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科是中學階段一門基礎課程,它以地理科學知識為基礎,結合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于一體,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學科。目前,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初中階段,大部分學生都存在著“厭學”地理的情緒。作為非中考科目的初中地理,在教學實踐中處境尷尬。如何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最有效地獲取知識,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一直是我們地理老師在實踐中努力探索的課題。
1.正確認識地理學科,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興趣是人們探究和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影響學習的諸多非智力因素之一,它的產生是以認知過程為前提,而一經產生又會反作用于認知過程。因此,幫學生樹立“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生活中到處是地理知識”的觀念尤為重要。如讓學生認識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火山噴發及臺風等自然現象;五彩繽紛的生活方式與自然和諧的關系;再到探討全球性的糧食、人口、環境、資源等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深刻體會到學好地理知識在生活中能解決問題,解釋困惑,這就是興趣和動力的源泉。
如七年級新課程一開篇就安排了“與同學們談地理”這節內容,講“生活與地理”的關系。結合這節內容,我根據學生好奇的心理,設計了以下問題:你們知道為什么每天太陽都是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的嗎?神話傳說中月亮上有吳剛住的宮殿、有桂花樹、有酒,月亮環境是不是真的這樣的呢?……這些問題提到的內容,都是我們地理課將要學習的。你們想不想知道呢?通過這樣的開篇談話,以期能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注重教學方式,合理使用教材
新一輪課程教材改革,更加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素質教育課程理念與目標,強調學生素質的發展。與之對應的教材體系隨之變化:“一標多本”取代“一綱多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取舍、補充教學內容,“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被大多數教師所接受。教師的授課方式與學生的聽課效率有很大的關系,理論課比較枯燥,大腦容易疲勞,但是理論課如果結合習題課,則不僅能使我們對剛學會的知識加以鞏固,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學會做這些習題的方法與技巧,聽課效率自然會提高。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合理設置一些問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起到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最終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從而培養思維能力。如八年級上下冊講授中國自然及分區地理,教材中內容相對較少,教學中則應有意識的充實內容,適當增加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相關內容。
3.用心設計問題情境,追求探究活動的有效性
美國一位教育家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為了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形成諸如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一系列教學方法,將以上方法落實到教學實踐,教學效果特別顯著。講到我國的降水特點時我用“八月十五云掩月,正月十五雨紛紛”、“熱生風,冷生雨”、“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等諺語詩句導入,讓學生探究里面蘊含著怎樣的氣候學問?又如,講到《水資源》一節時我提問:我們大多數同學都飲用純凈水、礦泉水,而且在我國城市中,購買純凈水、礦泉水飲用已成為人們的消費時尚。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從而引導學生探究水污染對生活的影響。除了聯系生活實際外,還可以聯系生產實際、學習實際、鄉土實際和國內外實際。
例如連續觀測兩個月的天氣,試做天氣預報員,推測天氣的變化規律,因地制宜安排日常生活;調查家里污染狀況及評價社區生活環境質量,并能對環境采取積極態度與保護行動。對各種自然與人文災害的發生、防御有正確的認識,基本掌握自我保護措施;運用地理常識看懂各種媒體新聞的報道,了解國內外的重大事件的地理背景,增強人際交往與合作等。通過生活實例使學生體會到“生活處處有地理”,從而對地理學習建立一種內在的驅動力。
4.創設良好課堂氣氛,促進學生主動參與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奧秘不在于傳授,而在激勵、喚起和鼓舞。”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地在各個環節激勵學生,使他們產生內部驅動力。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給予期待或鼓勵,注意維護學生的自尊心,調動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另外,開放性的答案能使學生人人都覺得“我能行”、“我愿意嘗試”,使學生感到教師對其信任與尊重,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例如,在學習“經度變化規律”時,教師鼓勵學生觀察經度圖,總結判斷東、西經的方法。有的學生說找零度經線;有的同學說在度數最小的那根經線上畫“十”字,再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判斷;也有的同學觀察得到:經度越向哪個方向變大,就是該方向上的經度。每一種方法教師都給予客觀積極的評價,學生受到鼓舞,士氣很高,學習效果好。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常采用討論課,如在講分國地理印度、日本等國時,讓學生著手搜集有關的地理資料,為討論課的發言做準備。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收集資料要看很多的書報,可以擴大視野,而整理資料更能鍛煉能力。經過充分的準備,進行了題為《走進××國》的專題討論課,給學生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同學中有能力較強的,編寫成一篇篇精采的短文,在課堂上宣讀;有的把異國的自然人文景觀描述得令人神往;有的把自己認識某些地理事物的觀點或體會講述給大家;有些能力相對較弱的同學雖然僅是談一些搜集到的資料,但貴在參與,教師總要給以及時的鼓勵,力求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讓他們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這樣教師和學生之間就容易產生互動,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調動了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5.運用電化教育,優化課堂教學
電化教育是現代化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之一。電教手段形式多樣,以其直觀、形象、生動、感染力強等獨特的長處和優勢顯現出極大的生命力,成為廣大教師廣泛采用的一種手段。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具體的東西要比抽象的東西更易被感知和記憶,看過的印象要比聽過的印象更清晰和深刻。利用電化教學手段,從全方位、多感官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因為電化教學能運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如電子計算機、電影、電視、錄像、錄音、幻燈、投影等),把大量的抽象教材轉化為形聲影像,呈現在學生視野中,把學生心理狀態調整到“身臨其境”的境界,運用投影媒體,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間概念。學生學習地理概念的過程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在傳統教法中,解決地理概念很多是靠語言講述,即使掛圖、板圖也無法跳出靜的框框。若在教學中把一些難以理解的概念,通過投影媒體化虛為實、化靜為動,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就可以幫助學生利用直觀的圖像演示,深化地理概念,更富有真實感。
特別對于某些復雜的地理形成、變化過程,教師在課堂上無論如何講,學生也是難以完全接受,而電化教學可以利用其獨有的手段,將這種過程動態地表現出來,從而取得最佳效果。如“我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特點”、“我國主要地形區的分布”“我國降水的分布”、“季風活動對我國氣候的影響”、“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景觀差異”、“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等等都設計成一系列活動投影片或CAI課件進行教學,學生反應普遍良好,學習興趣大增,知識掌握程度也大為提高。
6.加強學生的思想素質教育,培養合格人才
初中地理教學的德育目標是要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國情國策的教育;要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和不斷追求新知識的精神;使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懂得協調人類發展與環境的關系;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樹立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把中國建設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雄心壯志。
我在講授中國地理時,圍繞目標注重指導學生認識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物產及有利的自然條件等,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樹立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獻身精神。在講授世界地理時,注重指導學生認識和熟悉人類生存的環境,認識維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同時在世界地理教學中滲透熱愛世界人民,維護世界和平,反對侵略和戰爭,增進世界人民友好往來的教育。
在講到巴西一國時,注重對學生滲透環保教育,教育學生保護森林資源,認識森林的生態作用及意義。還注重進行國情國策教育,將巴西的國情與我國的國情對照、類比,同時又將巴西開發內地與我國的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相聯系,有機的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國情和國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