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電信行業興起的開放潮流,一方面推動了市場的自由競爭,另一方面電信運營商也整合了更多的產業鏈資源。電信運營商與市場形成了良性互動,這是電信發展史上少有的局面。從拆分重組到開放共贏,電信運營商的生存法則有了根本性的改變。
電信行業的壟斷一直備受爭議。上網費用高、通話費用高、固話月租費高等都被廣為詬病,電信運營商在輿論上似乎從來沒有得到寬恕。然而現在電信運營商打出了“開放”旗號,建設開放平臺,與產業鏈各方合作共贏,使其少有地在輿論上贏得了主動。
電信運營商的“開放”不僅僅是一句口號。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電信運營商意識到產業鏈發生的巨大變革,已不再簡單是電信設備商——電信運營商——用戶這樣簡單的三步走的模式,更多的產業鏈主體加入其中,產業鏈的復雜程度已經超越了電信運營商的控制范圍。已往的“封閉花園”模式不再適合形勢的需要,用開放精神整合產業鏈資源是電信運營商在新的形勢下爭取市場主導權的唯一選擇。
不論是否出于自愿,開放模式引發的變革都是深層次的,觸及到了電信行業根本的生存法則。電信行業的變革往往是由行政主導的自上而下的,拆分重組是主要的表現形式,而現在的開放則是自下而上的“革命”,運營商主動迎接市場競爭。從拆分到開放,電信運營商在塑造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上,變被動為主動,“革命”升級。
拆分重組的弊端
電信行業的技術特性和經濟特性,決定了其具有自然壟斷的特征。技術上,電信行業具備網絡型經濟特性,即網絡的總成本與覆蓋的服務地域的面積成正相關,產品的平均成本隨產量的增加,呈遞減趨勢;全程全網性,即為實現通信的無障礙和全國覆蓋,客觀上要求網絡覆蓋的完整性和整個生產過程的統一性;網絡正效應性,即隨著使用同~產品或服務的用戶數量的增加,每個用戶從消費此產品或服務中所獲效用亦隨之增大,正是由于這種效應,電信運營商不惜一切代價地建設、擴大網絡,爭奪客戶。
在經濟上,電信行業具備規模經濟特性,電信網絡一次性建設成本極高,但是成本不會復制,一條通信線路被一個用戶使用和被一萬個用戶使用的成本幾乎是一樣的,邊際成本很低,規模效應明顯;范圍經濟特性,即增加新的產品或服務的綜合成本要低于單獨生產該產品或服務的成本;成本的沉淀性,即電信網絡的建設成本只能通過運營商來收回。
因此,電信行業的壟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電信行業發展的初期階段,完全壟斷是不經濟的。為了保持電信行業的適度競爭,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家采用行政手段對電信行業進行干預,拆分和重組是主要的形式。
電信行業經歷了數次拆分和重組。從1993年成立中國聯通以打破郵電壟斷,到2008年電信行業重組形成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家全業務運營商,電信行業格局幾經變遷。然其背后一直有一條主線:即通過拆分打破壟斷,促進市場競爭;而通過重組則緩解競爭過度,保持電信行業的規模經濟效應和范圍經濟效應。電信行業的改革一直在拆分和重組上左右搖擺。
2008年的電信行業重組有其合理性。“六合三”方案既保證了電信經營的統一性,又通過全業務競爭緩解了壟斷。中國移動一家獨大的格局雖沒有改變,但是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卻各自擁有自己的明顯優勢。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朱宏任在2010年lO月份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前三季度工業通信業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發表言論認為,隨著全業務經營、3G網絡建設及業務發展,三家基礎電信企業均實現了電信業務收入6.5%以上增長,企業間經營差距明顯縮小,市場競爭格局逐步優化,電信體制改革重組初見成效。
不過拆分重組無法改變競爭主體的國有控股,國家既要考慮市場競爭的效率,又要考慮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當兩者矛盾時,或者犧牲市場效率換取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或者犧牲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換取競爭效率,都會帶來問題。前者犧牲市場競爭效率,后者任由無產權約束的惡性競爭發展,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并且容易造成過度競爭。
所以拆分重組這樣的自上而下的“革命”有其局限性。現在電信行業興起的開放潮流,一方面推動了市場的自由競爭,另一方面電信運營商也整合了更多的產業鏈資源,獲得了更廣闊的發展機會。電信運營商與市場形成了良性互動,這是電信發展史上少有的局面。從拆分重組到開放共贏,電信運營商的生存法則有了根本性的改變。
向互聯網靠攏
