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探誤一:教學中的“精英論壇”主要因為沒有面向全體學生,重視了少數,忽略了多數。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一是保護“優生”的積極性;二是鼓勵后進生參與學習;三是學習活動“點面結合”。
探誤二:信馬由韁脫離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課堂教學中需要認真處理好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關系,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點撥作用。
探誤三:以本為本越來越偏離正確方向,而滑向了技術主義、工具理性的深淵。要讓語文進入生命,內化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人格內涵。
探誤四:急功近利使一些教師片面理解“課改精神”,盲目追求“第三維度”,而輕視了前兩個維度——“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的不良現象。應使三個維度血肉交織,相輔相成,互為存在的依據,這才是真正的“課改精神”。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探誤
隨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頒行,新課程理念進入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階段,語文課堂教學步入了一片新天地,上了一個新臺階。但是,由于是探索和實踐階段,問題往往與成績相伴而生,在目前的中學語文課堂上,問題不少,不容忽視。
一、精英論壇——少數學生表演,弱勢群體龐大
有些課堂教學,粗一看學生參與很好,朗讀、答疑、討論、板演,氣氛很活躍,可是細一看,問題來了。一個班幾十個學生,只有幾個學生重復“表演”,多數學生成了課堂的聽眾和看客。為什么說這樣的現象不好?主要因為教學沒有面向全體學生,重視了少數,忽略了多數。而這“多數”,恰恰是我們在課堂中應該倍加關注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他們,為他們創造機會,幫助、指導和促進他們參與到學習活動和學習氛圍來,養成大膽表現自己的好習慣,不斷提高學習能力。不然,長期當聽眾和看客,會減退他們的學習興趣,淡化學習意識,成為課堂學習的邊緣人和弱勢群體,最終甚至會成為人格不健全、學習無長進的淘汰者。
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保護“優生”的積極性,并創造條件讓他們展示才華,發展特長。比如口頭表達與筆頭表達結合,課上表現與課下表現結合,指導他們解決高難度問題等。二是鼓勵后進生參與學習并為他們創造條件。比如創設寬容的學習環境,鼓勵參與,諒解錯漏,使膽小內斂的學生敢說愿說,設計一些具有針對性的問題活動和學習情境,使基礎差、能力弱的同學也力所能及。三是學習活動“點面結合”,既有“點”上的學生個體表現活動,又有“面”上的全體參與活動。這幾個方面的工作做好了,課堂教學面向全體的理念就有望落到實處。
二、信馬由韁——教師的角色難以定位
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的角色定位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現在許多人主張“茶館式”的教學方式,在“茶館”里,師生能情感交融,氣氛和諧,可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然而,作為一位語文教師,在“茶館”里找了很久也未曾找準自己的位置。有人告訴我:“根本無須尋找,在這里師生平等,沒有你的特殊位置,你盡管去品你‘茶’好了。”
筆者曾聽過這樣一節課,學習的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位老師想來點創新,就采用了茶館式的教學方式:
老師說:“《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筆下最美的散文之一,哪一段寫得最美呢?請你們進行探討,你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于是,有的同學開始默讀課文,多數同學開始“交流”。我仔細傾聽兩個討論最認真的同學的對話:“你見過荷花嗎?”“荷花誰沒見過。”“其實清華園的荷花并不怎么樣。”“你到過清華園?”“去年爸爸帶我去的。”……討論內容與教學完全無關。過了大約五、六分鐘,老師又提出第二個要求:按作者的行程概括出每個地方的景色,也可以小組討論。十分鐘后老師提出第三個要求: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勾勒月光、荷葉、荷花、荷香等景色,并找出你們認為最美的句子。
新的課程觀告訴我們,任何脫離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無論表面多么新奇,課堂氣氛何等熱烈,但終究是華而不實甚至是干擾課堂教學的。只有建立起教學方法與目標內容之間清晰的邏輯關系,教學方法才會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美的特質,這其中最基本的要求又是有序,有一個明確的科學的序,教和學才有所遵循。語文教學也不例外,這樣才能保證其教學藝術的外在品格不變味不跑調。那么,我們究竟怎樣確定自己的角色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呢?筆者認為:課堂教學中需要認真處理好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關系,
我們強調學生主體、強調學生的閱讀個性時,更要注意教師在教學中的不可忽視的作用。有人提出教師應該是課堂的主持人,我以為,僅僅是主持人是絕對不行的,也是十分危險的,教師有義務進行深入的點撥,有義務讓學生獲得深入探討問題的能力,有義務進行補充,進行深化,而絕不僅僅是一個學生意見的簡單欣賞者、總結者。
三、以本為本,語文教學與現實生活絕緣
語文是文化的載體,他記錄著一個民族生命發展的歷程,自古至今,奔騰不息,沒有一個波瀾不是生命的躍動,沒有一朵浪花不是生命的歡歌;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軌跡,語文就在生活中與每個人的生命相隨左右,陪伴終生。但是,半個世紀以來,中學語文教學深受科學主義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偏離這個方向,而滑向了技術主義、工具理性的深淵。語文與人的精神和心靈、與人的生命和生活越來越遠。
在這種情勢下,新課標和實驗教材應運而生。這套教材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生命的摯愛與關注,人性的光輝與理性的光華在其中閃爍交織,因而就要求教師要深入研究并嘗試實施一種新課標下的新概念語文教學——“生命語文”教育,即讓語文進入生命,內化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人格內涵,為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的美麗與寶貴,探索生命的方向與意義,提升生命的質量與品位,使生命變得更加美好、更有力量、更有意義,而對人進行的語文教育。關注生命的教育必然是富有生活性的教育,因為生活是語文教育的家園。語文表達的是對人間生活的肯定,諸如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都是語文教學的關注點。同時語文又是日常平淡的無意識的生活的一種拋棄和對詩意生活的一種發現和創造,語文的存在就是要從紛繁、平淡的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體驗美。語文教學就是要聯系實際,創造條件,使學生在真實的生命體驗中向往著生命的輝煌。
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就不僅僅是在用自己的知識與智慧,甚至不能僅僅用自己的愛心與奉獻去教育學生,而必須用自己的整個生命去教育與影響學生。老師與學生都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全方位地進入語文,又從語文中得到豐富的生命。在這樣的語文學習中,師生都以平等的身份出現,自由交流,相互理解,相互欣賞,共同推進教學的進行。只有在這種充滿生命力的教學活動中,師生生命意識的喚醒、創造行為的展現才成為可能。
四、急功近利——語文教學中施行“無土栽培”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三個維度的”的理念,本是非常正確的。但在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急于體現所謂的“課改精神”而片面追求“第三維度”,出現了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而輕視了前兩個維度——“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的不良現象。
比如進行《我與地壇》的教學,教者把重點放在孤立地研討“生命的意義”上,而對作品本身語言文字運用的特點和意蘊鑒賞充分扎實的準備置之度外;進行《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時,又是電影又是動畫,把多媒體用得發燙,還用大量時間研討“對王熙鳳的為人處事你是怎么看的”,而對作品本身的關鍵詞語的作用、各種描寫語言的運用、各種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等不加到位的處理;進行《竇娥冤》的教學時,花費大量時間探討竇娥的貞節觀念,而并不將劇中語言的音韻美和它所代表的戲劇中的中國悲劇特點等語文學科自己特有的問題處理好……時下,教學中,這種越過“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兩個基本性的維度而直奔“第三維度”的風氣日漸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