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礙是記住了概念規律但不會做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過程中,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培養他們運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習題課是物理教學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學生物理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教師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主要途徑,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必須有高質量的練習作基礎。它具有縱橫知識網絡、鞏固雙基、完善知識系統、達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促進教學的作用。教學實踐證明,抓好習題課的教學,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而課堂例題又是習題課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怎樣更好的設計課堂例題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筆者對物理習題課的教學中例題的選擇進行了探索。
總體來說例題設計應有明顯的設計目標和可測性。一般課堂時間有限,例題設計首先必須有設計目標,即明確設計的例題是著重于陳述性知識還是程序性知識。如果是設計陳述性的例題,則應著重于概念的辨別;如果是程序性的知識應著重于變式練習。在物理教學中,多數的知識既有陳述性又有程序性,所以對教師的例題設計就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其次,設計的例題應具有可測性,即通過一道例題要求學生對某一知識點掌握到什么程度,應該能被比較準確的測量出來,這就要求教師先預設一個可能值,并具體體現在課后的同類型習題中。例題的設計可以從以下方幾面著手:
一、例題設計要有針對性
教師要對自己的學生非常了解,了解學生的整體情況,了解學生的個體情況,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有針對性的選擇例題。選擇例題的基本出發點應該是所選題目適合多數學生,而不是個別的或少數學生。如果教學過程中不顧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一味地將繁、難、深、怪的習題作為例題,通常會使學生屢嘗失敗的苦澀,將對學生的學習心理產生不良影響,極有可能會摧毀學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影響學習物理的興趣。
學生的學習興趣動力能否持久,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二是能夠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因而我們所選擇的例題一定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大部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不斷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例題設計要充分發揮教材優勢——以課本為本
習題的排列要有一個梯度,要從學生的基礎和教師要解決的問題出發,避免一味地選擇難題、偏題。教材中的習題是編者根據教綱要求精心優選的,它起點低,注重基礎知識和物理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培養,面向大多數學生。它又對學生基礎知識的理解與鞏固運用、基本能力的培養與提高起著重要作用。所以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現有教材中的習題作為例題,把它講深講透,使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中學物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教材中還設計了說一說、做一做以及思考與練習欄目,這是一些開放性、探究性的問題,這里面蘊含的物理思想以及解題方法是高中階段常用的,比如測反應時間、無限分割思想等。如果能夠充分地、合理地利用課本習題,既給學生減輕了負擔(經濟負擔和作業負擔),又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必修一第29頁問題與練習四第四題
為測定氣墊導軌上滑塊的加速度,滑塊上安裝了寬度為3.0cm的遮光板。滑塊在牽引力作用下先后通過兩個光電門,配套的數字毫秒計記錄了遮光板通過第一個光電門的時間為t1=0.29s,通過第一個光電門的時間為t1=0.11s,遮光板從開始遮住第一個光電門到開始遮住第二個光電門的時間為t=3.57s,球滑塊的加速度。
這道題考查了對加速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公式的應用,同時提出了運動學上一個很重要的思想:用平均速度代替瞬時速度。
三、例題設計要有趣味性和開放性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在選擇例題時,我還注重挑選有趣味性的例題,以引起學生的興趣。要使例題具有趣味性,教師平時要注意科學發展、社會中的熱點,注意它們跟物理的聯系;注意物理在生活、生產及體育中的應用。
比如在學習《自由落體運動》時,其中的做一做——測定反應時間,我就作為例題選用的,讓學生當堂動手做并計算出自己的反應時間。這給了學生探索的空間,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既鞏固了對自由落體運動的公式應用,也使學生認識了什么是反應時間以及該如何計算反應實間,注重了物理知識與實際的應用。再比如學習《萬有引力與航天》時,就可以選擇關于嫦娥奔月、神舟六號升天的習題,既了解了時事,又達到了目的。
為了幫助學生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思考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即思考問題時注重多途徑、多方案,解決問題時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有助于學生理解和學會應用知識,促進學生通過思考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在例題設計過程中,注重選擇開放性例題。教師對自己選擇的例題要進行深入的研究,選擇開放性例題,這樣可以在學生理解透徹的前提下,將試題進行變形,以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程度以及對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否真正掌握。比如學習《電場》知識時,設計了這樣一個例題:在絕緣的水平面上方存在著水平向右的勻強磁場,水平面上的帶電金屬塊在水平力F作用下沿水平面移動。已知金屬塊在移動的過程中,外力F做功32J,金屬塊克服電場力做功8J,金屬塊克服摩擦力做功16J,則在此過程中()
A.動能增加8J
B.電勢能增加24J
C.機械能減少24J
D.機械能增加48J
這道題立意在于考查學生對能量的轉化與做功之間關系的掌握情況。由于涉及做功和能量轉化的相關因素較多,對學生的思維干擾較大,容易造成學生概念的混淆。因此在講解這道例題時緊緊圍繞各種類型的功與能量的轉化規律以及相對應的關系,使學生進一步深入理解其本質。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我們可以通過擴展習題,比如改變設問的角度,改變情景的設置或者改變物理過程的條件等,使學生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這道例題可以擴展為這樣:在絕緣的水平面上方存在著水平向右的勻強磁場,斜面上的帶電金屬塊沿斜面滑下。已知金屬塊滑下的過程中動能增加了12J,金屬塊克服摩擦力做功8J,重力做功24J,則以下判斷正確的是()
A.金屬塊帶正電荷
B.金屬塊克服電場力做功8J
C.機械能減少12J
D.電勢能減少4J
四、例題設計具有前后知識的連續性
為了使學生所學知識系統化,同時也為了適應快速審題的要求,例題設計應具有前后知識的連續性。課堂所設計的例題可以是以前出現過的例題的簡單修改,也可以是學生出現過的錯誤題。這樣學生既可以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也可以迅速審題,節省了一定的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