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師,創建一個團結向上、具有強大向心力和嚴謹、活潑的學習氛圍的學生集體是心中的理想,培養出“三好學生”(家中好孩子、學校好學生、社會好公民)更是每個教師的價值所在。但是,在如今的社會大環境下,學生個性張揚,家庭特色各異,社會影響明顯,教師該如何做才能達成目標呢?在多年的教師工作中,我深深體會到:班級良好氛圍的形成與教師對每個學生成長過程中欣賞性的多元化評價密切相關。
成長中的學生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先進與暫時落后之別,每個學生都有閃光點,教師要做的是努力讓每個學生個性飛揚的同時又不影響班級和諧的氛圍。因為社會是個大舞臺,需要的不只是政治家、科學家,更需要各行各業的能手。學生的個性需要得到張揚,創造力需要激勵、挖掘、培養。把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最主要的標尺是否完全合理呢?所有的學生都適用于分數的評價嗎?事實上,高分人才不一定等于高素質人才。很多沒有通過高考上過大學的人通過其它途徑也成為了人才,取得了甚至比高考而上大學的人更為杰出的成就。多一把尺子去衡量,學校就會多一批好學生;多個角度去評價,社會就能多一個好公民。因此,本人認為:成績好,一俊遮百丑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對學生的多元化評價已刻不容緩!因為能否給學生以寬泛的輕松的空間往往影響到學生一生的發展。這個觀點的提出基于以下理由:
一、教師多元評價的重要性
教師的一句不經意的話可能傷害學生終生,也可能使學生受益終生。因此評價學生一定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因素。注意自己的評價可能產生的影響,對學生的發展有無好處?我們評價學生的目的就是為了有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評價應該以學生為中心。過去我們在評價學生時多數自覺不自覺地分成了三種:三好生各方面均優,無一缺憾;中等生什么都表現一般,都需要努力;差生什么都差,一無是處。雖然學生個性不同但有許多同學的評語卻一模一樣,毫無個性可言。甚至隔三年、六年有的學生的評語還會一模一樣。在學校的學籍檔案中這樣的例子太多,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根本沒有做到與時俱進。我們的教師是否反思過,這樣的評價對我們民族、對國家的長遠發展有何好處?人是宇宙中萬物的靈長、宇宙的精靈、最具個性化的動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所面臨的社會環境、生活環境、自然環境都在不斷發生變化,用幾年前老舊的話語標準去評價學生,對學生公平嗎?對社會發展有利嗎?因此,老師評價學生不能模式化,不能貼標簽。不能首先分三六九等,不能先入為主。應根據所得到的多種信息全面分析,激勵其個性發展。比如原來我班(初二)有一個學生,在其他人看來一無是處:每天迷戀打游戲、上網,上課看故事、小說,要不就呼呼大睡,這樣的“頭疼”學生,同學瞧不起他,家長埋怨他,許多老師也逐漸疏遠了他,該怎樣評價他?是要雪上加霜還是……?我在評語中寫道:你是我班電腦高手,你上網查找資料的速度可能在全校數第一,這是你的長處,要好好發揚哦,我希望你能成為比爾·蓋次第二。你如果在玩游戲之余能把功課學得好一點(你是有這個能力的),把你看的那么多小說的感受用在寫作文上,你一定是最棒的,我一定是你忠實的崇拜者,到時一定要給我簽名喲!他在期末回家拿著成績單,看到評語后哭了,后來的全面進步,令所有人驚喜!后來該生參軍入伍,在部隊中表現很不錯(立三等功兩次,受到部隊嘉獎),是計算機高手,對前途充滿了信心。
同時,老師評價學生也不能無限制的褒揚學生,不能有意掩飾學生的過錯,不能只報喜不報憂。中學生是一個允許犯錯,也一定會出錯的年齡,過分的褒揚同樣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對所謂的“三好”生尤其如此。過分的褒揚帶給他們的是侍才放曠、驕橫。據統計,許多中學老師眼中的“優等生”在十年、二十年后反不如中等生做出的成績大。這種狀況可能就是中學評價不當的后果之一。學生不比成人,在成長過程中如果只聽到褒揚聲,對其身心成長不會有好處。學生犯了錯,受到必要的批評譴責,才能讓學生明白、記住,不是要不要批評,關鍵是怎樣批評,怎樣使學生吸取教訓。學生做錯了并不可怕,怕的是做錯不知錯,知錯不改錯。
二、“錢學森之問”問出的評價之惑
