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蘋果、微軟、InteI巨頭為首的IT企業引領著業界從封閉到結盟到最終開放的潮流,而這些模式更替變換的背后,其實是利益增長點在驅動。
1977年4月,蘋果Ⅱ在美國第一屆計算機展覽會上首次亮相便一鳴驚人,小巧輕便的外觀、簡便的操作及可于家中安置的特點使得蘋果公司收獲了眾多訂單。1980年12月,蘋果公司上市,其上揚的業績一發不可收拾。然而,軟硬件捆綁在一起銷售的蘋果最終為Wintel聯盟所打敗。1985年,喬布斯出走,蘋果迎來寒冬。2001年,早已歸隊的喬布斯在推出iPod的同時,率先推出網絡音樂服務,即iTunes網上音樂商店。2007年,蘋果的首款智能手機iPhone問世,其一太亮點便是與之相配套的應用程序商店,即App Store。據悉,目前美國整個行業的單曲銷量約為10億首,保守估計,蘋果iTunes占到66.2%的市場份額。蘋果ADD Store輻射77個國家,iPhone和iPod touch用戶數已達5000萬,App Store軟件開發者超過12.5萬,其應用目前已超過30萬款。
Windows Mobile操作系統是微軟移動終端戰略中的核心產品,自1996年至2007年一直處于不斷更新的狀態中,其市場份額更是在2007年達到了12%,僅次于Symbian之后,位列市場第二。隨著有強大的App Store支撐的iPhone的出現,WM的市場份額一路從2008年11.8%跌到2009年的8.7%,今年第二季度更是跌至5%。WP7能否挽救頹勢,關鍵要看微軟能否將始于2009年微軟移動應用商店的戰略計劃進行到底。
今年11月3日,以騰訊的《致QQ用戶的一封信》為開端的3Q大戰也著實透露出中國互聯網巨頭在高速發展過程所面臨的由封閉而導致的瓶頸問題。騰訊因與創業公司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爭利而導致罵聲一片??磥?,盡管于9月份已經上線社區開放平臺的騰訊,其心態還遠未達到真正開放,而如這般借“開放”之名行“壟斷”之實的互聯網企業必然走不遠。
封閉與開放是一對反義詞,“漢典”對封閉的解釋是嚴密和徹底地封口,對開放的解釋是解除封鎖、限制、禁令等,允許進入。在現代IT界和互聯網界,開放指的是在軟件業和網絡中,軟件系統通過公開其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或函數(function)來使外部的程序可以增加該軟件系統的功能或使用該軟件系統的資源,而不需要更改該軟件系統的源代碼。封閉與之相反。封閉與開放代表兩種模式,歸根結蒂是代表兩種心態。拿當下較流行的“開放”來說,其形式體現在有眾多第三方開發商的平臺化參與,而開放平臺的實質是放棄壟斷心態,讓別人獲利。唯有如此,自身圖利方能長久。在這一點上,馬云顯然要比馬化騰看得清也看得遠。從短短十幾年的IT及互聯網發展史中可以看出,全行業呈現了一個從封閉到結盟最后到開放的態勢。而這一態勢則是產業分工與細化的結果,同時也是利潤增長點轉移的結果。
封閉
沒人會懷疑喬布斯是個天才。1976年的初春,南加州風猶寒水猶冷的時候,在車庫里折騰數月之久的喬布斯與好友沃茲終于成功地研制出世界第一臺個人電腦。第二年,蘋果公司注冊成立,由此開啟了世界上最偉大公司的旅程。早期的蘋果公司被稱為是封閉的,源于當時的市場環境以及蘋果公司的市場和產品定位:首先,個人電腦市場剛剛起步,市場還是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對于電腦,用戶全無所知,更別提明確的需求。在一片荒地上構造自己腦海中設計好的大廈,蘋果必須從每一個步驟、每一個領域做起;蘋果公司最初的定位是高端、小眾市場,唯有如此,才能確保蘋果的顛覆性的創新產品的研發和生產的實現。所以在一個封閉的環境里構建自身的生態系統,這對于偏純技術、以產品為導向的蘋果公司來說是效率最大化的體現,從而實現利益最大化。對此,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駱品亮表示:“大家說蘋果封閉,是因為它的操作系統是純粹的技術創新,與既有的替代技術不兼容。技術變革要顛覆并替代已有的主導技術,需要10倍的性能,這就是安迪·葛羅夫定律,實際上需要一個生態系統來推動。蘋果操作系統的封閉,從引領技術潮流、超越對手的角度來講是對的。”因此,蘋果從硬件到軟件的設計再到生產和銷售,每一個環節都親力親為,一手包辦就不足為奇了。靠著大膽的創新,蘋果公司推出了Apple I、AppleII、Macintosh等產品。其中,Apple II在IT界被廣泛譽為締造家庭電腦市場的產品,到了1980年代已售出數百萬部。蘋果也因此在i980年成功上市,IPO當日蘋果就誕生了4位億萬富翁、40位百萬富翁。
