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多重對話的過程,在當前的許多閱讀課堂里,對話呈現出關注“溫度”,忽視“深度”的現象,往往在文本的表面滑行,流于膚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作為平等對話首席的教師,要責無旁貸地擔當起自己在對話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責任。為此,教師必須認真研讀文本,發掘文本的特點,抓住文本的細節之處,引導學生探幽發微,走入文本,和文本進行心靈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實現與文本的深度對話,進而促進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在和諧的師生共學中提升語文素養。
一、品析文本反復處
文本中常常有詞句反復出現的現象,詞句的反復并非作者語言啰嗦累贅,往往隱寓著深刻的含義,是引導學生向更深處挖掘文本內蘊的階梯。《二六七號牢房》有這樣一些句子:“從門前到窗子是七步,從窗子到門是七步”,“走過去是七步,走過來是七步”,“這個,我很熟悉。”“是的,這一切,我很熟悉。”于漪老師教學時在此設問:這里為什么要寫4個似乎重復的“七步”和2個“熟悉”?作者為什么要用這樣來回往復的句式?緊扣4個“七步”和2個“熟悉”,學生細心品析,讀出了4個“七步”揭示出牢房的簡陋、狹小、環境的惡劣;2個“熟悉”揭露了捷克內外反動派是一丘之貉,都是迫害革命者的劊子手。這些語句的反復運用,則強調了作者身陷囹圄,渴望自由的感情和勇于獻身的堅定信念。
又如《祝福》里祥林嫂在兒子被狼吃后反復講的一段話:“我真傻,真的,我單知道下雪的時候野獸在山坳里沒有食吃,會到村里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臟已經都給吃空了,手上還緊緊的捏著那只小籃呢。……”這段長達200多字的文字在文章中出現了2次,扣住這個反復讓學生品析,原來作者如此“浪費”筆墨,是為了突出祥林嫂內心的無比痛苦。抓住文本中的反復之處,能對文本中的文化、人性、道德、審美等進行深度研讀,讓學生與文本真正對話。
二、揣摩文本反常處
反常處指不合常規常情常理之處。引導學生利用文本中不同尋常、不合常規的內容和寫法,進行揣摩探究,可以讀出深意。《散步》一文中:“我們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按照慣常表達,我的母親年紀最大,為突出對老人的尊敬,應先說“我的母親”,再說“我”、“我的妻子和兒子”,可作者為什么卻把“我”置于最前面?帶著這個問題細讀全文,我們就會讀出作者把“我”放在前面的深意:在散步的整個過程中,“我”是起到決定作用的,“我”放在前面這個位置表現出了“我”的一種責任感,與后文“我”的作用是相呼應的。“我”放在前面,這不是作者的疏忽,也不是不懂禮節。最終學生在感悟到文本傳遞的濃濃親情的同時,讀出了生命的傳承,讀出了承上啟下的中年人的責任這一深刻命題。
三、研討文本矛盾處
文本中的看似矛盾之處,往往是作者獨具匠心的筆觸,蘊含著深意。教師要善于抓住文本的矛盾之處,引領學生對話、探究,讓學生走進文本,用心靈去觸摸文本的主旨和情感。《孔乙己》第4自然段中“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著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句話一方面揭示了其身份的特殊性,一方面為其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站著喝酒”說明他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是屬于“短衣幫”的;“穿長衫”則表明他是“讀書人”,與“要酒要菜、慢慢地坐著喝”的“長衣客”有某些共同之處。很顯然,孔乙己穿著和喝酒方式之間是矛盾的,它揭示出孔乙已的思想、性格,反映了他經濟地位和思想意識的矛盾——從經濟上說,他的地位很低的,是屬于“短衣幫”的,但在思想意識上,他不愿與“短衣幫”為伍,仍然把自己看成高人一等的“讀書人”。組織學生深入品味“站著喝酒”與“穿長衫”這其中的矛盾,一個迂腐落后、貧困潦倒的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層知識分子形象便會躍然于學生眼前。文末“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里的“大約”和“的確”顯然是一對矛盾的詞語,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沒有呢?我們可以此為切入點,組織學生對文本進行細讀、研討,既讓學生體會到魯迅用詞的匠心,又讓學生深刻理解文本的主旨:“的確”表明孔乙己的死是肯定無疑的,“大約”表明人們對孔乙己的死僅是一種猜測,因為孔乙己只不過是一個給人們徒增“快樂空氣”的可有可無之人,根本沒有人真正關注他,以致他在何時何地如何死去,無人知曉,無人目睹。這句看似矛盾的話反映了當時社會世態的炎涼冷酷和孔乙己悲慘命運的必然性,有力控訴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四、推敲文本細節描寫處
細節描寫在文章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和作用,周振甫在《文章例話》中說:細節有兩個作用,一是推微知著,從小處看到大的意義,一是‘搜間傳神’,搜求一般人不注意之處,即找到好的細節,把它寫出來,起到傳神寫照的作用。教師要善于捕捉文本的細節,引導學生深入到文本內部,讀懂細節描寫的意義和作用,從而披沙揀金,挖掘文本內涵。《范進中舉》中有多處細節描寫,堪稱經典,須得細細品味。如范進中舉后喜極而瘋,引導學生品析從昏厥——瘋跑——跌倒——瘋走集上一系列顛狂的丑態,就可以判斷他不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滿腦功名利祿,一心升官發財,從而揭示了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阿Q正傳》中有這樣一處細節:“要畫圓圈了,那手捏著筆只是抖,于是那人將紙鋪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盡平生的力畫圓圈。他生怕被人笑話,立志要畫得圓,但這可惡的筆不但很沉重,并且不聽話,剛剛一抖一抖的幾乎合縫,卻又向外一聳,成了瓜子模樣了。”這個細節,形象生動地反映了阿Q的性格特點——直到死還恪守著自欺欺人的“精神勝利法”。讀到這一細節描寫時,誰又能不覺得阿Q的可笑、可悲、可憐?又怎么會不“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進而深思國民劣根性?筆者認為,要充分欣賞細節描寫的藝術魅力,指導學生老老實實地認真品讀文本,讓他們用心走進文本中的生活,走進當時的社會環境,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才能讀懂文本,讀懂藝術形象。
五、探究文本描述前后迥異處
在文本中,有這樣一種現象——對同一人物或事物進行多次描寫,但前后迥異,對比強烈。以此切入,讓學生細細體味探求,自然水到渠成抵達文本意蘊深處。《范進中舉》一文中,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后的態度截然不同,判若兩人。范進中舉前,窮困潦倒。有一次借鄉試盤費,胡屠戶不但不借,還將范進罵了個狗血噴頭:“像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趁早收了這條心。”范進中舉后,同是這個胡屠戶,卻換了一副嘴臉:“我的這個賢婿,才學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頭那張府、周府這些老爺,也沒有我女婿這樣一個體面的相貌。”前倨后恭,反差極大,學生品讀兩處對話,胡屠戶這個勢力市儈的丑惡形象就如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