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高中語文必修①“表達交流”中的“朗誦”時,結合平時的課堂教學經驗,認為朗誦在語文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眾所周知,朗誦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朗誦有利于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能有效培養語感,提高口語表達能力。通過朗誦,可以創造性地表現出原作的思想感情和語言文字的音韻美。朗誦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是朗誦的特點所決定的。一、文學性。朗誦的內容一般都是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一些非文學作品,如社論、書信等,一旦作為朗誦材料,往往也會偏向于表現某個人的某種思想感情,自然帶上明顯的文學色彩。文學藝術也是語言藝術。有聲語言最能顯示語言的風采和魅力。文學作品通過朗誦可以再現作品描寫的人物形象,環境氣氛和生活場景,充分發揮它的藝術魅力和教育作用。二、藝術性。朗誦是一個比較精細、高級的有聲語言藝術。朗誦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學修養,要能分析欣賞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這是朗誦表情達意的前提;朗誦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語言修養,這是表情達意的關鍵;朗誦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舞臺表演藝術的修養,這是表情達意的重要條件。三、表演性。朗誦一般都在舞臺上,在大庭廣眾之中進行。朗誦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表演才能。要有優美的語言,端莊的儀態、豐富的表情。
然而,語文新課標實施多年來,語文教學似乎依然沒有擺脫“耗時低效勞而無功”的困境。盡管近幾年來報刊、雜志上介紹的新興教學法如雨后春筍,語文教學似乎真的迎來了山花爛漫,萬紫千紅的春天。然而,事實上并非如此,有些問題仍然值得我們好好反思一下,究其現狀,有兩條繩索束縛著語文教學:一條是“擺花架子?!痹谯`行新課程理念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發現,詩意的課堂中,教師的才情涌動;自主的課堂上,學生的激情澎湃;探究的課堂里媒體使用的眼花繚亂……隨著語文課堂承載的東西日益增多,越發變得浮躁與熱鬧,而熱熱鬧鬧的背后,潛伏著語文課堂教學“靜”界的缺失。另一條是“應試思想”。繁瑣的分析講解,五花八門的語基知識,花樣翻新的習題。所有這些實在代替不了學生的閱讀。時下,天天在講規范辦學行為,但在許多學校依然不聞讀書聲瑯瑯,但見習題如汪洋。于是,學生中出現如下一些司空見慣的怪現象:每當進行課堂測驗或考試后教師會感到十分困惑,已經默寫過多遍的內容學生沒有掌握,反復訓練過多次的題型,學生根本不會靈活運用,有時甚至進過多遍完全一樣的閱讀題,學生還是會做錯,作文教學老師更是忙于傳授布置,學生疲于應付,學生寫出的文章缺少靈氣。致使廣大語文教師陷入了一種迷惘之中,只能抱怨學生“笨”,把這些歸因于學生,認為他們天生不是學習的料。我認為這些正是忽視語文誦讀,舍本逐末的結果。
幾千年來,歷朝歷代的學堂中運用誦讀法,培養出了許許多多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詩人、大學問家,如李白、韓愈、王安石、戴震……毋庸一一列舉。如今這種傳統教學法在一些人看來已經過時了,有些人認為傳統的誦讀法教學生死讀書,不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標理念,其實這也是一種偏見,并不符合實際情況??梢哉f,現在一些語文教學法倒是已經喪失了語文的本質意義,在一些示范課,公開課上,充斥著不少不著邊際的所謂超文本的對話討論,沖淡了語文主體。葉圣陶曾說:“語”即“口語”,“文”即“書面語”。要想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必須針對學科特點。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而語文教學中傳統的誦讀恰恰可以很好的做到這一點,至少有以下幾方面的功用:
一、誦讀可以增強學生的語感
