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中華名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解讀》一書用專門的章節討論了“有效教學”。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有效教學”成為了討論課堂教學話語的主流。
經常聽一些公開課,在一節課內老師要把所有的內容要點落實,容量很大。而其實一堂課下來,學生到底學到了什么,哪一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得到了提高,界限很是模糊。學生每日在學校在課堂上的時間是最多的,其少年時代的生活應當主要在課堂上度過,所以每堂課的實效性就尤為重要。一堂課四十五分鐘,每節課都應體現分層優化,讓學生學有所得。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在自己的基礎上有最大的收獲。一節語文課到底應該教給學生什么東西,學生從語文課堂學習中可以得到什么,我覺得這是我們備課的基本思想。
語文課上的頭緒很多,要把握好一節語文課確實有一定難度。如果在一節課內要照顧所有的方方面面,結果會顧此失彼,不僅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不能深入展開,而且整節課會顯得零散。我們不能讓一節語文課承擔太多的東西,要抓住重點,落實有效。
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設立目標至關重要。
第一,一節課的教學目標的設定是最重要的,每一節課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這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一節課教學目標的確定應從三方面入手:1.目標的整體性,要依據課程標準中目標的整體位置定位。2.目標一定要單一,指向性集中。3.著重落實三維目標中的一維目標,教學目標設定的角度,必須基于學生,從學生學的角度、學習興趣、學有方法、學有所得入手。
如《父母的心》一課我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是:1.理清小說故事情節,了解構思特點。2.了解父母的心。經過反復的揣摩后改為一個目標:品味小說生動的語言,揣摩父母的心。這樣的目標指向性更集中,更符合學生的個性閱讀,所以提高了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第二,一節課前做充分的準備,這樣就能使學生很容易地進入課堂學習氛圍。這種課前充分準備,體現在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上,從學生剛進入七年級開始就進行培養,強化預習作業。預習有三個梯度,第一個梯度,朗讀課文解決生字詞,了解作家、課文背景;第二個梯度,要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第三個梯度,抓住自己對文章感悟最深刻的一點,寫一小段話。課前做足準備工作,學生的課堂學習會更有效。
第三是有效地導引,其中既有導,又有引。首先是設計導入環節,我認為著眼點落實到激發學生興趣,強化學習動機上。喚起學生對這一課的興趣和學習動機。因為語文教學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而是學生對語文課不感興趣。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發、喚醒和鼓舞。”
如《鼎湖山聽泉》,作者把山泉看作山的靈魂,把山泉視做自己的愛女,深夜山寺聽泉,竟悟出了一個常人難以體察的道理。泉聲如同交響樂,奏響著新陳代謝的歷史主旋律,于是作者從自己對泉水的喜愛之情的不斷升華之中,透露出對人生的見解:歷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滿生機的。這篇寫景抒情散文,像一支輕聲吟唱的歌,縈繞于耳畔。于是導語可以這樣設計:
什么時候人的聽覺最敏銳、細膩?應是深夜聽水聲吧。這個水聲可以是“雨打芭蕉”,細聽“巴山夜雨漲秋池”;也可以是“閑敲棋子”,傾聽“青草池塘處處蛙”;還可以是夜坐航船,聽一路槳聲、說一路閑話!今天,就讓我們借謝大光的筆來感受入夜時分,古剎聽泉的美妙吧!
這個導語100字左右,簡潔動聽,情意盎然,層次分明,自然得體。最主要的是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吸引學生進入課文學習。
其次是設計怎樣引導。有效的引導可以使教學環節盡量簡化、優化。而這一環節的關鍵是開放性題目設計的有效性,既可以減少無謂、無效、甚至無用的提問!節省出一定的課堂時間,又可以帶動課文的整體閱讀,更重要的是由于要解決問題而形成長時間的深層次的探究活動,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上活躍起來,多元化地解讀文本,并展示自己的個性,使課堂呈現出答案因多彩而精彩的現象,也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如《七顆鉆石》,我抓住了文章的核心——愛心創造奇跡,設計了有效的開放性題目。1.把水罐的變化寫的如此神奇,作用是什么。2.童話的開頭、結尾不影響故事的完整,能否去掉。3.童話的想象,詩意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愿望。
以學生的個性閱讀為突破口設計有效問題,學生的解讀,不一定到位,但可以形成開動思維,從文本文句入手,解讀主旨的方法和習慣。也有利于形成學生在自主閱讀基礎上的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