可以說,封閉本身并無好壞。任何事物只有順應時代潮流,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封閉開放都不例外。封閉的蘋果在早期取得成功,即源于它的封閉順應了當時的發展潮流。同樣的道理,不能與時俱進,也必將被淘汰。隨著個人電腦市場的逐步發展,用戶開始呈現出多口味、高品質的要求,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的蘋果在高潮之后沒落,其原因就在于沒能正視市場的發展所必然帶來的產業分工,固守軟硬件一起抓的方針,拒絕與其他硬件廠商的合作,最終跌入谷底。而駱品亮認為,蘋果自身還不夠強大,單靠自己不能形成正反饋,無法以一己之力樹立操作系統標準。蘋果公司在電腦領域落伍的主要原因,是一開始沒有像IBM那樣構建開放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也就是說沒有找到蹺蹺板的借力點。
成立于1982年的sun公司以技術見長,旗下產品除了終端PC機,幾乎覆蓋了全IT產業鏈,從芯片、服務器、存貯等硬件到WEB服務器、應用服務器、Startoffice等軟件以及重量級產品Java語言,Sun始終堅持走自行研發的路線,于1995年至2000年達到巔峰。然而,始終堅持封閉,無視市場變化從而錯過最佳結盟期導致sun于2009年被甲骨文收購的結局。原因顯而易見,產品線過長的Sun沒有辦法在各個領域保持第一。而技術公司做不了第一就沒有優勢,伙伴聯盟可以使得技術企業專注于其擅長的核心領域,而動作遲緩的sun公司于2004年開始嘗試小規模對外合作,注定為時已晚。
結盟
產業結盟是指出于確保合作各方的市場優勢,尋求新的規模、標準、機能或定位,應對共同的競爭者及將業務推向新領域等目的,企業間結成的互相協作和資源整合的一種合作模式。產業聯盟能在某一領域形成較大的合力和影響力,同時有助于企業專注于自身核心業務的開拓。其好處顯而易見,產業聯盟能以較低的風險實現較大范圍的資源調配,成為企業優勢互補、拓展發展空間、提高行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理論上來講,由于產業分工越來越細,專業技術越來越深,技術投資越來越大,單個企業沒有力量完成整個產業鏈投資。因此,旨在通過產品上下游合作共同為用戶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產業聯盟順時出現。自20世紀70年代末起,產業聯盟在美國、歐洲、日本等地蓬勃發展。
2004年,sun向結盟邁出了艱難的一步,與AMD合作,在其處理器上搭配sun的Solaris操作系統,借此,Sun重回x86的主流市場。此役嘗到甜頭,Sun開始了一系列的結盟合作行動。首先與老對頭微軟達成了和解;與Linux社區也在該年首次實現了合作;2007年,與英特爾、IBM、戴爾等達成合作。sun研制了采用AMD處理器的刀片服務器系統,并在服務器上預裝windows操作系統,從此不再強迫用戶安裝自己的軟件。頻繁的合作背后是深度的利益在驅動,通過與各大巨頭的合作,Sun使Solaris款操作系統獲得了業界肯定。有分析人士指出:“wintel聯盟之后,sun憑借solarls與英特爾合作形成了另一個操作系統與芯片之間的強力聯盟。而與英特爾和AMD合作本身,也對sun的產品進軍中小企業市場具有重要意義。與微軟在虛擬化和互操作領域的合作,則更多的是提高windows與自己操作系統的兼容性,以獲得更多的用戶支持。與IBM和戴爾的合作,則可能以sun的服務器市場份額在激烈競爭中被這兩家巨頭侵蝕為代價,但通過與它們的合作,可望使sola ris獲得更多的安裝數,從而獲得更多的服務收入。”Sun公司的結盟戰略是奏效的,該公司大中華區存儲事業部總經理Brian Knott介紹說,2007年第3財季的凈利潤達到了6700萬美元,而2006財年同期它還虧損2.17億美元。
上個世紀80年代,專注于操作系統領域的微軟和專注于芯片領域的Intel所組成的Wintel聯盟給了獨行俠蘋果以迎頭一擊。1985年即擁有GUI的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統經過后續的不斷更新配合Intel超強“芯”,Wintel在業界發揮著重要作用。面對實力雄厚的Wintel聯盟,蘋果節節敗退。2006年,蘋果無法扭轉時局,首次采用了Intel的核心處理器。蘋果在聯盟的路上跟慢了一步。