不同人對同一個人做出不同的評價,同一個人采用不同的方法也會對同一個人得出不同的評價,那么對學生的評價方法也應該很多。傳統方法是老師,尤其是教師一人說了算,一筆定乾坤。有的教師也常以此來“壓”、“管”學生,甚至威脅“不聽話”的學生。這樣做肯定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長期在威脅中,不允許犯錯,不聽話就是“壞學生”環境中長大的還能指望他突破常規,具有創新精神?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人口又是世界之最,中國基礎教育并不差,為什么這么多年沒有一個獲得諾貝爾獎?我們教師的教育評價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評價好學生與壞學生,本身就沒有一個所謂的標準。傳統上把“學習好,表現好”的學生當成“好學生”,但社會需要的是各種人才,千篇一律的“學習好,表現好”的學生,是不利于社會發展的。因為人的能力表現在方方面面,學習能力只是其中的一項。很多人學習數、理、化不行,但卻在其他方面能力超常,比方說經商才能、文藝才能、公關才能等等。社會需要各方面人材,讀好書上好大學只是人生道路中的一條而已。即使在這條路上不能走得很遠,也同樣有可能在其他方面取得驕人的成績,關鍵是要有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精神。比如,愛上網的學生與壞學生就能劃等號?網絡黑客、網絡怪杰是好學生還是壞學生呢?
三、腦科學的研究和多元智能理論支持全面、個性、發展的評價方法
腦科學及許多相關科學成果提供的證據表明,人的神經系統高度分化,人類的智能具有多元性。現代心理學有一種提法,至少有七種智能在個人發展和人類社會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它們是:語言、數學邏輯、空間、音樂、身體運動、人際關系和自我認識能力。在現行的學校教育和教育評價中,往往只偏重于語言、數學邏輯、空間智能,不利于多方面、多角度地發現和培養人才。
人的心理和智能結構的發展水平,事實上無法單純用紙筆工具準確地測量出來。傳統的考試,主要是對學生認知水平的單項測量,由于忽視了學生的個別差異,不能以此對學生做出或優或劣的判定。考試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試的結果——分數并不能代表學生全部綜合素質的發展水平。
何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學生,要使每個孩子成人、成才或者說成功,其道路與方向是多元化的,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沒有一條固定的道路,沒有一個固定的方向。其原因在于,每個學生都同時具有八種智能:語言、邏輯數學、視覺空間、音樂、運動、交際、自省及認識自然的能力,但這八種智能在每個學生的身上的發展又不是同步的,有些智能發展較為顯著,而有些智能的發展則較為隱性。同時,八種智能又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抓住其優先發展的智能,帶動其他相關智能的發展,這叫做重點突破。教師與學生相處時間長,方面多,內容廣,最能夠發現并優先發展學生的突出智能,促進學生的進步。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日常的教育活動中,應當盡可能設計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方法。教育的內容、形式、要求都要而且必須具有多樣性。教育評價主體、評價的指標也應當多元化。
發展學生的智能,首先是要發現學生的智能。而要發現學生在智能發展方面的特殊性,最主要的是給學生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教師只是這個舞臺的導演、設計師。比如,我們設計“以班集體為核心,以為集體做貢獻為目標”的活動,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唱戲,讓學生的多元智能在為達成上述目標的活動中盡情展示,作為導演的教師,既要享受和諧的喜悅,也要面對沖突的煩惱。特別是面對各種各樣沖突的時候,我們只要想一想,能不能以此為楔機,發現并發展學生的智能呢?答案就有了。其次,作為教師,還要有一種多元的價值取向而不是一元的價值取向(單純的以分數為尺子的價值取向)。這就要求教師在活動中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之處,并適時進行肯定,發揮群體的鼓舞作用,即所謂正定是非的發言,鼓勵的掌聲,大拇指的功能……使學生在這種群體的肯定的聲音的鼓舞之中,迸發出上升的力量。如果說他人的鼓勵能夠幫助你建立起自信,但這種自信缺乏的是持久的動力,因為當這種外力的作用消失的時候,你還能建立起自信嗎?所以,教師若能注意培養學生學會分析自身的價值,準確而又客觀地認識自我,使其獲得持續自信的動力,讓學生自己欣賞自己的價值,才是為學生的一生發展儲備了基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