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正走到“做成大市場還是小市場”的十字路口上。而其中的關鍵點,就在于對開放的態度。
微 博究竟會成為只賺人氣不賺錢的網絡應用,還是下一個“Facebook”?
當我們走過“微博元年”,不難發現,微博正走到“做成大市場還是小市場”的十字路口上。而其中的關鍵點,就在于行業主導者對于開放態度——究竟是把微博做成“王府井商業街”,還是“超級大店”。簡言之,是想做成平臺,還是應用?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Twitter的成功和開放API密不可分。目前Twitter已經開始利用其數據資料、搜索引擎、高級商務賬戶、基于API數據的第三方應用軟件等創收。然而在中國,Twitter的追隨者們卻對開放平臺持有不同的態度。
領跑者新浪微博是Twitterii最佳的中國學徒。在去年11月16日的中國首屆微博開發者大會上,新浪微博聯合IDG、紅杉等五家投資機構共同建立中國微博開發者創新基金,并首次全面解讀了微博平臺的開放理念:針對開發者和合作網站提供應用開發、連接和分享三個層面的合作模式。
在這一開放平臺上,第三方開發者可以創建全新的應用,以微博手機客戶端Weieo為例,該款應用11月10日在蘋果的AppStore上線,僅用三天時間,下載量便超了過3萬次,在社交應用分類中排名第一;在連接層面,新浪微博提供一個以用戶為中心的數字身份識別框架,第三方網站將自身的帳號系統與微博帳號綁定,從而提升用戶黏性和品牌曝光度。此外,合作網站也可主動添加分享按鈕,讓用戶將內容轉發到微博,僅優酷分享到新浪微博上的視頻,其日均播放量就超過130萬次。
就在新浪發力開放平臺的一個月后,飽受“封閉”質疑的騰訊決定打破封閉的圍墻,低調推出了騰訊微博開放平臺,向第三方開發者伸出橄欖枝。據騰訊微博相關負責人介紹,騰訊微博開放平臺將采取階段性開發的戰略,第一步為開啟“體驗模式”,適度調低準入門檻,幫助合作伙伴更快接人;接下來將對商品質應用給予更多的資源支持;然后強化云服務,幫助合作伙伴更好地應對海量用戶運營,提升服務能力。
相比之下,搜狐微博對于開放則謹慎得多。張朝陽不久前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新浪微博在嘗試開放平臺,但這對搜狐來說還為時過早。首先是因為我們的規模還沒達到,此外我認為微博始終應該是輕型應用,不應承載太多功能或接口。”在他看來,開放平臺并不是微博的必經之路,“也許新浪有他們的考慮,但對搜狐微博來說,這路還是要走得謹慎一點。”
微博前景很美好,但競爭也將更加殘酷。各方對于開放的不同態度,將對未來的微博前景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如果能夠成功打造一個開放平臺,帶動一大批應用開發者的積極參與,微博將不僅能滿足用戶的多元化需求,增強使用粘性,更可以通過廣告等形式進行分成,從中形成盈利的良陛發展;但如果最后只淪落為一項超級應用,那無疑是商業機會上的“大材小用”。
我們看到,微博的開放效應已經初露苗頭。90后開發者吳瑩是江西財經大學軟件工程系大三學生。今年4月份,她憑著興趣開發了一款名為wing微博客戶端的產品。目前,該產品已成為新浪微博上最熱門的應用,占據新浪微博平臺客戶端下載量第一、總下載量第三的位置。而另據統計,目前與新浪微博合作的各類外部網站,每天都能從新浪微博獲得網民超過3000萬次的點擊,在流量方面實現了明顯增長。
不過,對于千千萬萬的開發者們而言,也少不了另外一種“開放”的擔憂——微博大佬們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一些第三方應用開發者表示,在此前不少宣布實行開放政策的網絡平臺上,往往出現平臺方與應用開發者爭利的情況。此外,開放API的巨大訪問量是否會引發宕機現象,將成為微博開放平臺運營所面臨的一大技術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