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在真實而精確累積前人既之既得的基礎上對未知王國的拓進,是人類文明質的飛躍和人生境界的巨大升華。江澤明總書記指出:“要迎接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知識經濟迅速興起的時代,最主要是堅持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成長靠教育。”江總書記明確的告訴我們,時代的發展呼喚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所以,在政治課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教育的主陣地是課堂,課堂教學是培養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教師必須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過程中,我從三個方面來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創設學生創新思維的和諧環境
當代學生思想活躍,知識面開闊,求知欲強,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這就要求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積極評價學生的創新思想,建立起一種平等、信任、理解和互相尊重的和諧師生關系,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消除了膽怯心理,可無拘無束的表現自己,表達自己的思想、認識和情感,提出不同觀點,發表不同見解,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特征,勇敢的進行思考、追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創新思維能力。要創設民主、和諧、寬松、自由的氛圍,就要做到:(1)堅持每個學生都可以造就的,提倡用積極樂觀的態度來欣賞和預見學生的天性,通過創新教育把學生存在著的多種潛能挖掘出來。(2)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學生。(3)后進生的創新潛能不可低估,在創新面前,后進生和優秀生是平等的,潛能同樣深厚。
2.巧妙設疑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實際上就是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教師教學就是要課前精心設計疑問,課堂巧妙提出疑問。先讓學生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激勵誘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學生找出“又一村”后,得到的不僅是“成功”的喜悅,同時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教師在教學中善于設疑,巧于設疑,于無疑處設疑,去撞擊學生思維火花,進而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波瀾。那么何種疑問方式最能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呢?教師應該經過篩選,找出最佳方式。標準是:能聯系實際,發人深思,給人啟迪;能激發、喚醒、鼓勵學生的主體意識,有助于學生分析、綜合、觀察、想象等思維能力的提高。
3.鼓勵求異
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和求異。對此,教師絕對不能壓抑,而應引導和鼓勵,科學是表明,思維的求異往往使創新的開始。例如,李四光對“中國貧油論”求異,于是就有了大慶油田的成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允許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無中生有”,“異想天開”和“胡思亂想”,從而培養學生用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獨創精神。
政治老師要學會引導學生求異,讓學生懂得不唯上、不唯書、不唯師、只唯信;不迷信、不盲從、不滿足現成的方法和答案;要鼓勵學生去懷疑、去超越、去創新。
二、注重學法知道與自學指導
教是為了不教,讓學生學會學習才能最后不教,加強對學生的學法知道和自學指導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十分重視的課題。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認識活動的主體,只有讓學生積極地、能動地參與,凝聚于知識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轉化為個體的創新能力,從學法指導入手,強調的是“發現”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獲取結果,強調的是解決問題和新城探究的精神。
學法指導的設計是有層次的,以自學法為例,第一層次是預習,指導學生學會逐字逐句地閱讀,理解其中的關鍵詞語,然后是逐段、逐節地閱讀、理解并歸納期中的重要內容、目的,是讓學生學會閱讀方法。第二層次是指導學生學會整理筆記,比較、歸納知識,形成知識體系,根據所要學的知識,結合社會實際提出問題,以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第三層次應該讓學生學會獨立獲取信息,并且讓新信息與原有知識結構結合,主動提出自己的見解或問題的解決方法,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地獲取知識是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質的飛躍。
三、要培養學生創新的實踐能力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延伸課堂教學,把課外實踐活動有機地納入教學活動,構建一個立體開放的課堂教學體系。思想政治課的實踐活動虛擬股市是多樣的,主要有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團隊活動、專題講座、知識競賽、辯論會、撰寫小作文、專題討論會、公益服務等。為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充分發揮學生的肢體作用。在課外實踐活動中,處理、除了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外,要讓學生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特征出發,自愿參加、自愿組合、自由選擇,各類活動要讓學生自己設計、自己組織、自己動手,充分調動學生制動參與的積極性,進而破、培養學生的主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