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天,在光線暗淡的屋內圍抱火爐,散漫地回想一些人和事——從一次寒夜的經歷、一個凍死的陌生人、在冬天死去的親人和年邁的艱難地抵御著冬天寒冷的母親,直至黑夜完全降臨。這是散文《寒風吹徹》的主要內容。它所傳遞的內涵是某種關于生命的抽象體驗。
文章的主體以人物為界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以“我”為主角,寫“我”被寒風吹徹。14歲的“我”趕著牛車去沙漠里拉柴火,而且“越來越遠”,“往往用一天半時間才能拉回一車柴火”。“我”對寒冷的認識——包括對大雪的認識——就是“從那些夜晚開始的”。這里作者寫了“我”十四歲的“那個冬天”趕牛車去沙漠拉柴火被凍壞一根骨頭的具體經過,表現了“我”被寒風吹徹的切骨入髓的體驗和思考:首先是寒冷對人體溫暖的搜刮十分徹底,讓人“渾身上下只剩下寒冷”;其次,孤獨使抵抗力減弱,若夾在一長串拉柴的牛車中,當“好幾架牛車在這條夜路上抵擋著寒冷”的時候,便“再冷也不覺得”,“而這次,一野的寒風吹著我一個人”,個體面對自然的淫威顯得更加孱弱,而弱者的智慧就是蜷縮、躲避和隱忍。
第二層以路人為主角,寫路人被寒風吹徹?!拔摇痹噲D向一個渾身結滿冰霜的路人傳達同類的溫暖,可這個上了年紀的人還是沒有逃脫寒冷的襲擊,凍死在村西的路邊,“半邊臉埋在雪中”——“我”對大雪的感覺由新奇歡欣到畏懼悚然與此大有關系。作者不敢相信路人的慘死,努力探尋他的生命中“深藏著一點溫暖”,“我”思考著,是破敗得難以御寒的穿戴置路人于死地,是“比多少個冬天加起來還要寒冷的心境”使他喪失了活下去的勇氣,還是兩者兼而有之?面對生命與生命的隔膜,面對生命的脆弱無助,作者從心底深處發出了無奈的嘆息。
第三層以姑媽為主角,寫姑媽被寒風吹徹。姑媽一直期盼著天熱后跟母親一同暄暄,沒承想,姑嫂之會竟然如此不易。時間在害怕寒冷的姑媽對春天的一次次渴望中流逝,和姑媽一樣期盼著春天的母親卻因家累繁重而總是脫不開身,生存的艱難和寒冷的阻隔竟然使體現親人之間相互溫暖的正常走動也實現不了。
第四層以母親為主角,寫母親被寒風吹徹。母親的兒女們努力替母親遮擋一絲寒冷,母親透心寒冷的冬天依然來臨。這里的透心寒冷的冬天,更側重于心理上的,因為畢竟隔著三十年的人生距離,兒女的關愛與老伴的關愛總是有區別的。
“寒風吹徹”貫穿了全文,特別是主體部分。文中與寒風有關的文字,或表現寒風的無所不在,以隱示苦難的不可逃避;或表現人面對寒風的步步進逼只能步步退守的弱小和無奈;或說寒風不僅侵身,而且侵心,侵占人的整個生命和精神;或表現人與環境的相處和抗爭,是普遍性的,無法回避的,有寒風在,就有人類的苦難在?!按祻亍钡摹皬亍?,在深度上,指寒風徹骨徹髓,逼向生命的極致即死亡;廣度上,指寒風幾乎吹徹所有的處境窮窘的人——“我”“路人”“姑媽”“母親”,還有“爺爺奶奶”。
《寒風吹徹》寫出了“我”、家人、路人等被寒風吹徹的生命痛感,傳遞了某種關于生命的抽象體驗,反映了生命的另一個側面——脆弱和悲涼。
文章看似從頭到尾都在寫人生的冬天,寫人生中的寒風、落雪,寫人的寒冷、淡漠、無助,但是仔細加以品味,文章并不是消極的。“我”在一個冬天的夜晚獨自趕著牛車進沙漠去拉柴禾,以往“天再冷也不覺得,因為寒風在吹好幾個人”,“好幾架牛車在這條夜路上抵擋著寒冷”,“而這次,一野的寒風吹著我一個人”。當人們結伴同行,有著友情和關愛的時候,“我”戰勝了生活的苦難。當只有一個人,體會不到友愛的支撐時,“我”感到了寒冷、感受到了生活的打擊。那個渾身結滿冰霜的老人,多年來,他體味到的人間真情、人間真愛太少太少。他是在孤獨無助、對人生徹底絕望之后,消逝于寒冬,消逝在生活的苦難中的?!拔摇钡墓脣尯汀拔摇钡哪赣H也在一次次地抵御著生活的寒冬。姑媽最后孤獨地死了,因為她的“天”一直沒有熱,她一直在熱切地期盼著我們和母親的到訪,但她卻一次次地受著失望的折磨?!拔摇钡墓脣屓裟艿玫礁嗟挠H情的慰藉,也不會被那個冬天留住。和姑媽相比,“我”的母親是幸運的,她依然健在,因為“母親不是一個人過冬”,“我們長高長大的七個兒女,或許能為母親擋住一絲的寒冷”。在這里,作者是多么強烈地渴望著心靈的交匯貫通!他告訴我們:心與心之間的愛是最重要的,它是生命的春天,它能抵擋住生活的冬天中的所有寒冷!
從作品的顯在結構上看,劉亮程是在寫北方農村冬天的一些生活和經歷,而作品的潛在結構是:在人的生命中,生活會給你很多的考驗與磨難,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經歷許多寒冷的落雪的日子,“寒風”吹徹所有的人,“雪”飄落在所有人的生命中,而戰勝這種磨難、治療這些傷痛的,只能是人與人之間的友情、親情、真情,說到底,就是人們心底最為摯烈、最為溫暖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