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案例說起。
在學習朱自清散文《春》時,教室里書聲瑯瑯,突然一只小麻雀從窗戶外闖了進來,讀書聲嘎然而止,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在它身上。
一種聲音(教師A,筆者注):“快讀書!一只小鳥有什么了看的!”學生雖然不情愿地拿起了課本,心卻跟著小麻雀飛來飛去。
另一種聲音(教師B,筆者注):“小鳥為什么要飛到我們的語文課上呀?”“對,小鳥被同學們動情的讀書聲吸住了,它也不甘寂寞,要和我們比一比誰的聲音好聽呢!”學生們爭先恐后說:“老師,我要和小鳥比高低!”“我也要比!”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第132-133頁,劉儒德著,2009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同一件事,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就能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很多老師從“心理效應”角度分析這個例子無疑是有道理的,上述案例中的老師B“就充分利用了積極的心理‘圖形’成功處理了課堂中的突發事件”(《教育中的心理效應》)。如果從課堂“安全”角度來看,這個案例也是很典型的。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從顯性角度來討論“安全”問題。比如:
從安全問題涉及的內容看,有生命安全、財產安全等;
從安全問題涉及的范圍看,有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校園安全等;
從學生受傷害的類型看,安全問題涉及兇殺、打架、斗毆、被盜、被搶、自殘、自殺、食物中毒等;
從學生安全管理的角度,包括學校安全工作保障、安全預警、安全教育培訓、安全事故應急處理等;
從安全職責角度看,各級政府及其教育、公安、司法、衛生、建設、文化、工商、質檢、新聞出版等部門都應履行相應的職責。
……
但是,很少有人從隱性的角度來探討我們的課堂“安全”問題,認為校舍是牢固的,學生沒有帶管制刀具入校(或者帶入教室),課堂上同學之間沒有發生打架斗毆事件,課堂就是安全的。其實不然,課堂“安全”除了這些顯性的因素外,我們還應關注一些隱性的因素。本文力圖探討“隱性的課堂‘安全’”(為了表述方便,下文簡稱為“課堂安全”)及其構成要素,以就教各位同仁。
《現代漢語詞典》對“安全”這樣解釋:“沒有危險,不受威脅,不出事故。”就課堂而言,這種危險和威脅可能是客觀的條件造成的,也可能是師生主觀因素造成的。主觀因素造成的師生恐懼、壓抑、溫暖缺失、情感淡漠、缺乏包容等,都屬于“隱性的課堂安全”問題。筆者認為,課堂安全是指師生在課堂教學中共同營造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對話氛圍,以實現學生有效學習、師生共同成長的一種存在狀態及其保障條件。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應來源于課堂的“安全”,沒有安全感的課堂絕不會是有效的,更不可能是高效的。為此,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課堂教學的安全性:
課堂安全是指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的心理安全;
課堂安全以和諧、民主、平等的對話氛圍為前提;
課堂安全以學生有效學習乃至高效學習、終身發展為終極目的和歸宿;
課堂安全需要師生共同創造,但由于學生心智水平的局限,老師應成為課堂安全管理的主要責任人。
那么,課堂安全由哪些要素構成呢?
