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效率不高是長期困擾作文教學改革的老問題,雖然新課改后作文教學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全面提高作文教學效率,建立科學的作文教學體系方面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探討。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很大程度上是我們的作文評價標準出現了問題。因為評價標準是否合理,不僅影響教師對學生作文水平的評判,也直接影響學生的作文方向,最終會影響學生的作文興趣和作文能力。
我以為目前的作文評價標準有以下問題:
一、作文評價無序,缺乏真正的標準
教師由于各自的觀點、認識乃至性格的差異,在判分上寬嚴不一。有的“吝嗇”得很,把80分作為上限,稍不如意就給不及格;有的又“大方”得很,高分頻現。平時這樣做,弊端還不大能暴露出來,一旦到了統一命題、統一命卷,那問題可就“觸目驚心”了。筆者的很多學生就出現過這種情況,有的作文水平平平,高考時卻得分很高,有的作文一向突出,高考卻“兵敗滑鐵盧”。這樣的結果對學生產生了很大的誤導作用,使他們無所適從。歷年高考閱卷很多省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些作文開始被判的分和最后經復查組鑒定得分前后有天淵之別,除了“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的因素,恐怕也與閱卷教師平時評分的任意而為有關。筆者在多次參加教育主管部門統一閱卷時發現,有些教師主動要求評閱作文,其中的原因并不是“勇挑重擔”,而是因為評閱作文有很大的彈性,或者說是認為評閱作文很輕松,這種現象的出現除了一些教師的責任心不強外,也與作文的評價標準無序有關。
二、作文評價缺乏變通的余地,過于死板
“死板”就是指一些教師儼然“判官”,好就是好,差就是差,沒有通融的余地,更沒有意識到評分不僅是一門科學,也可以是一門藝術。如何使作文評價成為一門藝術下文將詳細論述。
三、作文評價重形式輕內容,甚至錯把形式當內容
教師的評價著重從謀篇布局、段落修辭,甚至標點符號入手。這種以文體為中心的評價形式,限制了學生作文的思維,束縛了學生的想象力,甚至扼殺了學生的個性。還有些教師對學生作文的評價高低完全只看形式是否新穎,結果促使學生在寫作技巧上下功夫,而作為文章的靈魂如道德判斷、情感意志、社會批判意識等重要因素則被完全忽略了,這種純技術的評分導向最終的結果必然是使學生的作文華而不實,缺乏自己心靈的東西。
從實際操作層面來說,確立一個科學、規范的評價標準的確有很大的難度,一方面,對一篇作文的評價教師是不可能得出完全一致的結論的,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它帶有教師很強的主觀色彩,高考作文經常出現同一篇作文前后得分懸殊的現象也說明了這一點;另一方面,作文的評價又不可能像理科那么精確,易于把握,它必然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是,從長遠的角度說,這種評價標準的建立是不易為但也不是不可為的,下面我從三方面談談這一問題。
(一)作文評價首先要有序,要做到有序就必須細化評分標準
學生的寫作水平在一篇作文中表現在多個方面,如謀篇布局的能力、選材組材的能力、駕馭語言的能力、深化主題的能力等等。但是學生作文不是文學創作,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令人滿意,我們有些教師在評價學生作文時卻不顧這些客觀事實,只要有一方面不合要求就壓低學生的分數。學生的寫作能力是由諸多能力共同構成的,對學生能力的考查,我們既要堅持整體、綜合考查的原則,也必須權衡個別能力在學生整體能力中所占的比重度。完全不考慮個別能力失誤的性質,只要有一種能力失誤,就給學生的能力以整體上的否定,這是一種反科學的做法。我們必須細化認識學生作文的各種能力,弄清楚各個能力的屬性以及各能力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確定科學的、寬容的、不“株連九族”的扣分原則,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前面所說的一些學生所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
在學生作文的諸能力中,最能反映學生作文實力的,應當是三個:謀篇布局的能力、駕馭語言的能力和深化主題的能力,這三點和其他能力比較起來具有更大的穩定性,應是學生作文能力的基本要素。因此,在寫作能力的評價上,教師應更注重這三個能力的發揮情況。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我的經驗是學生只要一方面的能力比較突出就給高分,這對于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明確學生的寫作方向有積極的意義。
(二)作文評價要有變通的余地
作文的評價是一種過程性的評價,而不是總結性評價。因此,作文評價的目的,并不是評判學生作文的好壞,而是激勵學生,培養他們的寫作興趣。所以教師不要吝嗇作文的分數,可利用評價來激發學生的作文動機。前面說過,作文評分不僅是一門科學,也可以成為一門藝術,基于此,筆者所說的“變通”就是指教師要善于通過評價機制使學生形成向上的作文心理、耐挫的寫作意志。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對真理和正義的追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都要充滿情感,這種情感也要適當滲透到作文評價中;教師在評價中對學生積極的“情感”傾注或許就能激發學生對寫作從未有過的情感。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的評價既能較為公正、準確的評估、反映出習作的“含金量”,更能激發學生作文的激情。
當然,這不是說要無原則的去“捧”學生,更不能“捧殺”獨具稟賦的學生。對那些一貫作文較好而偶有失手的學生,如果發現是心浮氣躁所致,教師無妨打一個低于應得分的分數,然后通過面批等途徑促其自省,這樣可以幫他們找到“失去的自我”,使他們更臻成熟,這其實就是因材施教的原則在作文評價中的具體運用。
(三)作文要貼近生活,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葉圣陶先生說過:“作文教學偏于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種特殊的事,跟實際生活不怎么切合,于是學生自然要嘆無內容之苦。”而我們在對學生的作文評分時也往往如此,一方面由于過分注重形式的評價,忽視了內容,從而產生大量的模式化作文;另一方面也使學生作文遠離生活,“貧血”現象越加嚴重。
“寫作”是思想的外化,學生作文是學生綜合地、創造性地運用語言文字、反映客觀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智力技能。它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觀察、想象和思維的能力,還要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作文離不開生活,作文的源泉來自平凡生活的點點滴滴,作文的過程是學生體驗和感受生活的過程,是對生活的創造和審美的過程。從這一意義上說,教師在評價作文時應盡量避免形式主義的傾向,而要通過自己的評價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思考生活、感受生活、提煉生活。我以為,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價應著重以下方面:1.感情是否真摯。學生作文不是“代圣人立言”,而是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感,如果自己沒有真實的生活體驗,那么寫出的東西必然感情虛假,因此,作文評價時把“感情真摯”放在首位,可以促使學生去關注生活。2.寫文章能否找到感覺。作文教學的關鍵是要讓學生找到感覺,有了感覺才能找到文思,才能合理構架,才能選準章法,才能駕馭語言。作文教學高于一般的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它不是簡單的知識遷移,它的終極目的是要教會學生綜合運用已經掌握的語文基礎知識和技能進行直接的創作活動。因此,教師的評價必須在學生尋找感覺方面起一個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