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眸一笑百媚生:對2010年高考文學作品考查情況的總結
2010年高考總共有18套語文試題,考查了18篇文學作品,具體情況見下表:
二、桃花依舊笑春風:對2011年高考命題的推斷
仔細閱讀上表,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幾個特點,大致推斷處2011年高考命題的走向:
1.散文主流,小說點綴。18套試題中,散文有13篇,占72.22%,備受高考命題專家的青睞。值得注意的是,先期進行新課改的省市,大多選擇了小說,如新課標卷、山東卷、安徽卷、遼寧卷等。因此,除了先期進行新課改實驗的省市,其它省市應以散文的備考為主,兼顧小說。
2.國內為主,國外為輔。2010年高考,只有3個省市選擇了外國作品,具體情況是:新課標選的是法國莫泊桑的《保護人》、廣東卷選的是西德博歇爾特的《面包》、四川卷選的是美國愛默生的《自然》。由于民族習慣、語言隔閡等諸多方面的原因,高考命題材料選擇本國人的作品,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且為了降低選文難度,拉近和考生的情感距離,大多省市選擇了當代作家的作品,即使是選擇了現代作家,也是非常著名的作家,如老舍。
3.選文至上,名氣次之。從2010年高考現代文選文情況來看,名家和非名家作品各占半壁江山,即9/9。由此可以看出,高考選文的根本原則是“選文至上”,以是否適合高中生閱讀為最高準則,而不是以作者尊,單純考慮作者的名氣。即使是選擇名家的作品,這些作品也經過了長時間的檢驗,得到廣大讀者的認可。如季羨林先生的《海棠花》,就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非常適合中學生閱讀,也便于命題專家命題。2011年高考,這個情況不會有大的改變。
4.題型趨同,分值穩定。2010年高考,只有8個省市選擇了“主觀題+客觀題”的命題形式,即1道客觀題+若干道主觀題,且這些省市多年來一直采用這樣的命題形式,如遼寧卷,自從分省命題以來,雷打不動,形成定勢。適度減少客觀題,增加主觀題是教育部考試中心的一貫主張,從這個信息推斷,采用了主觀題形式的省市,還會“濤聲依舊”,堅持自己的特點,不會盲從,再回到原來以客觀題為主的年代。因此,2011年考生根據自己所在省市上一年度的題型特點,大概能揣摩出自己備考的重點題型。
再說題量。題量最多的是上海卷,共有6道題,最少的是廣東卷和福建卷,只有3道題。浙江卷是5道題,剩余的15套試卷都是4道題。2011年的題量還會在4道題的基礎上上下浮動,上超不過6道題,下不會少于3道題。
最后說分值。分值最多的是新課標卷、北京卷、安徽卷、福建卷和遼寧卷,總共25分,最少的是山東卷、天津卷和湖北卷,總共18分。其它的試卷均在20分到23分之間。鑒于2011年高考以穩定為基調,相信分值還會在18分至25分。
5.課外主打,課內萌芽。2010年以前,現代文閱讀全部采用課外的材料作為命題文本,但2010年湖南卷卻采用了洛夫的散文《一朵午荷》。這篇文章選自于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讀本②·一朵午荷》,命題人的意圖非常清楚,那就是告訴廣大師生,在高考備考的時候,一定要抓住教材這個牛鼻子,不要脫離教材,信馬由韁。
三、且把金針度與人:2011年的備考方法
高考臨場的現代文閱讀有三個突出的特點:即難度高、得分低和極強的主觀性。因此,在高考考場上進行現代文閱讀,肯定不同于平時的閱讀。命題者的指導思想就是靠現代文閱讀這一部分增加試題的區分度,拉開考生的分數檔次。所以,進行考場閱讀訓練的目標應定位在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一定的答題技巧和方法。
1.正確認識,冷靜答題。平時訓練中,不要人為的夸大現代文的難度,訓練題要由易到難,克服對現代文閱讀題的畏難心理,增強自信心,考試時放平心態,努力得到應該得到的每一分。
2.整體把握,有效篩選。高考文學作品的閱讀,一定要從全篇出發,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切不可將原文任意分割。閱讀過程本身就是獲取信息的過程,閱讀質量的高低取決于捕捉信息的多少。試卷選文雖不及教材中的文章信息多,但也為我們提供了不可忽視的有用信息。比如做題時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以及文后的注釋等內容,同時特別要快速瀏覽文后問了哪些問題,等等。
3.確定區間,圈點勾畫。閱讀大段現代文主要用精讀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時練習要養成圈點勾畫、多做記號的習慣,可以先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間,和哪些語句有關。確定某一答題區間后,再仔細弄懂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找出關鍵句,進而理清段落之間的關系,了解行文思路。閱讀時反復琢磨題干,圈畫與之相關的內容,答題時就不需要再從頭至尾搜尋,可節省不少寶貴時間。
4.利用原文,就地取材。眾所周知,現代文閱讀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需要憑空去想。離開了原材料恐怕誰也答不準、答不全。因此,準確解答高考閱讀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就地取材,在原文中尋找答案。要堅信大多數題目在文章里是能夠“摳”出答案的。當然,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夠直接使用,還必須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加工,或摘取詞語或壓縮主干或抽取要點或重新組織。即使是歸納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須充分利用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