一、平等的師生關系
平等的師生關系首先體現在尊重學生。作為自然人,學生擁有和教師平等的生存權利,然而有不少的老師卻不注意這一點。有這樣一則笑話。有一天,一個老師上課,發現兩個學生睡覺,他們都把書鋪在自己的面前,結果老師把其中的一個差生叫起來批評說:“你看看人家(一個平時很優秀,此時正在睡覺的學生),人家睡覺還看書呢,你倒好,一看書就睡覺。”這雖是一個笑話,但也警示我們不能“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和成績優秀的學生同樣需要尊重。他們在生存權利上是平等的,他們有著獲得平等的存在狀態的權利。同時還要尊重學生的發現,特別應關注怪異的、超常規的發現。學生的發言即使是錯誤的,是幼稚的,是偏激的,教師也應把它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引導學生一步步走向成功。李鎮西老師有一句話值得我們深思:“尊重學生,這不是一句空話。當學生的思想正在熊熊燃燒時,教師不能為表達自己的思想而撲滅學生的思想火花。”
其次,平等的師生觀要求教師和學生平等交流。有一位老師上英語課,課堂上兩名學生就一個問題爭論不休,其中一名學生明顯出現了偏差,而另一名學生又無法說服這名學生……這種爭論很有意義,孰是孰非一辯就明確了。但是如果繼續這樣爭論下去,意義已經不大了。此時老師應該及時介入,如何進入呢?老師說了一句:“Can I help you?”(我可以加入進來嗎?)學生:“Yes.”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對討論中出現偏差的觀點進行分析。這節課中,老師不是武斷地打斷學生的討論,而是“蹲下身來”和學生平等交流,“我可以加入進來嗎?”老師在征得學生同意之后,再進入討論,體現了平等對話的觀念。教育是從平等開始的,這種平等的交流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此外,師生信息對稱也很重要。信息對稱本來是經濟學上的一個概念,是指在市場條件下,要實現公平交易,交易雙方掌握的信息必須對稱。如果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很可能是不公平交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事先把課堂學習的內容、討論交流的問題告知學生,學生在課前做好充分的預習和準備,這樣的課堂對話才是平等的,學生才可能真正參與其中,課堂效益才可能高起來。
總之,課堂教學中要求師生建立朋友式的關系,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有平等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學生才會感到安全,這樣的課堂才能煥發生命的活力。
二、和諧的課堂氛圍
上文中的那位教師B就很善于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老師理解孩子們的好奇心,包容孩子們的“注意力分散”,沒有訓斥,沒有指責,而是巧妙的引導:“小鳥被同學們動情的讀書聲吸住了,它也不甘寂寞,要和我們比一比誰的聲音好聽呢!”。和諧的課堂給孩子們帶來了安全感。
兩千多年前,孔子的課堂也是一種和諧的課堂。《論語·先進》里記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課例:
一開始,孔子就營造了一種和諧的氛圍:“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不要認為這樣就不說話了。”接著不斷地啟發:“如果有的君主了解并任用你們,你們打算做些什么呢?”當他看到曾皙欲言又止時,就鼓勵他:“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有什么妨礙呢?只不過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聽完曾皙的回答,孔子情不自禁地贊嘆道:“吾與點也!”(我贊成曾皙的話)這樣的課堂氣氛多么和諧啊!即使老師(孔子)不贊成子路“其言不讓”(他的話毫不謙讓),也沒有橫加指責,只是用哂笑表明對子路的含蓄批評。每次讀到此文,心中不免生發一種感慨:“做孔子的學生,真幸福!”
可見,教學氛圍是完全可以被師生和觀察者感知的客觀存在,是一種可以左右課堂教學活動效能的關鍵因素。試比較下面兩句話:
教師C:“你們聽懂了嗎?”
教師D:“我講清楚了嗎?”
這兩位老師問話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想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但是教師C問話的潛臺詞是:“我是講清楚了的,沒聽懂完全是你們的責任。”既然這樣,學生還敢說我沒聽懂嗎?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有安全感嗎?而教師D的問話則不同:“沒弄明白的大膽說出來,責任在老師沒講清楚。”這不應僅僅看作是老師的“胸懷寬廣”,更應看到老師的寬容為學生愉快學習創造了良好的存在狀態。
三、愉悅的情感體驗
有效的課堂教學環境應該讓學生感到安全、溫暖、充滿陽光,讓學生充分享受愉悅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馮友蘭先生曾經把人生的境界分為四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成為應該成為的人(即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正如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所指出的,“語文課應是一種精神的漫游,應該是好玩的有趣的”。可見,安全的課堂應更多關注學生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因為“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馮友蘭),我們鼓勵和期望學生成為“賢人”和“圣人”。那么,課堂就應該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生命成長,而不是單純的知識累積,把課堂建設成為學生的精神家園、情感家園,培養學生悅納自己、悅納社會、悅納自然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信、樂觀的人生態度,培養對世界的洞察力和面對危機時刻樂觀向上、朝氣蓬勃的精神品質。這樣,培養的學生才可能“多一點個性張揚,少一點自我貶抑;多一份自信與自尊,少一點自輕與自賤;多一點自主判斷、自主選擇、自主承擔,少一點輕信盲從和不負責任;多一點飽含尊嚴的社會性,少一點奴性和曲意逢迎”(維普資訊網《普通高中課程改革關鍵詞解讀》)。所以,安全的課堂還需要讓學生享受愉悅的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