,從世界潮流看,方向才是正確的,有關部門給支付寶發第一張民營支付牌照,歷史將證明極為英明(當然,將來支付寶從支付中發展出數倍于金融業務的數據業務,卻是無心插柳的結果,因此這種“英明”多半是瞎蒙的)。
然而,制約支付平臺成為未來數據核心業務開放平臺的,仍然是核心技術的驅動力不足。當然,支付平臺比定位平臺好一點的地方在于,重視了技術標準的作用;但其它方面,尤其是在API方面,還基本沒有開竅。將來支付平臺賴以成勢的主要技術,與金融幾乎無關,主要是在一定法律條件支持下的數據挖掘技術,以及將數據挖掘技術引向各種代理增值應用的API。IBM不去收購咨詢公司,而去收購統計軟件,確實見識過人;反觀統計軟件業全行業犯傻的地方,在于沒有認準SaaS潮流,沒有發現加個API機制,就可以十倍增值,而落得被收購的命。將來發展支付平臺,需要在人工智能上,開發得比現在的谷歌、百度更深入,才能解決應用問題。最終技術驅動支付業務,會向現在美國興起的各種AGENT下游增值業務開放的方向發展。
其次,觀察移動互聯網平臺的未來開放動態。
自從美國主流媒體依據蘋果成功,預言封閉模式將主導移動互聯網發展以來,前沿的態勢正好相反,開放的谷歌已經后來居上。再過一段時間,美國主流媒體將有可能為自己當初的輕率而臉紅、后悔。
開放主導未來移動互聯網發展的一個標志性的轉折點,就是歐洲移動設備商在向谷歌投懷送抱。說明開放的吸引力,遠大于封閉的吸引力。蘋果模式雖好,無耐面臨的壓力太大,其成功可不可持續,遠未到蓋棺論定之時。而且就是蘋果模式本身,也不象評論家分析的那樣,完全是因為封閉而取得成功。記得有一次,蘋果公司的代表在長安俱樂部,當著我的面,對中國的投資人說,蘋果是因為開放而取得成功的。她指的是開放了API和開發工具,由此吸引了30-40萬的開發者。雖然她刻意對不懂行的投資者隱瞞了在源代碼問題上的封閉立場,但至少蘋果公司對開放在成功中的作用,還是有自知之明的。這一點不象一貫堅持“政治正確”的美國主流媒體,出于意識形態考慮歪曲蘋果成功因素的做法。
中國移動互聯網平臺發展,倒不存在“政治正確”的問題。其制約發展的問題之一,在于技術驅動力不足。尤其是IT方面的技術驅動力不足,沒有核心技術是其突出表現。我最近在中國移動,從一把手到基地,從上到下發表了14次演講,其中在廣東的MM基地、GPS基地和四川的音樂基地,針對他們的具體業務,反復強調一點:ICT是由Ic和IT共同構成。運營商光有語音核心技術是不夠的,還必須掌握數據核心技術。這不是指電信業通常理解的所謂數據技術(流量和管道技術),而是我們IT業、互聯網界理解的數據技術(把流量轉化為數據收入的技術)。
我認為,導致未來移動互聯網權力與收入轉移的關鍵力量之一,是IT大量滲入數據核心業務。其中前沿主要的發展趨勢可以分幾個層次:境界最高者,控制開放系統,從標準、路線角度推進開放,相當于用太星戰控制地球,如IBM、谷歌對開放源代碼的運用;次之控制中間層技術,包括Widget(如蘋果)、中間件(如甲骨文),包括API,Java baSed on CDC;再次之,集成關鍵應用服務(key Services,如fetion、STK、DM、音樂下載等)與加強后臺支撐(Support Services)。
我們現在只能做一頭(手機終端)一尾(用戶體驗)的事,中間增值承重的環節,都插不上手。這屬于典型的胳膊腿沒伸展開的業態發育早期狀態。運營商如果在上述數據核心業務的承重環節上“四大皆空”,就只好等著人家來拆電信花園。目前中國除了聯發科、優視科技等少數企業對這些前沿稍有感覺,其它都比較麻木。所以讓我說看好哪些平臺,我只能說聽天由命。現有平臺,包括中國電信匆匆上馬的移動商店、聯通重新撿起來的移動商店等,首先要經過交學費的階段,然后才談得上有發展還是沒發展。
其它平臺還有許多,視頻、微博、電子商務、搜索、即時通信等等,限于篇幅,不再一一羅列。問題大同小異,都存在針對服務的平臺開放問題,都需要加強技術驅動力,提高核心技術水平,建立數據核心業務,以此獲得核心競爭力。中國的互聯網市場越來越大,單純靠商業模式吃遍天的時代正在過去。商業模式只是保證把生產力用對地方、正確地用,但生產力本身一旦缺位,任怎么補都無濟于事。當大家都領悟到先進商業模式的真諦后,成功要靠硬碰硬地拼技術,誰掌握了先進生產力,誰笑到最后。畢竟發展是硬道理,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