漢語富有音樂的節奏美,一些韻文平仄相間整齊有序,唐代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边@就是說從字句中可以抓住聲音節奏以及作者的情趣,“氣勢”或“神韻”。讓學生通過誦讀去感覺、去聯想、去認識是很有必要的,在瑯瑯書聲中會漸漸讀出味,讀出感情,讀出意境,進入角色,還可以進一步揣摩朗讀速度的快慢,語調的高低,感情的變化等。教《紀念劉和珍君》時,朗誦“真的猛士……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和“慘象……就在沉默中滅亡”這兩段時,就要特別注意作者情感的表達。這兩段文字集中表達了作者當時極度沉痛、壓抑、憤懣的感情,朗誦時語調應較為低沉,語氣要雄健有力,節奏要頓挫滯緩。在教學《囚綠記》,我們在朗讀中,都被作者對綠的摯愛感動著?!暗医K于選定了這朝東房間,我懷著喜悅而滿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個小小的理由。”教這句時采用有點喜出望外的語氣來誦讀。讀出由內心涌出的喜悅和滿足,甚至有點竊喜。在教《雨巷》和《再別康橋》,要讓學生體會這兩首詩的音樂性,韻律感。在指導朗誦《沁園春·長沙》時,先劃節奏,標出停頓,重音和韻腳,再盡可能把自己想象成站在橘子洲頭的青年詩人,而對大好秋色,這樣就理解詩人的情懷,從而準確地讀出這首詞的意蘊。當然我們可以針對課文特點采取不同的誦讀方法,作家陳建功說過,“我讀屈原,感到自己的卑瑣;我讀陶淵明,感到自己的勢利;我讀李白,感到自己的狹窄。”文章不是無情物,通過誦讀,學生就能從朗讀的語調中、韻律的形象中,生動的語匯中領會文中的思想感情,讓文字的美的種子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進而努力提高學生對語言的“自悟”能力,以便達到增強語感的目的。
二、誦讀可以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語文新課標中指出:“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彼晕覀儜撋羁痰卣J識到:提高廣大學生運用語言能力就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是語文教學中實施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根本任務,語文學科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在作為基礎的工具性的特點上尋找支點。采用誦讀法,便是通過老師有激情的朗誦,引導學生因文解道,披文入情把握課文的主旨脈絡,同時傳授漢語知識,然后回過頭來,循道悟文,體會課文運用語言的妙處。寫、說的基礎是讀。讀首先有助于口語的改造。一些農村學校的學生受方言土語的影響大,往往語言表達不規范,不精煉、不準確,而我們的課文則是規范的語言,學生通過熟讀、背誦,加以消化吸收,很自然地就會進入口語的表達之中,正如人們常用古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來表達“站得高,看得遠”一樣。誦讀還為人們積累豐富的詞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不就是這個意思嗎?翦伯贊能背誦許多明清小說,這給他研究明清歷史帶來方便。巴金先生十三歲就能背誦十多部像《古文觀止》這樣煌煌巨著。正如郭沫若所說:“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睂W生的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豐富了,視野開闊了,閱歷增加了,那么運用語言的能力當然會提高。
三、誦讀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是多種能力的綜合。關于這一點,早有專家做過高度概括,他們把閱讀能力的內容概括為“誦讀、理解、識記、鑒賞、再創造”這幾個方面,可見這是一個由低到高,由淺入深,呈階梯上升的能力的培養過程。從它們的內在聯系看,誦讀是必備的條件,是理解的前提,理解則是核心。通過誦讀,加速了知識的內化,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當然,讀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范讀、默讀、齊讀、散讀,分角色詩等。讀前可以帶著問題,也可加以提示,讀后加以評估,反饋,進行有效的激勵。比如我在教《荷塘月色》時,就曾設計了“四步導讀”的教案。一步,自由讀,畫出生字詞;二步,指名學生讀,注意語氣的舒緩,語調的高低,教師適當的點撥;三步,分組讀,主要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對重點字詞句、段進行講讀;四步,齊讀,帶著感情進行鑒賞(賞作者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之情)。課上以讀為主,談講思練想結合。我們在誦讀的時候,應更多地指向常規訓練,如賞玩文題,體味文中的好詞,品析作者匠心獨運的構思,熏染感動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