電信運營商打出開放旗號,說明其開始摒棄傳統的封閉思維,主動迎接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帶來。當前在產業融合的大背景之下,電信與互聯網的融合加速,電信行業逐漸“去電信化”,即電信傳統的語音業務逐漸萎縮,以互聯應用為特征的增值業務成為新的增長點。向互聯網靠攏,是新時期電信運營商的戰略抉擇。
首先,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電信運營商管道化風險加劇。以英國為例,2007年英國電信運營商提供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產生的流量占其移動互聯總流量的60%。但后來由于互聯網公司的加入,用戶越來越傾向于選擇互聯網企業開發的應用,到2009年,由英國電信運營商提供的移動互聯網應用流量只能占到移動互聯總流量的20%,英國電信運營商在相當程度上被“管道化”“邊緣化”。
中國移動董事長王建宙曾在接受《互聯網周刊》采訪時表示,中國移動面臨兩大挑戰,一是電信運營商有可能不再是天然的產業鏈中心。在話音和短信時代,電信運營商是產業鏈中天然的中心環節,這種情況不知不覺發生了變化。終端設備商、互聯網服務商等,都可能成為產業鏈的中心,應用商店出現后,這種形勢更明朗了。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二是移動互聯網帶來巨大的數據流量形成新的挑戰。中國移動面臨擴容的壓力和收費模式的挑戰。電信收費不像電力系統按用電流量收費,而是采用包月、套餐。全球電信運營商收費對流量都不限量,用多用少與收入關系不大。巨大的數據流量不能轉化為收入,而收費的是別人,電信運營商就容易被邊緣化。
互聯網的發展歷史,本身就是一部內容應用不斷增值,同時管道價值不斷貶值的歷史。互聯網的主流商業模式是免費模式,即通過提供免費的內容和應用獲得用戶,然后通過廣告等其他方式向企業收費,用戶是直接受益者。現在用戶上網最大的門檻是寬帶費用,而這部分費用是由電信運營商收取的。因此,降低管道成本,是廣大網民的需求,同時也是互聯網企業的需求,也必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如果電信運營商不能成功轉向互聯網,還是依靠管道,那將來的盈利風險會越來越大。
當前,互聯網企業與電信運營商已經形成了正面競爭,并且獲得了競爭優勢地位。以通信為例,騰訊QQ目前的用戶超過6億,每天平均活躍用戶數量達到1.375億,這對運營商的語音業務不可避免會形成沖擊。互聯網服務提供商推出了大量的免費軟件和應用,很多都支持VOIP、在線視頻、多人社區、信息交換等功能,其數量之豐富、功能之實用,電信運營商很難招架。
面對互聯網企業的“咄咄逼人”,電信運營商需要主動進軍互聯網,發揮自身用戶數量大、管道資源豐富的優勢,將用戶優勢轉化為平臺優勢,奪得市場主導權。
開放舉措
運營商進軍移動互聯網,選擇開放策略,有其必然性。3G時代應用程序數量大大豐富,依靠電信運營商自己的力量,很難完全滿足用戶的需求。即使采用移動夢網那樣的封閉模式與一部分SP或者CP合作,也無法應對其他sP或者cP帶來的挑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機會無處不在。SP或者cP并不一定需要跟運營商合作才有機會,它們還可以跟終端廠商合作,利用終端廠商所提供的開放平臺來獲利。電信運營商不再是唯一的途徑。
中國移動率先改革,原來移動夢網對sP或者cP有嚴格的資格審查,對SP或者CP實行集中管理,SP或者CP必須讓渡很多權利才能夠與中國移動合作。MM(Mobile Market,簡稱MM)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其向所有的SP或者CP開放,還向個人開發者開放,完全打破了過去的“封閉花園”模式。
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也開始跟進。中國電信的“天翼空間”同樣倡導開放共贏,而且開放得更徹底,即除了向電信的用戶開放,還向移動和聯通的用戶開放。而且中國移動的MM重點針對移動TD網絡中終端開放,而中國電信則向全部終端開放。中國聯通于2010年兒月10日推出了沃商店,暫時不向移動和電信用戶開放,但是對開發者完全開放,開發者對自己開發的軟件具有自主定價權。
中國移動的OPhone手機操作系統也采用了開放策略,大大降低了終端廠商的終端制造成本和技術開發門檻。還向應用開發者開放,開發者可在操作系統基礎上自由開發應用。
WIMS項目也是中國移動的開放舉措之一,中移動利用WebIMS技術正在打造一個通信能力的開放平臺。通過開放API和Widget等,中國移動能夠將IMS網絡和業務能力提供給應用開發人員。
電信運營商推出的開放舉措不局限在上述方面,開放已經成為電信運營商發展的“關鍵詞”。雖然電信運營商實現向互聯網的轉型,還需要在企業組織架構、文化,商業模式等各個方面進行改革,但是以開放精神為先導,電信運營商已經邁出了正確的第一步。而且更重要的是,電信運營商正在逐漸融入到市場競爭之中,從“裁判員”變成運動員,壟斷的嫌疑大大減少。希望有一天,互聯網能夠以其開放精神徹底融化電信行業的壟斷積弊,廣大網民和互聯網企業都能從中獲益。而電信運營商也能夠以其自身的優勢,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展示出新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