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某種意義上說,API代表了平臺開放的技術驅動與應用驅動的合力。
平臺的價值和意義是什么?為什么平臺會成為當下的趨勢?而國內的平臺在轟轟烈烈的跟風運動中,多半跟得不倫不類,它們究竟缺失了什么?
透過API,我們可以看出驅動平臺開放的背后力量到底來自何方。
將來在互聯網這一行,不忙API者,很可能是不務正業者。
谷歌和Facebook每天有50億次API應用請求,Twitter每天有30億次,這占了它全部流量的75%。換句話說,互聯網領潮者所忙的正事中,API占了3/4。將來在互聯網這一行,務不務正業,很大程度要看是不是在忙與APl相關的事情。問一個人:你API了嗎,很可能意思是:你干正事了嗎?
不久前,福布斯一篇《移動設備爆發式增長刺激API淘金潮》,引起了廣泛關注。文章寫道: “今天,在互聯網的幾乎每一個領域,你都能看到一股全方位的淘金浪潮,而浪潮聚焦的目標就是API。”在中國,互聯網浪潮的聚焦目標,也開始對準API。
API是平臺開放的出口,搞懂了API,就摘懂了平臺為什么要開放。
平臺的開放,是由多種力量驅動的。僅從技術上看,就有標準、源代碼、開發工具、API等驅動因素,API在各種驅動因素中之所以特別重要,在于它最接近應用。API是技術與應用的結合部。
從某種意義上說,API代表了平臺開放的技術驅動與應用驅動的臺力。
API的含金處何在
API是應用程序接口的縮寫。淘金潮怎么會與這么個技術味很強的詞聯系在一起?原因是,API所代表的先進生產力,正好坐在互聯網浪潮中原動力級的錢眼正中心。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其中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正越來越清晰地顯現出來。擇其要者,財富原動力上的錢眼是什么,可能是最主要的門道所在。傳統經濟有兩個基本的錢眼,分別是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錢德勒在《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工業資本主義的原動力》中,已做了很好的總結。
規模經濟通向單一品種大規模生產的同質化制造,如“中國制造”,范圍經濟通向小批量、多品種的差異化服務,如互聯網增值服務。信息革命顯然加強的是范圍經濟這個錢眼,所以錢德勒的臨終遺著《信息改變了美國:驅動國家轉型的力量》,轉向了這個方向。
API正好坐在數字范圍經濟的錢眼上。
福布斯的文章也明確地說:“創建和應用API的潮流是靠長尾經濟驅動的。”而長尾經濟按我在《長尾戰略》一書中的界定,正好就是數字范圍經濟。
范圍經濟是一種報酬遞增現象。其特征是,初始固定資本投入高,邊際投入低,邊際收入遞增,邊際成本遞減。同是報酬遞增,范圍經濟與規模經濟的相反之處在于,品種越多,成本越低。規模經濟則是品種越少,成本越低。造成這種效果相反的原因,從當前實踐看,主要在于固定投入的性質相反:范圍經濟更適合數字化——并因此而開放——的固定投入(IaaS、PaaS、saaS中的I、P、s),而規模范圍更適合原子——并因此而封閉——的固定投入。
品種越多,成本越低的好處,是產生低成本標歧立異的經濟效果,從中獲得高附加值。用福布斯文章的話說,就是“API平臺能夠讓企業獲得有力的杠桿,用低成本撬動高需求。”這里的高需求,特指品種多樣化的差異化、個性化需求。
API是關鍵樞紐
怎樣做到品種越多,成本越低呢?抓住固定投入與邊際投入的轉換樞紐是關鍵。這個樞紐,對互聯網來說,正好就是API。
API是統一的系統通向多樣化應用的門徑。打個比方,API好比王府井大街上的店門。店門越多,代表這條街上做具體生意的商家越多,由此產生的品種越多樣化。王府井大街對應于初始固定投入,店家對應于邊際投入;王府井大街好比系統,店家好比應用。API是聯接系統與應用的中轉站,使同一個固定資本投入可以對應多個應用上的邊際投入,使一個系統基礎業務可以對應多個增值應用,使一個基礎設施可以為眾多商家分享。
當前,互聯網應用面臨的范圍經濟類型的形勢是,應用越來越多樣化(這有別于王安時代——系統與應用不分的時代)。“就算再大的公司也不可能為所有平臺的所有需求編寫軟件”。這種技術形勢客觀上要求,將系統與應用分開,系統本身免費、開放,通過API,推動收費的應用開發,通過應用服務反哺系統業務。也就是說: “生產工具(按:比如說SaaS中的軟件)本身基本是免費的。開發者能夠為各種特定的需求開發應用程序。”應用服務收費反哺免費的系統業務,這有點象商家將廣告費支付給電視臺,支持它免費提供內容一樣。
API的長尾性質表現在:它使多樣化的品種、差異化的應用,因共享(共同嫁接于)開放的系統平臺,而免去了巨大的初始固定投入,隨著品種的長尾不斷延長,邊際成本呈現遞減之勢, “即便每個應用程序都不是非常流行,但當幾千個應用的流量累積在一起, (按:利潤)就十分巨大了”。
一旦API就緒,平臺的范圍經濟作用就充分發揮出來。因為無論是I(云設施)、P(云平臺)、s(云軟件),不同于原子平臺的最大特點,就是變花樣不耗成本,越變花樣,成本越低;越變花樣,增值越多。在高度競爭中,規模經濟往往趨向降價競爭,而范圍經濟往往趨向提價競爭。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這個大勢在背后推動這種轉向。
平臺開放,在這里已不是主觀上愿意不愿意的問題,而是技術和應用形勢逼迫下不得不為之的事情。如果不開放平臺這種初始固定投入,就不可能在應用多元化的形勢下,培養眾多的“稅基”,同其它平臺進行中國創造型的競爭;就只能做與高附加值的長尾相反的短頭生意,陷入缺乏附加值的價格戰苦海,永遠停留在“中國制造”這個過去。
開放心態變得很重要
中國平臺跟風熱中,多半跟得不倫不類,原因多種多樣。其中,保持正確的開放心態很重要。
開放心態,不是說,想開放就算開放,或者表面上做點開放文章就算開放。不了解開放的所以然,沒有在API這個關鍵點上用足功夫,是國內跟風者沒有調整到真正開放形態的一個重要原因。
比如,一些商家,口頭上喊開放,也提供了一些開放工具,但仍在與下游的應用廠商同場競技,在增值業務上進行競爭。這是因為不了解數字范圍經濟的所以然,不明白平臺開放在這個場合要求與應用服務開發者分離業態經營。
再比如,有的商家,學習國外成功廠商榜樣,開放了自己的平臺。但是在API上下的功夫相差數百倍,既不研究中間件平臺化趨勢,又不潛心研究構件……,甚至連基本的人力都沒有保障。把正確的事做得很不正確。
所以,樹立開放心態首先要擺脫跟風心理,誠心正意回到事物本身。有了開放心態,還要抓住關鍵,在API上是否下苦功夫,就成為真假開放的試金石。
追蹤API的市場表現的穆薩發現:“從零到第1,000個API,用了8年時間。但達到了2,000個只用了18個月,在2010年,每個月新增的API是去年的兩倍。”形勢不等人。
你,API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