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主性閱讀,讀通課文
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知識的獲得,還是智力的開發;無論是情感的培養,還是品德的形成,都必須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來實現,教師無法代替學生讀書,也無法代替學生思考。因此,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真正從學生的學習出發,為學生的自主性閱讀創造條件。
1.創設教學語境,激發自主閱讀
上課伊始,我首先播放動畫,隨著音樂,富有童趣的雨點形象閃亮登場,并配有聲情并茂的朗讀。接著,我激情導入:“一聲春雷,天上下了一場春雨,可愛的小雨點從空中飄下來。今天我們學習《雨點》這首小詩,你想學會什么?”此言如一石擊水,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老師,我想知道雨點是什么樣子,想和它做朋友!”有的說:“老師,我想知道雨點從空中飄落下來,它們都落到哪兒去了?”……這樣,自覺地走近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靈,才能傾心與學生交流。
2.保證閱讀時間,指導讀通課文
在學生自主閱讀中,我先讓學生一邊看圖一邊借助漢語拼音自由朗讀課文,自己嘗試讀生字字音,讀順課文的語句;接著再讓學生讀一讀,比一比,調動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最后讓學生匯報一下自己讀懂了什么,學會了什么。而我適時的點撥,使學生能夠說出雨點落進哪些地方,雨點落進不同的地方,樣子有什么不同?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走出了那種閱讀時間短,課文沒讀完就讓學生匯報,瑣碎而膚淺的一問一答的圈子中去。
二、探究性閱讀,讀懂課文
1.質疑問難,激發探究閱讀
學生讀通課文僅僅是第一步,還要引導學生質疑問難,進行探究性閱讀,從而做到讀懂課文。問題是探究性閱讀的起點和歸宿,在《雨點》教學中,可以啟發學生:“你們已經把課文讀通了,真了不起!對于課文的內容你還有問題想問嗎?”從一年級起就培養學生質疑問題難的能力,當然有時會有一些難度。而我直接把問題拋給了學生:“小朋友們,你們把課文讀通了,可是老師被弄糊涂了,從天上飄下來的雨點都是一般大小,怎么落在不同的地方就不一樣了呢?”此問題一出,學生再進一步閱讀課文,探究問題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
2.提供資料,深入探究問題
探究性閱讀要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建構活動。源于文本,是建立語言與思維的聯系,使語言的學習與思想的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雨點為什么落進池塘里是睡覺,而在小溪里是散步、在江河里是奔跑、在海洋里是跳躍呢?這些情景教師不要過多講解,只要讓學生反復閱讀,邊讀邊想象,在頭腦中逐步產生一幅幅畫面,文中的語言文字材料就轉化為學生思維材料了。高于文本,就是要給學生架設探究的平臺,提供必要的文字、圖片、影像等材料,提高探究的起點。在《雨點》教學中,我通過編輯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四段影片,并配上聲音效果,讓學生自己去觀察、探究問題。同時我改變了單純的師生交流形式,讓學生同桌交流,小組交流,甚至讓學生離開座位找自己的好朋友,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使學生在進行合作學習時,取長補短,互相啟發,既增加了課堂的信息量,又促進學生全面深入地探究問題,理解課文的內容。
3.閱讀品味,體會語言精確
在教學《雨點》時,學生通過探究性閱讀,弄明白雨點在不同地方呈現不同的形態,
那作者為什么用“散步”來描寫雨點落在小溪里的樣子,而不是“走動”或是其他的詞語呢?我積極引導學生對課文不斷的閱讀,體會到:池塘的水面很平靜,小雨好像在睡覺,小溪的水緩緩地流淌,小雨點好像在散步;江河水流很急,奔騰不息,小雨點好像在奔馳,海洋波濤洶涌,小雨點一會掀到浪尖,一會拋到浪底,好像在跳躍。可見“睡覺”、“散步”、“奔跑”、“跳躍”詞語的運用是多么準確、生動。所以,我們要重視并強調對課文的“讀”。
三、欣賞性閱讀,讀出感情
情感是文章的主旨,“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不同的語言環境,語句的語意、情感是不同的,我們朗讀時使用的語氣、語調也應該是不同的。誠如劉勰所說“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
1.啟發想象,啟動情感
在《雨點》教學中,通過動畫演示,啟發學生想象。如“多么平靜的小池塘啊!小雨點睡得多香呀,它正做著一個甜蜜的夢呢?它夢到了什么?該怎么讀?”通過啟發、此時學生讀起課文才能找到感覺,讀出味道。
2.吟誦感悟,陶冶情感
在《雨點》教學中,我讓學生自由連讀,分小組交流讀,學生喜歡讀哪一句就讀哪一句。教師適時指導:“想一想,應該怎么樣讀?”“為什么要這樣讀?”“你們比一比,看誰讀得好?”讓學生全身心誦讀,使其朗讀水平得以提高。
3.進入角色,化物為人
如何讓學生進入“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朗讀境界呢?我在《雨點》教學中,不斷地引發、誘導、暗示,讓學生在精美的動畫中、優美的音樂中,覺得自己就是小雨點,快樂地從天空飄落,在池塘里甜甜地睡覺,在小溪里悠閑地散步,在江河里快樂地奔跑,在海洋里歡呼雀躍。這樣,由我及物,加上聯系、想象,學生和語言合二為一,才能進入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審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