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理念】
1.切實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
2.將自己的情感體驗融入閱讀過程和寫作中。
3.要有問題意識。
【教學目標】
1.培養朗讀時讀準語氣,并體會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
2.學生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比較閱讀的能力。
【教材分析】
這兩篇文章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課文。文章屬于篇幅短小的外國寓言,由故事和寓意兩部分組成。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對篇幅短小的寓言早已不陌生,而且閱讀的興趣也較濃厚。
【媒體選擇】
準備一組“掩耳盜鈴”的圖片(幻燈片)就行。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展示一組“掩耳盜鈴”的圖片)學生簡述這個小學學過的故事,并說說其中包含的道理。
明確寓言都是由一個簡短的故事和蘊含的道理構成的,并導入新課。(板題)
[聯系小學學過的寓言故事,配合直觀形象的畫面,既復習了舊知識,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自然會欲罷不能。]
二、品味形象,學會質疑
1.初讀過程
讀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疏通故事大意(復述故事)。
2.品讀過程
①欣賞赫耳墨斯的“人物”特點
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和神態,揣摩人物的心理。
②朗讀全文
可分角色朗讀、個人朗讀,重點讀準赫耳墨斯愛慕虛榮的語氣和雕像者不屑一顧的語氣。
③理解赫耳墨斯問價的愿望和結果的不同
(他心中以為自己的雕像肯定要比赫拉的高得多,可一文不值的結果卻如當頭一盆冰水潑下。)
④歸納寓意
(諷刺愛慕虛榮、過分看重自己的人。)
3.總結方法
引導學生總結學習寓言的方法:疏通大意——品味形象——歸納寓意——學會質疑,并以此達到舉一反三之效。
4.引導質疑
目的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如:赫耳墨斯一開始就問自己雕像之價,行嗎?(難以突出他愛慕虛榮,想通過比較來抬高自己和心理。)
[最后一個過程是引導學生敢于質疑、學會質疑,正如古人所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也與課標中“對課文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三、自主學習,比較閱讀
1.選擇喜愛的方式自由讀《蚊子和獅子》
先個人主動閱讀,運用剛剛獲得的方法進行,也可以試著自主設計閱讀方式。后進行小組合作討論,老師穿行于學生之間,達到隨時點撥的目的。
2.檢查閱讀效果
①兩文在寫作上很相似,尤其是都刻畫“人物”的語言、動作來達到教育人的目的。
(“吹著喇叭,唱著凱歌”,“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強……”)
②分析蚊子敗于蜘蛛的真正原因。
(這個答案不拘統一,如“個人意識極其膨脹,變成一個大寫的虛假的蚊子”、“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弱點”等)
③概括寓意。
有了上個環節,歸納寓意就很容易了。值得重點引導的是:也可以歸納出與文中不同的寓意(運用發散思維),如:“每個人都要知彼,更要知己,方能勝利”等。
④分角色朗讀或表演。
⑤敢于質疑。
a.能將題目改為《蚊子、獅子和蜘蛛》嗎?
(完全可以)
b.能否將蚊子被蜘蛛網粘住的情節刪去?
(刪去這個情節,寓意也將改變)
c.蚊子有無可取之處?
(了解獅子,并抓住對方的弱點以攻其一處)
d.蚊子被蜘蛛網粘住后,就一定會被蜘蛛吃掉嗎?
(可以讓學生發揮合理的豐富的想象續個結尾)
前兩個問題是在讀懂文章、把握全文的基礎上提出的,后兩個問題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的。
[這個過程主要是引導學生先自主學習,后小組合作學習,以求達到相互合作、自主探究、讀出問題之目的。這也是和新課標的理念相吻合的。學生有了第一篇寓言學習的經驗和方法,再進行舉一反三就不是難事了。最后引導學生質疑,特別是通過小組合作對一些體現想象和聯想能力的問題進行探究,這就將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落到實處。]
四、拓展訓練,學習寫作
1.課堂寫作訓練(任選一題,當場完成):
①學習伊索寓言的格式,也寫一篇寓言,如《蜜蜂和蝴蝶》、《翠鳥和啄木鳥》等。
②給《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獅子》再續結尾。
③試著將兩則寓言改成簡短的課本劇或評書。
(不強求每位學生當場書面成文,能形成醞釀稿也可。)
2.抽部分學生展示作品(醞釀稿),學生評價,共同提高。
[模仿是創新的基礎,合理想象是表達對自然、人生、社會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的一種手段。學生在前幾個階段中真正地讀好了幾則寓言,因此,在寫作中自然也就興趣盎然,才思涌動了。]
附板書:
[兩塊板書都達到了簡潔又畫龍點睛的效果。第一塊板書以坐標的形式,體現出赫耳墨斯的愿望(用虛線表示)和現實(用實線表示)的懸殊。第二塊板書用虛線大寫的蚊子形象地表現了戰勝獅子后產生極端膨脹的“個人意識”(像氣球),也因此暗示它自傲而忘了形,勢必要毀滅(被吹破)。]
【教學反思】
1.把孩子領進精彩的問題空間。
新課程學習方式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強調通過問題來引領學習,視問題為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的主線;另一方面通過探究而生成問題。因此,在這教學設計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勇于質疑,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以激發他們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