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多次公開課,發現很多老師設計了豐富的教學環節,制作了許多精美的幻燈片,但聽完后回顧這節課究竟解決了什么問題時,卻往往不那么明確,我作為教師尚且如此,那學生呢?這樣的課堂無疑是低效的,那么,語文課堂怎樣才能走向高效?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筆者總結了三點:
一、抽取提純,化繁為簡
我們學校的田老師在教學《蘇州園林》一課時,一節課就集中解決了一個問題:讓學生學會使用首括段和首括句來解讀和構思文章,通過讀、賞、寫等環節,課上的風生水起,重點突出,從課堂反饋看,絕大多數學生都學會了這一對寫作和閱讀都非常實用的方法,的確是一節高效課。
再如人教版八上教材的《老王》一文,從眾多美點中我提純抽取出一個教學目標:如何刻畫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以喚起人們對他們的理解和悲憫。然后整合本單元的《阿長與山海經》、《信客》、《臺階》等課文予以強化。這之后,孩子們開始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他們身邊的弱勢群體,情懷中有了悲憫,文筆中多了溫情。一堂課,能在孩子們的心里劃下深刻的印記,甚至會對他們產生終生的影響,這是語文的魅力,也是將課文化繁為簡的魅力。
由此我想,教學目標宜精不宜多,蜻蜓點水十處不如掘井一眼。如果教師能夠潛下心來,對一學期的30來篇課文細細研讀,化繁為簡,從不同角度抽取提純出對孩子們的心智成長、素養提升最具指導意義的內容作為教學目標,那么,一個學期下來,孩子們的心靈又怎能不豐盈,他們的語文素養又怎能不提高呢?
二、強化意識,精心預設
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有沒有追求高效的強烈意識,取得的教學效果將會截然不同。這種意識越是強烈,我們的課堂就越有效,久而久之,好的點子、好的創意就會時不時的冒出來,好的課堂預設就會越來越多,而好的課堂預設,正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基礎。
以人教版九年級下冊《公輸》一課的作業布置為例。通常的作業往往只關注字詞和論說藝術,但本文的教學重點除此之外,還應有感受墨子作為一介平民卻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情懷。那么,怎樣才能更好的讓學生深刻的感受到這一點呢?通過對課文的反復研讀,我找到了一個突破點,第一段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子墨子聞之,起于魯,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我引導學生通過“刪減法”細細咀嚼語言,使學生認識到“起于魯”說明楚宋戰爭根本不會傷及墨子,而他不僅“行十日”還要行“十夜”“而至于郢”,一個“行”字,表明了墨子的布衣身份和他的生活水平,一個“十夜”,寫出了他的心急如焚,日夜兼程,但不管怎樣的困難都無法阻止他的腳步,因為,他在為救民于水火而出發,他在為天下和平而奔走……基于以上認識,我把作業設計為:想象墨子由魯至楚的具體情形,寫一篇以細節描寫為主的想象作文。反饋講評形式為:視寫作情況選10%的優秀作文請作者上臺展示;選一篇存在明顯不足的作文由教師匿名朗讀。讀完后請同學們評評議議:怎樣才能抓住細節,更好的展現人物風貌?
后來的事實證明,這次精心設計的作業,激發了同學們的寫作熱情,有超過80%的同學獲得優秀,后來的作業展示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學們進一步熟練掌握了“如何讓抓住細節表現人物風貌”的寫法。
作業布置,往往是一堂課中最容易被我們疏于設計的環節,而一旦經過精心設計,卻常常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經驗告訴我們,精心預設任何一個環節,都將讓我們向高效課堂邁進一步。
三、目標唱戲,活動搭臺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理念無疑是非常正確的,但怎樣有主、合作、探究才是學生樂于接受的呢?這就需要每位教師去把好自己學生的脈,給他們最喜歡的學習方式。
《惠子相梁》是人教版九下教材《莊子故事兩則》的第一則,故事短小易懂,非常適合學生自主學習,但如果只是讓學生自己讀讀譯譯,印象肯定不深,也很難達到編者讓學生了解戰國幾大名家散文風格的選文目的。經過深思熟慮,參照課后練習,我做了這樣的設計: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把課文改編為課本劇,課上展示。要求:力求突出莊子和惠子的性格特點。