有業界人士認為:“wintel聯盟在推動電腦個人化的進程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Wintel聯盟確實曾造就了一個輝煌的時代,正是因為軟硬件的有力組合,才使電腦的發展日新月異。不過,當兩者已經發展成為在各自領域的寡頭時,它們所做出的貢獻相比它們存在的威脅而言,已經微不足道。”今年,英特爾與諾基亞共同推出Meego操作系統,目標是上網本市場、車載系統市場及手機系統市場。同時也推出了App up應用程序商店。無獨有偶,微軟的Kin系列手機也于今年四月份發布,突出社交網絡功能,市場定位于年輕消費者。昔日的Wintel聯盟終于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瓦解并成為對手。英特爾和微軟兩大巨頭都在覬覦新興的且大于PC數十倍的移動互聯網市場。英特爾公司高級副總裁詹睿妮對媒體說:“移動互聯網過去幾年十倍增長,MeeGo是個開放的平臺,我們不認為封閉的系統是未來的趨勢,開放的平臺更能激勵創新”。此番話足以透漏英特爾在移動互聯時代的大戰略一開放平臺。
wintel聯盟的瓦解能說明的一個問題是,企業追著利益跑,而贏利模式沒有永久不變的。
開放
1999年三星開發出了MP3,同一年,美國東北大學學生ShawnFanning開發出Napster,可以免費下載音樂。此二者都不是蘋果首創,蘋果卻首次將播放器iPod與音樂商店iTunes結合起來。可以說,是蘋果點開啟了平臺開放的時代。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副教授張吉吉認為:“‘產品+內容’的組合,很好地構建了一個雙邊市場,本身做成了一個平臺?!边@個平臺的價值在于,它通過iMac、iPod、iPhone、iPad等產品一邊牽著眾多的程序開發商,一邊則牽著廣大用戶。張喆表示,這樣的平臺建立起來,既有跨邊的網絡效應,也有同邊的網絡效應,很多人看別人用iPhone,就有一個追隨效應。由于網絡效應,成功的平臺享有遞增的規模效益。所以,今天蘋果的創新不是僅僅著眼于產品,而是把產品做成一個平臺。隨著使用蘋果產品的人越來越多,愿意做應用程序開發的人也越來越多,聚集效應也就出現了。2008年上線的App Store更是驗證了這一點。
從技術角度來關照,開放平臺指的是把網站的服務打包成一系列計算機易識別的數據接口開放出去,供第三方開發者使用,這叫做開放API,提供開放API的平臺本身被稱為開放平臺。通過開放平臺,網站不僅能提供對Web網頁的簡單訪問,還可以進行復雜的數據交互,將它們的Web網站轉換為與操作系統等價的開發平臺。第三方開發者可以基于這些已存在的、公開的Web網站而開發豐富多彩的應用。
目前互聯網界、IT界平臺概念盛行。無論是國外的Facebook、蘋果、微軟、YouTube、Flickr還是國內的開心、人人、三大運營商、百度以及四大門戶等,各個領域無不催生出平臺模式。究其原因,可以提供第三方應用程序的開放平臺,可以為用戶帶來更加優質而豐富的體驗,這是大勢所趨。易觀國際總裁于揚稱:“開放平臺的提供商將成為對整個產業鏈影響最大的因素,開放平臺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p>
目前真正具有平臺實力與心態的互聯網企業非Facebook莫屬。著名互聯網人士謝文認為,Faceb00k幾行簡單的代碼就把--成千上萬家網站變成了自己網站的+外延行為節點,各自孤立的網站融合而成一個豐富多彩的無限網絡世界,而Facebook居于這個世界的中心。iPhone使蘋果搖身一變成為美國最大的手機公司。iPad清除了有線與無線,桌面與移動的界限,使上網成為最新的時尚生活方式,同時把戴爾、聯想推向了傳統產業的行列。這是平臺真正吸引企業的魅力之處。
然而,真正的開放平臺是什么?謝文指出,其有三層含義:首先,這個平臺能接人第三方應用;其次,這個平臺能開放給用戶,網站和平臺之間可以對彼此的用戶有所了解,第三是開放用戶的行為,這其中包括真實的人際關系傳播、用戶數據交換、真實的消費等等。舉個例子就是,新浪可以把自己的所有用戶數據開放給搜狐,搜狐也是,二者的用戶可以轉化,用戶之間可以實現真實互動,大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那才是真正的開發平臺。不過目前國內的大的互聯網公司看起來都做不到這一點,在開放平臺策略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獨享市場這塊兒大蛋糕,做平臺要本著真正共贏的態度,堅持真正利益分享的模式,均能夠實現整個產業鏈獲得共同的繁榮。而這樣做可以并非出于道德,而是出于企業利益最大化的考量。由此來看,無論封閉,結盟,還是開放,只要是適應時代潮流的,為企業帶來最大利益的,就是可以采取的。懂得順勢而為的企業才能步步為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